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业务能力测试题库

教师业务能力测试题库

教师业务能力测试题库一、单项选择1.下列不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A.读书 B.身体发育 C.学骑自行车 D.形成坏习惯2.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感觉后像 B.感觉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属于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特点的是()。

A.守恒 B.可逆性 C.抽象性 D.自我中心4.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资料的研究方法是( )。

A.问卷法 B.观察法 C.访谈法 D.行动研究法5.边看书边听音乐,表现出的注意品质是( )。

A.注意广度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稳定性6.刘老师在班级时学生不声不响,她离开后学生就开始说话,这说明刘老师的教师领导方式最可能是( )。

A.民主型 B.专制型 C.忽视型 D.放任型7.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是( )。

A.记忆力 B.创造力 C.注意力 D.意志力8.当某一刺激消除或避免时所产生的行为增强的效果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剥夺式惩罚 D.施予式惩罚9.下列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的是( )。

A.学习是外部强化的结果 B.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B.知识是通过学习者自己建构的 D.学习就是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10.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 )。

A.问题表征 B.调查研究 C.分析假设 D.检验假设11.“望梅止渴”是()。

A.本能 B,无条件反射 C.经典条件反射 D.操作性条件反射12.某学生上课开小差,突然被叫起来回答问题,这时他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13.“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体现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14.吴承恩在小说《西游记》中塑造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时所用的想象是( )。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不随意想象15.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在青年期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的智力是( )。

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经验智力 D.情绪智力16.学生掌握“苹果”“香蕉”“菠萝”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17.埃里克森认为,6-11岁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A.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B.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B.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D.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18.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问答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 )。

A.识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19.有位老师这样教学生记忆某座山(12 365英尺)的高度:12个月365天。

这种记忆策略是(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注意策略 D.精加工策略20.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等内容的记忆属于( )。

A.运动记忆 B.逻辑记忆 C.形象记忆 D.情绪记忆21.某学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实际年龄为8岁。

按照斯坦福—比纳量表的智商计算公式,该生的智商为( )。

A.80B.100C.125 D.13022.高原现象通常出现在操作技能练习过程中的( )。

A.开始阶段 B.中间阶段 C。

结束阶段 D.整个过程23.人们常常倾向于认为:中国人内敛,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

这种现象是( )。

A.首因效应 B.投射效应 C.近因效应 D.刻板印象24.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三角形的()。

A.概括 B.反例 C.抽象 D.变式25.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怪异行为时,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从此该生的此类行为逐渐减少,这种行为矫正法是()。

A.冲击法 B.厌恶法 C.消退法 D.惩罚法26.根据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阶段论,如果一位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维护自己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上.说明其处于教师成长的( )。

A.关注情景阶殷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教学阶段27.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分类,其中对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属于( )。

A.隐性知识 B.显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28.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教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

A.注意具有集中性的特点 B.注意具有稳定性的特点B.新颖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注意 D.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29.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之间存在( )。

A.线性关系 B.U 形关系 C.平行关系 D.倒U 形关系3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强而不均衡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31.学生学习了英语语法后,加深了对以前学过的中文语法的理解。

这种现象属于()。

A.顺向迁移 B.负向迁移 C.逆向迁移 D.垂直迁移32.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

A原型启发 B.负向迁移 C。

功能固着 D.定势影响33.对个体发展最有益的家庭教养方式是( )。

A.专制型 B.溺爱型 C。

权威型 D.放纵型34.“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35.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属于( )。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

动机过程36.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 B.冯特 C。

詹姆斯 D.弗洛伊德37.“情人眼里出西施”体现的心理现象是(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

定型效应 D.晕轮效应38.某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容易受到老师、同学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其认知风格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依存型 D.场独立型39.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动作思维 D.形象思维40.心理学研究表明,最佳的过度学习是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

A.100%B.120% C.150% D.180%答案解析:1.解析:学习是指个体活动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身体发育是因生理成熟引起的,不属于学习。

2.解析: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适应现象发生在所有的感觉中。

“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

3.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

获得守恒概念是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思维具有可逆性和抽象性是形式运算阶段的特点。

4.解析:访谈法通过谈话的方式进行,有目的地获取资料。

5.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6.解析:题干中学生的表现反映了教师专制型的领导方式,平时在纪律上严格要求,对学生较为厉,有时近乎苛刻,在学生的心里却并没有形成纪律的自觉性,并没有约束力,当教师不在场时马上就会不守纪律。

7.解析:创造性又叫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和特性。

8.解析: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良好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剥夺式惩罚指在孩子做了某种不良行为后,教师或家长剥夺其喜爱的某种刺激,以减少受惩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施予式惩罚指在孩子做了某种不良行为后,教师或家长对其施加某些痛苦或厌恶的刺激,以减少受惩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题干中使用的方法是负强化。

9.解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C选项正确。

A选项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B选项是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0.解析: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发现问题一理解问题一提出假设一检验假设。

11.解析:反射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即本能。

条件反射是机体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就是他在曾经吃过梅子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属于条件反射。

对于经典条件反射,强化即是刺激,有特定的刺激,反应是诱发的,通常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对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是反应,无特定的刺激,反应是自发的主动的,通常是躯体神经系统的活动。

望梅止渴属于经典条件反射。

12.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题干描述的是应激。

13.解析:“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说明知觉具有理解性。

14.解析: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作家塑造人物形象就是创造想象。

15.解析: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

流体智力是与晶体智力相对应的概念,流体智力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

16.解析: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苹果…香蕉”“菠萝”等概念属于已有的较低层次的知识,“水果”属于较高层次的概念,因此这种学习是上位学习。

17.解析:童年期对应6-11岁,发展任务是学龄期的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18.、解析: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三个环节。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问答题答案,主要的记忆活动是回忆。

19.解析:题干中的记忆策略属于精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

20.解析: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21.解析:依据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x100,可算得10÷8x100=125。

22.解析:高原现象指练习的进步是先快后慢的,到中期出现暂时停顿现象。

23.,解析: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题干中的现象就是刻板印象。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