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_现状_定位与发展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_现状_定位与发展取向


!!"
江西社会科学
!""#$ % 扰乱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 四 ’ 传统文化尚未实现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化转型 就其现状而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仍然存在 着一定程度的冲突。从器物层面看,当代中国的科学技 “科技兴国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等 术日新月异, 、 观念深入人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化中工具 理性的缺失。从制度层面看,不断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维护了民众的基本 自由和民主权利, 使民众实现了当家做主。不过, 从观念 层面看,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尚未得到彻底改变,其惰 性和痼疾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成为当代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绊脚石。事实上, 讲人情、 官本位、 等 级制、 家长制、 群体本位、 因循守旧、 平均主义等传统文 化的腐朽思想对一些人的影响根深蒂固,而尚古拒变、 厚古薄今仍然是很多人的心理定式和认知模式。纵观近 《大明宫词 》 《雍正王朝 》 《英雄 》 《投名状 》 《赤 年来的 、 、 、 、 壁》 等国产影视巨作, 其主题往往取材于历史故事, 把帝 “向 王将相、 才子佳人、 三教九流嚼了又嚼, 表现出某种 后看 ”的传统文化情结,而在宣扬科学精神、民主精神、 法制精神、 社会正义等现代文化方面则乏善可陈。显然, 要使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化转型,不仅要在 器物层面发展科学和在制度层面完善民主,还要在观念 层面自我扬弃、自我超越和自我更新并进而与现代文化 实现有机整合。 如果用四个衡量文化生命力的标准—— — 传承的团 体、 相应的社会结构、 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独特话语的活 力来衡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更多的是困境。不难想 象,随着日益强大的全球信息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逐渐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其 转型将呈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其话语权和认同度也将面 临更多的挑战。
!!"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现状、 定位与发展取向 ‘表层结构 ’意义的变动都是使‘深层结构 ’越来越没有 变化的因素,因此,由中国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来 ‘深层结构 ’ ‘超稳定体系 ’ 的 遂表现为一个 的形态。 ”
$ %"" & !" #
命运的基本态度。 进而言之,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可以成为当 代中国融入全球化和赢取话语权的文化资本。 早在 "*+’ “根据历史上类似的发展情况看,西 年,汤因比就指出, 方目前的优势很有可能被一种混合而统一的文化所取 代,那么西方的活力就很有可能与中国的稳定恰当地结 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适用于全人类的生活方式—— — 这 种方式将不仅使人类得以继续生存,而且还能保证人类
江西社会科学
!""#$ %
!"#$%&" ’()"#*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现状、 定位与发展取向
!林 华
从现状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是碎片化的,又是虚拟的和泛化的,且尚未实现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化转 型。因此, 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 虽然它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 但能 作为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批判者和补充者, 维护价值理性和提供人文关怀。同时,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 的普世价值也可以成为当代中国融入世界和赢取话语权的文化资本。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向有 三: 一是自觉地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 二是不能任意解构传统文化中的固有精髓, 三是要努力化解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之间的紧张。 ! 关键词 "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后现代文化 ! 中图分类号 " #$%% 林 **’’%* ) ! 文献标识码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贵州贵阳 华 ($-.* — ) ,女,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和影视美学。

必须指出的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 现代文化多元共存的社会现实,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撇开 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而去妄论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向 问题。更确切地说,只有从传统文化的上述现状和定位 出发,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并在传统文 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才能 在三者的良性互动中使传统文化走出困境。基于此,中 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发展取向有三: $ 一 & 自觉地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 不断变革自身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传统文化 转型的内在要求。传统文化只有深入消化、吸收现代文 化和后现代文化的积极成分,并对其弊病加以批判和扬 弃,同时创造性地转化其固有精髓,才能使当代中国在 “旧邦新命 ” 保持文化认同时不断有 的发展。具体地说,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某种习俗、心理定式和情感意向,并潜移默化地对民 “百姓日用而不知 ” 众的日常生活发挥作用。所谓 , 正是 此意。直至今日,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自觉不自觉地信奉 着以德服人、 人际和谐、 家庭和睦、 崇敬祖先、 敬业乐群、 勤俭自强、明礼诚信和爱国守法等传统观念,反对以力 压人、 个人本位、 好逸恶劳、 见利忘义和骄奢淫逸等。这 些都是切切实实地发生在民众日常生活之中的真情实 事。但是, 传统文化赖以生成的自然经济、 宗法制度、 泛 神信仰等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分崩离析,传统文化与社会 现实之间的统一性和同一性早已终结。因此,传统文化 “在场 ” “不在场 ” 既 又 , 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虚拟的文化 资源体现在思想观念中而非社会现实中。在这种情况 下, 按照德里达的提示, 诠释优于原创, 学者和媒介便可 以对经典作出自由诠释和随意解读,在意义的开放中 “抽象继承 ”传统文化。譬如,在收视率颇高的《百家讲 《论语 》 《庄子 》 坛》 栏目中, 于丹讲 和 , 根据个人心得对经 典进行与主流学者迥然不同的解读。不管于丹的解读是 启蒙抑或是曲解,都恰好反映了传统文化这种现实与虚 拟交织在一起的特性。 & 三 ’ 传统文化往往被泛化 “传统 ” 本来, 在现代社会中, 并没有那么多的 , 人们 “传统 ” 并不总是也不可能完全按照 行事。在相当多的情 况下,传统文化只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它对人们行为的 规约功能也是有限的。但是,近年来一些人片面夸大传 统文化的负面效应,把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与社会现实 的各种弊病统统归因于传统文化,从而使历史问题与现 实问题变换为文化问题,以此逃避责任和掩饰失误。更 有甚者,一些人缺乏文化自信,极力渲染甚至贩卖传统 文化中的 “ 阴暗面 ” ,以对西方的迎合代替对传统的守 《夜宴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望。举国产商业大片为例, 、 、 《菊豆 》 《大红灯笼高高挂 》等影片,都把目光瞄向了传 、 统文化中最糟粕的宫廷争斗、权谋诡计和家庭乱伦,并 把糟粕当趣味甚至作为赢得老外欣赏的噱头,虚构了一 个 “ 西方视域中的中国镜像 ” ,已经远远出离了哗众取 宠。相反,另一些人却把传统文化当做解决现代社会精 神危机的良药所在,甚至不恰当地把日本和“亚洲四小 龙 ”的经济奇迹归功于其儒学价值取向。他们宣称传统 文化的复兴就是人类的希望,开私塾,穿汉服,背古文, 大兴复古之风。不难看出,上述两种认识都存在着泛传 统主义的错误倾向,要么过于夸大传统文化的 “ 阴暗 面” , 要么片面强调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在喧嚣纷争中
! ’ # $ %’) & ” 样的生存困境的。 在这个意义上, 中国传统文化能
西方文化的一体化,也不是一般地承认文化的多样性, 而是把文化差异作为一个前提,主张不同文化加入全球 化的流动与交换,即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彼此认 同,从而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建构未来人类 “道不远 文化系统。其实, 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强调 人” , 不尚宗教和武力, 可以与工具理性和市场经济形成 比较合理的紧张,从而为未来人类文化系统建构作出自 “理性早启, 己的独特贡献。对此, 梁漱溟说中国文化 文 “一则以理性早启, 化早熟 ” , 趋重于道德之自觉向上, 宗 教遂以不足; 再则以理性早启, 乃不以对物者对人, 更且 以对内者对外; 惟相安是尚, 不尚武力 ” 。 ! ) # $ %’’+ & 无疑, 中 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谐精神、仁爱精神和忠恕之道等 观念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可以通过参与全球性交 流与商谈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传 统文化能否成功实现跨文化对话和现代化转型,是未来 中国能否在 ’" 世纪发挥全球性影响的重要变量。

一般认为, %’ 世纪剧烈的社会变革给中国传统文 “国学热 ” 化造成了根本性的冲击。虽然 日渐升温和儒学 “第三次复兴 ” 的声浪日渐高涨, 但这依旧不能改变传统 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格局中已然边缘化的尴尬现状。 / 一 0 传统文化尽管没有完全断裂, 但它更多地表征 为由习俗所支撑的文化碎片 众所周知,在近代五四运动猛烈地批判传统文化中 的旧礼教旧道德之后,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就因其 “走出历史 ” “文化大革命 ” 封建性而日益 并边缘化, 而 更 是彻底否定了孔子和儒学,造成了传统文化的严重断 裂。即使在当代中国, 传统文化也已是明日黄花, 它与现 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纷然杂陈,以共时性的方式被挤压 在同一个平面上。问题在于,伴随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 迁,工具理性、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等现代文化的过度
! , # $ %,*, & 的幸福安宁 ” 。按照汤因比的提示, 全球化并不是
他的这番偏激的结论当然尚需仔细考证,但至少提
醒我们关注传统文化的保守性: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深 “目的 ” 层结构不具有动态的 意向性, 使中国的封建社会 循环于一治一乱而长达两千多年之久。可见,在知识经 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等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立足于现代化建设这个社会现实,这要求我们必须 把不断发展科学和完善民主作为主流文化去推动经济 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至于传统文化,它作为一个摆脱 了意识形态角色的文化形态就只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一个次要环节,其基本社会功能是维护价值理性和 “返本开新 ” 提供人文关怀, 并不断通过现代诠释和 消解 其负面效应,使其在价值取向上不至于与科学和民主的 发展相冲突,最终在多元文化的有机整合中得以弘扬和 传承。 当然,传统文化能作为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批 判者和补充者,以映照和弥补后两者的缺陷。浸染于现 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之中的现代人的精神处境有三个 显著特点:一是科学主义。大多数现代人认为科学技术 是万能的。然而, 科学技术代表的是工具理性, 不是价值 “形而下 ” 理性。科学技术终归是实现人的存在价值的 的 手段, 并不能解决人的道德、 情感和心灵问题。二是物质 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世俗化、功利化及由此而产生的 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容易使人们的精神追求变得贫乏, 并导致人性异化。三是虚无主义。后现代文化所散布的 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容易使人们趋向于躲避 崇高、 理想和信仰。 面对现代文化和后现代 ’( 世纪以来, 文化所造成的上述精神危机和价值混乱,斯宾格勒、道 森、 贝尔、 麦金太尔等西方学者大声疾呼, 西方文化要恢 复生命力,就必须回归古希腊和基督教传统并到那里寻 “传统在保障文化的生命力方面是不 求智慧。贝尔指出: 可缺少的,它使记忆连贯,告诉人们先人们如何处理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