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0-2020学年度17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宁谧(mì)摇曳(yè)臆造(yì)铁砧(zhēn)B.中肯(zhōng)颀长(qí)拌和(hé)冠冕(miǎn)C.旁骛(wù)赧颜(hǎn)袅娜(nuó)颓废(tuí)D.深邃(shuì)奢侈(chǐ)虔诚(qián)亵渎(dù)2.选出下列词语中全错的一项()。

A.老奸巨滑心狠手辣遥相互应焕然一新B.变幻莫测惨绝人寰鬼计多端司空见惯C.破啼为笑要言不繁轰堂大笑异曲同功D.沽名钓誉提心吊胆明知固犯苟且偷生3.下列选项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B.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刚丝抛入天际。

C.绿茸茸的草坂,犹如一支优美的乐曲。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今后,我们的工作就是大力培养、引进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

B.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C.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王二婶陪她一同回家。

D.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还是旧的一套,特别是在培养年轻人的问题上。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二十篇。

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C、古人说的“弱冠”指的是男子20岁,“桑梓”指的是故乡,“鸿雁”常用来喻指书信。

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代表作品有《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6—9题(每小题3分,共12分)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

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在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

铅块上放一比重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内它们均呈现出钢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就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

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于液体的属性。

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处于昼夜之间的黎明或黄昏,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都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

科学的发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混沌不清。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脑中,便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人又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人们几乎可以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美丽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虽然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

现实生活给模糊理论提出了无数研究课题。

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

如果说前人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却不可忘记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

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已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6 .画线句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所强调的意思是()A .铅块和金属球的属性能用快镜头加以重映B .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C .铅块和金属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观察到D .突变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两个运动过程7 .在作者看来,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A .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B .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C .金属球由于漫长的量变而显现出短暂的质变D .人们可以看懂书法家的草书作品8 .在作者看来下列事实中能说明“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的一项()A .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B .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C .人们发现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D .人们过马路可以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9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B .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C .将人类灵活巧妙的思维判断赋予计算机,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D .“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世界的模糊性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10-12题每题3分,13题6分)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

”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太祖曰:“佗能愈此。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注]①头风:头痛病。

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相陈珪举孝廉举:推荐B.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宥:宽容C.太祖苦头风苦:痛苦D.佗亦不强,索火烧之强:勉强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B.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C.无所知,因破取/佗久远家思归,因曰D.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

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

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

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马上杀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①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

”(3分)②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3分)四、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15分)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第三、四句)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好在何处。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5分)。

(1)孔子在《为政》中说“_________,_________”,成为阐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经典语录。

(2)《劝学》中荀子指岀,螃蟹的身体虽比蚯蚓强健,但它们“___________”,这是螃蟹“_________”的缘故。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表达出物是人非、无限慨叹的句子是“___ _ 。

拿出了曹操《短歌行》_________ 、_________”的态度,希望人才多多益善。

(5)《登岳阳楼》中,杜甫用“_________ 、_________”表达了和《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相似的孤独病痛之感。

五、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共22分)锈损了的铁铃铛宗璞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

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本来不用玉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的声音。

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一个风铃,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

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

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

春天和布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夜蟋蟀只有在风铃响时才肯停一停。

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

他们跑过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

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