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象征主义论文

中国文学象征主义论文

中国文学象征主义论文
摘要:中国的象征主义文学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在二十世纪中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本文以鲁迅和卞之琳的作品为例,初探中国象征主义文学的特点。

关键词:象征主义;二十世纪
一、综述
象征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渗透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个方面在小说方面。

在小说方面鲁迅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

他的小说《药》的结尾就分明带有“安特莱夫式(L.Andreev)的阴冷”[13](P239)。

这篇小说可以说是一篇典型运用象征意象的小说。

小说的标题就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而小说中华夏两家的姓氏,以及小说结尾处的乌鸦和花环也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

鲁迅的其他小说,如《故乡》、《狂人日记》、《长明灯》、《白光》、《示众》、《补天》等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更加圆熟。

在诗歌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是最为巨大的。

二十世纪中期李金发和戴望舒的诗歌极大的体现出法国象征主义留下的痕迹。

卞之琳曾受到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里尔克、爱略特、奥登等诗人的影响。

冯志、艾青、徐志摩等一大批中国新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都有同时期象征主义的显著特征。

最早运用象征主义戏剧技巧的戏剧家郭沫若和田汉,他们最初的创作曾受到梅特林克的《青鸟》和霍普特曼的《沉钟》的直接影响。

洪深的《赵阎王》则直接模仿了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琼斯王》,
曹禺的戏剧创作则标志着现代话剧对象征注意艺术运用的真正成熟。

二、举例说明
1、散文诗代表《野草》
鲁迅在《野草》中应用的是诗的语言,使得意境,而且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大量的使用了象征的手法。

象征主义和象征手法当然是温泉不同的概念。

象征手法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文学手法,普遍的应用于各种文学形式、各种创作方法、各种风格流派之中。

象征是以某一事物的特定方面来表现一种思想或意义。

人们经常以狮子象征刚强,以狐狸象征狡猾。

这是象征的手法。

但象征主义是不同的。

象征主义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文学史上的现象,是一个文学流派所发展起来的创作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不依靠直接的抒情,不依靠如实地描写,而是用表现法。

当然,象征主义也就更多的使用象征手法;并且在艺术的总体上表现象征的意义。

象征主义讲求语言、形式的美,而在内容上常常带有消沉悲观的调子,带有神秘的色彩。

《野草》采用象征主义同鲁迅当时正讲授和翻译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有重要关系。

日本理论家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是主张一种有所为的文艺,反对伪艺术而艺术。

这本书的几本理论立足于“两种力”,人的生命的力同社会的压迫力相抗争,产生了苦闷。

《野草》可以用厨川白村的这部书名来概括:苦闷的“象征”。

《野草》中表现的是前进中的苦闷,或苦闷中的前进。

象征,指形象的
象征性,指方法上的象征意义。

一九二三年茅盾在《读〈呐喊〉》中已经说《狂人日记》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

对《野草》来说,这象征主义的色彩是更浓厚的,它组成《野草》的重要的艺术特色。

《野草》中的24篇作品,并不能说都是象征主义作品。

但就其大多数来讲,就其整体艺术追求而言,它是一部运用象征主义方法创造的杰作。

这种象征主义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形式体现:第一,通过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氛围,构成象征世界、暗示作者的思想和情绪。

如《秋夜》、《雪》、《腊叶》等;第二,通过编造幻想中的真实与想象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征的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如《求乞者》、《复仇》、《复仇(其二)》、《好的故事》、《过客》等;第三,完全用非常荒诞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或存在的“故事”,传达或暗示自己的旨意,如《影的告别》、《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死后》等,这一部分作品由于过分怪异和晦涩,往往难以弄懂。

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为我们解释了几篇难懂的作品。

顺着鲁迅的指点,我们可以体味到这些篇里的象征主义特点。

可以理解坐着具体描摹的事物(如红艳的枫叶和悲惨的地狱)和作者介词表现的感情之间的关系。

比如《死火》,它的象征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死火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冰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

《死火》写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四月二十四日是当时鲁迅编辑的《莽原》创刊之日。

一方面鼓励青年人办刊物,一方
面又欣喜与自己办的刊物明天即将出刊,他就在这种心情下写了《死火》。

象征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但这种形象的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又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细致、微妙的感受。

如果说《死火》是表现鲁迅要帮助青年走向反抗之路,那么《影的告别》则表现了鲁迅不愿意以自己的“黑暗”思想和“毒气”来影响青年。

“影”便是鲁迅的自喻,朋友象征着有为的青年。

不说希望青年们离开自己去寻找新路,而说要向青年们告别,这两篇作品都是反映鲁迅对青年的爱护和关怀的,前者包含的积极情绪较多,后者则发之为激愤的声音。

《野草》中象征主义的方法把苦闷的思想和象征的方法非常和谐的结合在一起。

2、“开一点窗子给读者”—卞之琳诗歌对西方象征主义的发展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一个显著的弊端就是晦涩,如袁可嘉就认为由于片面的追求形式技巧,“象征派的一些成功作品往往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他们的失败之作则往往朦胧晦涩,迷茫一片。

”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由波德莱尔、玛拉美为首的早期象征主义发展到以艾略特、瓦雷里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之后,由于对智性质素的强调,吸纳了许多艰涩的哲理入诗,玄学成分的增多,使得诗歌晦涩的弊病更为突出。

许多象征主义大师对于“晦涩”非但不排斥,还持一种接纳甚至支持的态度。

如艾略特就认为“我们的文明涵容着如此巨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表现出这样一种文明,“诗人很可能不得不变得艰涩”。

②玛拉美提出“晦涩”的理论,认为诗的妙处在于猜测它的含义,“诗永远应当是个谜”。

③对此,卞之琳的态
度截然不同。

他说:“不管您含蓄如何艰深,如何复杂的意思,一点窗子或一点线索总应当给人家,如果您并非不愿意他理解或意会或正确的反应。

”卞之琳却“反其道以行”,在各种意象、象征符号背后巧妙安排一种内在、隐蔽的结构。

有的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经纬来构结全篇,试看《对照》:
设想自己是一个哲学家,
见道旁烂苹果得了安慰一一
地球烂了才寄生了人类,
学远塔,你独立山头对晚霞。

今天却尝了新熟的葡萄,
酸吧?甜吧?让自己问自己,
新秋味加三年的一点记忆,
懒躺在泉水里你睡了一觉。

破解全诗的关键在于这一句:“新秋味加三年的一点记忆”。

原来全诗是以三年前的自己与三年后的自己相对照:三年前的自己像一个哲学家,像远塔一样独立山头对晚霞—爱独处,爱沉思。

见苹果烂了在路旁就联想到地球烂了才寄生了人类。

而三年后的自己呢?是“懒躺在泉水里睡了一觉”,问这三年滋味如何?“酸吧?甜吧?”是“新秋味加三年的一点记忆”,全不辨滋味,是浑浑噩噩的过了三年。

全诗分为上下两节,上节描述三年前的情状,下节状写三年后的现况,匀称、对称的诗节与诗歌主题(三年前与三年后的对照)结合得极为完美。

中国文学吸收、继承了西方象征主义的营养和传统,逐渐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学,并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在世界文学面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