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上·邢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
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
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
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 .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 .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 .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43分)2. (26分)(2020·普陀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赵豫,字定素,安肃人。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
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
稍辨,则酷刑榜掠。
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
盐司勾灶丁① ,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
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
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
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
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
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
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
”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
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始与豫同守郡者,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并皦皦著名绩,豫尤以恺悌②称。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乙】松江太守赵豫居官慈惠。
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
始皆笑之,遂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
不知讼者乘一时之忿,经宿气平,或众为劝解,因而获息者甚多。
比之钩钜③致人而自名英察者,其所存何啻霄壤!(节选自《坚瓠续集卷之四》)【注】①灶丁:旧称煮盐工。
②恺悌:和乐平易。
③钩钜:辗转推问,究得情实。
(1)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简廷臣九人为知府________②专务益军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勾及姻戚同姓A . 勾结B . 摄取C . 招引D . 征调(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留一履以识遗爱A . 爱护B . 喜好C . 恩惠D . 吝惜(4)把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
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5)用“/”为第①段画直线部分断句。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6)根据第②段文意,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
(7)【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请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
3. (7分) (2019高一上·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释】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 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 . 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 . 尾联不知何处响起的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 . 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2)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 (10分) (2017高一下·邵阳期末) 背诵默写(1) ________,也无风雨也无晴。
(2)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
(3) ________,卷起千堆雪。
(4) ________,却是旧时相识。
(5)顾吾念之,________。
(6) 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7)莫道不销魂,________。
(8)辛弃疾《水龙吟》含有三个典故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9分)5. (9分) (2019高二上·黄浦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博物”这一学科在大航海时代就已经开始发展,虽然大航海的目的是发现殖民地而非科学探索,但每发现一块新的殖民地便要记载此地的粮食植物,生活方式,能播种什么作物,甚至于不同的矿物质分布,最早的博物学就这样发展起来。
“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东西,气候条件如何”便是博物学最早的研究范畴。
在早期,博物学便是除了数域外其他科学的统称。
今天,博物学则是指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生态学、自然文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与大自然相关的学科,这也是博物学的核心。
它关注的是如何有利于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人的生存,如何让普通人日常生活更好,让生态系统更可持续。
②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博物文献,还是西方早期的博物研究,都涉及人对自然万物的认知。
这里仅列举两位与自然对话的隐者作为典型,一位是中国的陶渊明,一位是美国的梭罗。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诗描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还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审美画面。
但他描写的菊花是什么品种,他看到的“飞鸟”又是什么鸟,没有人去追问这样的问题,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思维逻辑和审美情趣在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种境界是由多种物象自然关联而呈现出来的瞬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而且“会心处不必在远”。
③梭罗的故事和思想早在民国时期就被介绍到了中国,1940年的《改进》杂志连载了白石翻译的美国学者德莱塞的文章《梭罗的思想》,还附有《梭罗略传》,次年出版了《梭罗》一书。
文章评价“他不欢迎专门化或专门的学识,因为他认为这些并不跟人与自然现象的相对关系相符合”。
他认为“人是大地的产儿”,“是宇宙的一分子”。
④两位隐者相隔1500多年,我们今天透过陶渊明的影子去看梭罗,会觉得似曾相识,梭罗就是美国版的陶渊明。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两位崇尚自然的隐者不期而遇。
陶渊明的田园诗文和梭罗的散文《瓦尔登湖》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然而不止于此,两位哲人各有其文化传统和思想资源,却殊途同归,特别耐人寻味。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观念表达了人对非自然生存状态的自觉反省和自我矫正,在今天依然是我们与先贤对话、与自然对话的中介,也是博物人生的生动教材。
⑤中国古代有源远流长的博物文化,虽然没有建立起博物学这个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