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墨子的教育思想(日记770)2011年4月3日第一章墨子综述第一节墨子的生平事迹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
生在周贞定王初年,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也就是公元前468到459年间;死在周安王中叶,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也就是公元前390到382年间,享寿八十岁左右。
墨子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人物。
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两家,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的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当时的男女老少没有不欢欣企望的。
如此伟大的人物在历史上应享有盛名,然而,与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辉煌传诵成反照,各种史籍对墨子的生平却未有一明确、肯定的记载,以至后人关于墨子本人的情况知道很少,使我们无法认清墨子的真面目。
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
《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国的大夫,《吕氏春秋·当染》则认为他是鲁国人。
从墨子的一生的活动看,墨子可能出生于当时的士阶层,但他本人曾经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具有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他称自己为“贱民”。
墨子早年曾受过儒家的教育,是个博学多才的人。
他发觉儒家非常强调礼乐,主张厚葬久丧,不利于人民,因而不满儒家所提倡的繁琐的礼乐,于是弃儒而去,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
墨子是一位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社会民生的人。
他一生都是在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终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
墨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
他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墨子的思想学说博大精深,他的科学思想前无古人,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它诸子,他对世界、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尚贤”与“尚同”。
他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主张,认为只要有贤能,不管亲疏远近,贫富贵贱,都要任用他们。
他认为人民的思想都要向他们的长官认同学习,下级的主管必须向上级的主管认同学习,建立起上下的共识,而最高的统治者(天子)要能统一天下的思想。
墨子也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在经济方面,墨子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
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
对于分配“利”,墨子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在伦理方面,墨子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在教育方面,墨子的教育思想是独树一帜的。
墨子主张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救世拯民。
他是第一个不畏劳苦送教上门的教育家。
他很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他提出了教育上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
教学方法有因时(材、人)施教、讲清事物的所以然、以行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
在军事方面,墨子主张“有备无患”,他反对侵略战争,采取防御战争。
他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第二节墨子时代的社会情形墨子所处的是战国初期时代,虽然没有战国后期的大屠杀和大混乱,但比较春秋时期却是不如的。
由于封建制度的崩溃,游牧时代进入农业时代的变,社会生产有了显著的进步,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新的不平衡,出现了强弱的差异,产生了大国争霸。
强国争霸侵略,造成强欺弱,大拼小的战争局面,弄得一般善良百姓,生活丧失了安定。
国家越强盛物力越丰富,其专制力也越强,道德越低下,奢侈的程度也越严重。
衣食丧葬,饮酒作乐,都漫无节制。
而这种的无谓大量消耗浪费,却都是从平民身上剥削来的,战国时代的儒家,有不少的腐儒出现,丧失了孔子的真精神,专讲外在的形式礼仪,不注重内在道德修养,也不诚心地敬天事鬼,只知道厚葬久丧,强调这种丧失初义的表面举动。
同时,在这战国混乱时期中,产生了老子“无为”和杨朱“享乐”等消极主义,并且在当时的人心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还有另一些人看不过这种社会情形,因此独善其身,退出政治,听让政权操在小人手中。
那时的社会,不论在政治、经济、宗教意识、人生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基本变化。
墨子处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下,一方面见到人民跟随时代潮流,每况愈下,认为不能袖手旁观地不起来挽救,另一方面,目睹邪说谬论横行,要挽救众人,也就不能不先运用坚强的论证,去驳倒他们。
因此,才向有组织,有结构的论说文体发展和倡导。
第二章墨子教育的内容与目的第一节有道者劝以教人因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乱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同上)、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要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教育就肩负着了重大的使命。
墨子认为,教育是一种“为义”的活动。
《尚贤下》篇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然而,相比之下,“有道者劝以教人”比其它两种显得更重要。
这是因为,教育可以培育出有德之人,使人认识义的重要性。
当人们意识行义不但能使自我受益,也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公义,那么人们也就会乐于从事行义的活动了。
墨子举例说: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栗。
籍而以为得一升栗,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既可睹矣。
翟虑织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
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
翟虑被坚执锐救诸侯之患,盛然后当一夫之战。
一夫之战,其不御三军,既可睹矣。
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
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
故翟以为虽不耕而食饥,不织而衣寒,功贤于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者也。
故翟以为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
(《鲁问》)墨子的意思是说,若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耕种田地,最多只能相当于一个农夫的作用。
即使幸而有所收获,把它全部拿来分给天下的人,天下人也不能人均一升粮食,因此并不能使天下的饥饿者温饱。
同样的道理,仅靠一人之力去织布,并不能使天下的寒者都有衣穿,仅靠一个人去打仗,并不能抵御敌人的进攻。
墨子通过耕织与教育的比较,推论个人力量极为有限,教育之功远胜于个人的自耕自织。
但是,用先王之道、圣人之言进行上说下教就不同了。
王公大人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那国家必治;普通老百姓听从了自己的教导,那么举止就会变得有修养。
这里,墨子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上说下教的教学活动为例子,说明教育虽然不属于物质生产活动,但是,它经由培养和造就的人才这个中介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统治、个人的人格修养等方面,推动社会进步。
所以,从实际效果来说,“有道教人”比“有力助人”、“有财分人”的作用大得多。
墨子相信,人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造的。
根据《所染》篇记载,墨子曾见染丝者而叹息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这似乎暗示说,人的品性可以受到后天的习染而改变。
《所染》的下文接着说: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传说之徒也。
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也就是说,人会受到周围环境很大的影响,从一个人的交友就可以大致看出他这个人的品行。
从墨子反复强调“有道者劝以教人”是仁者之事、“隐匿良道而不以相教”(《尚同上》)是不仁不义之事来看,他显然相信人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品德与知识。
这也是他反复劝说别人去学习的原因所在。
在墨子看来,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兼士”。
墨子希望培养众多的兼士,以利于国家的统治与稳定。
《尚贤上》篇记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意思是说,若国家拥有众多贤良人士,那么国家的治理就厚实、稳固;若国家拥有的贤良人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薄弱、动荡。
因此国家的执权者的首要任务,是使贤良的人增多。
如何使“贤良之士”亦即“兼士”增多呢?那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培养了。
第二节谈辩、说书与从事按照墨子的意见,一个良好的国家必须由“贤良之士”来管理或统治。
这样人民才能享有安居乐业的生活。
“贤良之士”的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厚乎德行”是说个人的品德要好;“辩乎言谈”是说必须对修辞或论辩的艺术有良好的素养;“博乎道术”是说要具备或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这三者基本上包括了品德和才能两个方面。
墨子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这些标准来制订的。
《耕柱》篇说: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
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治徒娱、县子硕是墨子的弟子。
他们有一次问墨子道,什么是行义的当务之急?墨子回答说,这就好象筑墙。
能够修筑的修筑,能够填土的填土,能够测量的测量,然后墙可以筑成。
做义事也一样,能够谈辩的谈辩,能够说书的说书,能够从事的从事,然后义事就可以实现了。
这里,墨子区分了三种活动,即谈辩、说书和从事,这三者大概也是墨子教学的主要内容了。
关于“谈辩”,《墨子》书有“墨辩”六篇专门研究辩论的技巧。
墨子对辩论的方法相当的重视,他所提出的察类明故原则以及三表法,都为后期墨家进一步研究逻辑和辩论的规律准备了基础。
此外,墨子有意要培养一大批社会宣讲的专门人才到各诸侯国宣讲墨学,并于当时的儒家及其它学派进行辩论。
非常有可能的是,墨子曾专门设立了谈辩一科来教育弟子。
至于“说书”的含意,墨子本人并未给于解释。
其大概的意思是指对古代留传下来的文化典籍进行研究。
墨子重视《诗》、《书》,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他经常引用古代的文化典籍来替自己辩护,三表法中有一表说“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而“古者圣王之事”主要就是通过书籍留传给我们的。
因此,“说书”对于墨子的教学来说自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但有学者认为“说书”指的是”陈述墨学”。
论说书指的是什么?……辞书上解释“说”为陈述、解说、言论、主张、学说、劝说、说服;“书”为写、文字、书信、文书、书籍。
据此,较为确切的解释应为“陈述墨学”。
墨子要造就一批墨学教育工,使他们到各地办学传道,阐述墨学。
“从事”是指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以参与实际的工作或事务。
墨子除了培养宣传、教育两方面人才之外,就是培养实干能战的劳动、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
墨家经常会面临制械、守城等任务,所以需要具备相当的专门技术和知识。
《墨子》书中《备城门》以下各篇讲的就是一些防守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