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17年小学教师业务能力测试语文试题考试说明:1.本试卷满分100分,共三大题,考试时间120分钟2.请将试题的答案统一写在答题纸上,在本卷上作答均不得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40 分) 2011年版)中第一学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 ▲)个左右。
B. 1000 C.1600 D.2500 2011年版)中:“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是(1. 《语文课程标准》A. 800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
B .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3.《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字。
A. 40 万B. 50 万C. 60 万D. 70 万4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是在(▲)提出的。
A •第一学段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5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QA. 诵读B.朗读C.默读D.浏览6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A.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B.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提出看法,做出判断C. 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D.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习作的评价建议中指出:第二学段要(▲)A.具体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见闻B.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C.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D .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8 •下面选项中,对汉语拼音学习目标定位最为准确的一项是(▲)QA.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默写声母、韵母和音节B.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能直呼音节C.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并能根据汉字写出正确的拼音D.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9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提出来的。
A. 皮亚杰B.奥苏威尔C.马斯洛D.维果茨基10 •“一题多解”属于(▲ )QA.再现思维B.求同思维C.发散思维D.逆向思维11 •元认知是一种通过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策略,下列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A.计划策略B.学习策略C.监控策略D.调节策略1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B.认知结构理论C.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D.信息加工理论13. 下面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教师特征的一项是(▲)oA. 他总是十分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很详细B. 他关心爱护学生,能及时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C. 他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或者理解错误D. 他总是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仔细记录学生的错误14•假如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最合适的安排是(亠)。
A.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B.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C.惩罚过度看电视的行为D.让儿童看完电视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15. 下列不属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求的是(▲)oA. 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B.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C. 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D. 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16. 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
A.人文关怀与理解B.人文意识与认同C.文化浸润与熏陶D.文化传承与理解17 .下列不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一项是(▲)oA.有教无类B.格物致知C.温故知新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8. 《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的是(▲)oA.直观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启发性原则19. 于永正老师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中写道:教学艺术的本质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而是(▲)oA .教师的素养艺术B .教学策略的艺术C .善待学生的艺术 D.师生互动的艺术20. 于永正老师用鲜活生动的语言诠释了语文教学思想。
下面不是于老师经典语录的一项是(▲ )oA.写“下水文”是最好的作文备课C.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 二、短文阅读(35分)(一)路面上的新科技 ①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 (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 ), 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
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车 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②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
以北京为例,当汽车行驶到二环 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处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 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
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
这种彩色路面 (▲)能美化市容,(▲)能起到方便交通管理和防滑、提示 司机减速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等作用。
③ 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多孔隙沥青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
这种能够吸纳回收 雨水的路面技术,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这种技术将沥青路面做 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中间层安置了雨水分流设施,将来自最上层 的雨水分流到排水管以回收利用,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透到地下。
④ 透水路面采用的是在普通沥青中加入了强化纤维的混合料,使路面孔隙率由普通沥青路面的 4 %左右提高到 15 % ~25 %,有的甚至高达 30 %,大大提高了路 面吸收雨水的能力。
(▲)它能避免冬季道路冻结对路面材料结构造成的破坏,(▲)其使用寿命要高于传统路面。
另外,下雨时,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 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⑤ 目前在欧洲, 透水路面的普及率已达15 % ~18 %。
德国计划把全国城市 90 % 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在我国普遍缺水的城市也应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21 •将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
(4分) 22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 4分)各行其道: ▲ ▲ 应运而生: ▲ ▲23.第③自然段中所说的透水路面分为三层。
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其功能。
( 6分)24 •根据文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写“对”,错误的写“错”。
( 3分)① 文章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介绍了道路采用的新科技。
(▲)② 本文是一篇说明类的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③ 第③自然段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 (二) ▲① 这里的人家,到了冬天,常常穿不起棉鞋,而穿一种芦花鞋。
② 收罢秋庄稼,青铜家就已决定:今年冬闲时,全家人一起动手,要编织一百双芦花鞋, 然后让青铜背着,到油麻地镇上卖去。
③ 这是家里的一笔收入,一笔很重要的收入。
④ 想到这笔收入,全家人都很兴奋,觉得心里亮堂堂的,未来的日子亮堂堂的。
B.教是为了不教 D.生活是花,语文是根⑤青铜拿着一只大布口袋,钻进芦苇荡的深处,挑那些毛绒绒的、蓬松的、银泽闪闪的芦花,将它们从穗上捋下来。
头年的不要,只采当年的。
那芦花很像鸭绒,看着,心里就觉得暖和。
芦荡一望无际,芦花有的是,但青铜的挑选是十分苛刻的。
手中的布袋里装着的,必须是最上等的芦花。
他要用很长时间,才能采满一袋芦花。
⑥星期天,葵花就会跟着青铜,一起走进芦苇荡。
她仰起头来■不停地寻觅着■见到特别漂亮的一穗■她不采■总是喊■■哥■这儿有一穗■■⑦青铜闻声,就会赶过来。
见到葵花手指着的那一穗花真是好花,就会笑眯眯的。
⑧采足了花,全家人就开始行动起来。
⑨青铜用木榔头锤稻草。
都是精选出来的新稻草,一根根,都为金黄色。
需要用木榔头反复锤打。
没有锤打之前的草叫“生草”,锤打之后的草叫“熟草”。
熟草有了柔韧度,好搓绳,好编织,不易断裂,结实。
青铜一手挥着榔头,一手翻动着稻草,榔头落地,发出嗵嗵声,犹如鼓声,使地面有点儿颤动。
⑩奶奶搓绳。
奶奶搓的绳,又匀又有劲,很光滑,很漂亮,是大麦地村有名的。
但现在要搓的绳不同往日搓的绳,她要将芦花均匀地搓进绳子里面去。
但,这难不倒手巧的奶奶。
那带了芦花的绳子,像流水一般从她的手中流了出来。
那绳子毛茸茸的,像活物。
(11)葵花拿张小凳坐在奶奶的身旁。
她的任务是将奶奶搓的绳子绕成团。
绳子在她手里经过时,她觉得很舒服。
(12)等有了足够长的绳子,爸爸妈妈就开始编织。
爸爸编织男鞋,妈妈编织女鞋。
他们的手艺都很好,男鞋像男鞋,女鞋像女鞋,男鞋敦实,女鞋秀气。
不管敦实还是秀气,编织时都要用力,要编得密密匝匝的,走在雨地里,雨要渗不进去。
那鞋底更要编得结实,穿它几个月,也不能将它磨破。
(13)当第一双男鞋和第一双女鞋分别从爸爸和妈妈的手中编织出来时,全家人欣喜若狂。
两双鞋,在一家人手里传来传去地看个没够。
(14)这两双芦花鞋,实在是太好看了。
那柔软的芦花,竟像是长在上面的一般。
被风一吹,那花都往一个方向倾覆而去,露出金黄的稻草来,风一停,那稻草被芦花又遮住了。
它让人想到落在树上的鸟,风吹起时,细软的绒毛被吹开,露出身子来。
(15)两双鞋,像四只鸟窝,也像两对鸟。
(16)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就这样不停地锤草,不停地搓绳,不停地绕绳,不停地编织。
生活虽然艰辛,但这家人却没有一个愁眉苦脸的。
他们在一起,有说有笑。
心里惦记着的是眼下的日子,向往着的是以后的日子。
节选自曹文轩《青铜葵花》25. 根据短文的内容,为短文拟一个最恰当的题目_▲ 。
(2分)26. 给第⑥自然段■处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分)27. 第④自然段,“想到这笔收入,全家人都很兴奋,觉得心里亮堂堂的..,未来的日子亮堂堂的。
”读读句中加点的部分,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28. 第⑤自然段,“芦荡一望无际,芦花有的是,但青铜的挑选是十分苛刻的。
”想想加点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分)• •29•第3自然段,“当第一双男鞋和第一双女鞋分别从爸爸和妈妈的手中编织出来时,全家人欣喜若狂。
”为什么“全家人欣喜若狂”?至少写出三个原因。
(3分)30. 通读全文想一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至少写出两点,并分别结合文中的有关词句写出你的理由。
(4分)三、写作(25分)31. 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
(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