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厦门大学进化生物学第9章生物遗传系统的进化
厦门大学进化生物学第9章生物遗传系统的进化
原始基因
1 2
延长后基因
1
2
1
2
1
2
基因延长实例:卵类粘蛋白 (Ovomucoid)基因
该基因编码的卵类粘蛋白可分为3个功能域,它们各自都可 以与一个胰蛋白酶分子或另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分子结合。编 码这3个功能域的DNA序列的相似度较高,每个区域中有一 个内含子,区域之间被内含子隔开。因此,推测卵类粘蛋白 基因极有可能是由一个仅编码单功能域蛋白质的原始基因经 过二次内部重复(基因延长)进化产生的。
A)串联倍增(tandem-duplication)
A
B
A1
B1
A2
B2
a) 基因倍 增的方 式
B)非串联倍增(non-tandem duplication)
A1 B1
A
B
A2 B2ຫໍສະໝຸດ C)反转座插入(retro transposition)
Exon1 Exon2
b) 新倍增基因的3种命运
Sub-function
染色体增加的实例1:八倍体小黑 麦的人工合成
染色体增加的实例2:发生在脊椎动 物早期进化中的两轮基因组倍增
2R whole genome duplications
染色体减少的案例:果蝇属染色 体的进化
24
23
(二)染色体结构的进化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 原因包括外界因子及生物体自身生理代谢因素。 改变导致基因组结构的变化,并有可能形成具有表型效应的新基因 组。 e.g. Helianthus anomalus,H. annuus与H. petiolaris 是三种 不同的野生向日葵,都是二倍体,且染色体数目相同。通过分子标 记分析3种向日葵的基因组,发现H. annuus与H. petiolaris 杂交 经过一系列的染色体断裂、融合、重复、倒位、易位等过程产生H. anomalus。人工杂交的结果表明这种结构改变的过程是非随机的, 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重复的。 e.g.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和D. simulans 在形态上相似, 染色体数目相同,但结构有区别:有1个大的倒位、5个短的倒位和 14个小节上的差异。将两种一起饲养,可进行杂交,但杂种不育, 说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形成新种。
3)外显子改组
定义:两个或多个基因的片断重新组织起来,就有可能 形成一个具有新功能的杂合基因。对于有内含子 的断裂基因来说,内含子的重组可使外显子在不 同基因之间进行交换组合,这种交换组合就是外 显子改组。外显子改组是真核生物新基因起源的 一种重要方式和机制。
外显子改组实例:血纤维蛋白溶酶原 激活物(TPA)基因的起源
(4)假基因的进化
假基因是基因组中与某一功能基因的 序列高度同源但却没有功能的DNA片断。 由于假基因是没有功能的序列,它们的进 化是在没有制约和选择的的情况下进行的, 其中的核苷酸替换率很高。假基因对基因 组扩增有作用,也可成为新基因或新基因 的一部分。
假基因产生的方式
1. 基因重复后,多余的拷贝由于有害突 变的出现和积累,结果丧失了原功能, 进而成了假基因。 2. 已存在的假基因重复,产生更多的假 基因拷贝。 3. 通过反转录转座产生。
2)重叠基因
定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 列,或是指一段DNA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 因的组成部分。多发现于病毒和原核生物中。
ATGGATGCAATGGGCACCACC….
基因1 基因2
3)选择性剪接
定义:从一个基因转录出来的RNA前体,通 过不同的剪接方式形成不同的成熟 mR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人的近 25000个蛋白编码基因中约有75%的存 在选择性剪接。
1 同种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差异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替换与功能制约 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不同部位氨基酸差异 的程度不同。 e.g. 目前研究比较清楚的是不同生物细 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由序列对比图 (下页)可以说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且 序列中的保守位点一般都是细胞色素发挥 功能所必需的结构区域。
Fig:38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 比较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的结构发现,其很有可能是血 纤维蛋白溶酶原(P)基因、纤维结合素(FN)基因以及表皮生长因 子(EGF)基因经过外显子改组的产物
(二)基因组的进化
1 基因组进化的总趋势
(1)核酸含量的变化
总的来说,从低等到高等生物,基因组大小呈现出增大的 趋势。 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一般都比较小,且变化范围也不大;真 核生物的基因组一般要比原核生物大的多,而且变化范围 也很大。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大小悬殊,最小与最大的相 差可达8万倍;但它们的基因数目却相差不过四五十倍, 真核生物基因组大小的变化主要由非编码基因的DNA含量 造成。
2 不同蛋白质进化速率的比较 对生物生存制约性大的蛋白质进化速 度慢,反之进化速度快。 3 不同蛋白质分子间的协进化 序列的协同进化往往发生在有密切联 系并相互作用的生物大分子之间。在蛋白 质分子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协同进化是一 种普遍现象,它主要体现在:进化速率的 一致性、同源因子的受体间也存在同源性、 配体和受体结合位点结构协同改变。
翻 译
Protein
Domain1 Domain2 Domain3
一 染色体的进化
(一)染色体数目的进化 染色体数目的进化既有数目的增加,又有数 目的减少,并形成整倍体或非整倍体。染色体数 目的变化对物种进化有重要作用。 染色体数目增减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基本 染色体组(X)整倍的增减,形成整倍体;另一种 是染色体组个别染色体的增减,使细胞内染色体 的数目不成基数的完整倍数,导致非整倍体的产 生。
Four evolutionary strata on the human X chromosome
二 基因与基因组的进化
基因的进化 主要是关于单个基因的演变问题, 包括基因结构和功能的进化、新基因的 起源等。 基因组的进化 实质上是遗传物质在总体上的进化。
(一)基因的进化
1 基因结构的进化——内含子的起源与 进化 “后起源”和“先起源”
Fig: Three types of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三 蛋白质和蛋白质组的进化
(一)蛋白质的进化
蛋白质和蛋白质组的进化与基因和基 因组的进化有密切的联系。蛋白质是功能 的主要执行者,基因和基因组的进化也往往 需要蛋白质参与才能得以实现,所以蛋白质 和蛋白质组的进化并非完全被动,它们与基 因和基因组的进化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思考题
◑ 你是如何理解进化的不平衡性; ◑ “物种灭绝是以一定规模经常发生的,对 生物进化有巨大推动作用。因此人类对现有 生物的保护是徒劳的或者是违背大自然规律 的。”谈谈对上述观点的认识及保护野生动 植物都有那些价值? ◑ 每种物种从产生到灭亡平均大概经历500万 年的历史。人类会不会也经历类似同样的从 产生到灭亡的过程?
物种1 基因A
物种2 基因A
A C E
A
B
C
E
物种3 基因A
A
B
C
D
E
脊椎动物神经脊起源
3. 新基因的起源
1)基因倍增(gene duplication)
新基因产生 的3种主要 途径
2)基因延长(gene elongation)
3)外显子改组(exon-shuffling)
1)基因倍增(gene duplication)
1)序列突变实例1:铜绿色极毛杆 菌酰胺酶对酰胺类氮源的适应
铜绿色极毛杆菌的野生株能以乙酰胺 和丙酰胺作为氮源,不能利用丁酰胺 和更复杂的酰胺。通过在只有丁酰胺 作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进行选择,就可 获得能利用丁酰胺的突变株。研究表 明,这些突变株的酰胺酶与野生型相 比,只是发生了个别氨基酸的替换。
1)序列突变实例2:蝙蝠与海豚 听觉蛋白Prestin的协同进化
(三)染色体功能的进化
染色体功能的进化主要体现在性染色体和常染色 体的分化。
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在功能上的差异主要是前者 含有性别决定基因或与生殖相关的重要基因,两 种不同的性染色体(如X和Y染色体)在形态、结 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大的分化,然而它们并不是完 全不同。在人类中, X和Y染色体在各自的长臂末 端仍有一段配对区,说明它们最初有可能是完全 配对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性染色体是逐渐从一 对原始同源染色体分化而来的。
(2)基因组扩增
基因组扩增由整体扩增和区域扩增之 分。 基因组整体扩增的机制主要是基因组 倍增。 基因组区域扩增可通过不等交换、转 座等方式进行。
基因组扩增一方面增加了基因的 数目,但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非基
因DNA,特别是重复序列的增多。
(3) 基因家族的进化
定义:在基因组进化中,一个基因通 过基因重复产生了两个或更多的拷贝, 这些基因拷贝就组成了一个基因家族。
4)基因共享
定义:一个基因两用或多用。基因共享是基因及其 产物虽然在进化中没有变化,但却在保持原 有功能的情况下,又被用于生命体系的其他 方面,也就是说获得了多种功能。
如:动物的眼晶状体蛋白不仅具有酶活性, 而且还 具有细胞. 骨架的功能
5)改变表达谱
定义:通过改变在胚胎发育过程或成体组织器官中 表达谱而实现功能的分化或多样性。
核酸序列的变化除了在某些情况下可产生具有新功能的基 因外,一般都是生物大分子多态性的一种表现,只看作是 进化的一种“量度标尺”。
2 基因组结构的进化
(1)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基因组可分为原核生物的类核基因组、真核生物 的核基因组、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基因组(包括线 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等。 类核基因组一般成环状,再形成类核高级结构。 基因组通常较小,它们都是由单拷贝或低拷贝的 DNA序列组成。基因排列比较紧密,一般以多顺反 子为转录单位。基因组内较少非编码序列。 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组一般是线状,再形成染色体 或间期核的高级结构。它们通常比类核基因组大 好几个数量级,且变化范围也很大。在结构上普 遍存在大量非编码序列,其中重复序列可占基因 组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