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复习讲义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 的问题
菩萨蛮哀晏筝几一道 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 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 写的是什么?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 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参考答案]
4.省略句
①省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省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宾语 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兄弟)。 ④省介宾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⑤省介词 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
“①找解动释词这有法个动”动词词②这个 词 动词是否活用(使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阡:田间小路,南北向。 ● 陌:田间小路,东西向。
●迁:升官,由低一级升为高一级。 ●徙:平调或降职。 ●拜:授予官职,原来没有官职。
“(张衡)拜郎中,再迁为太 史令。” ●除:原来有官职,除去旧有的,
4.词类活用
动词 名词 A.使动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B.意动 孟尝君客我。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 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 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
文 言 文 单断。 句 口 诀盖夫经常列句首,矣耳之后加圆
圈。
云曰后面加冒号,于而多在句中 间。
句末耶字表疑问,哉字随后感叹 连。
(六)鉴赏与评价
(主要是古代诗歌)
考试题型
一般为主观题 用文学评论的笔法赏析、评价 (1)设一道题(短评式)
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菊花 — 高雅 月光 — 思念 浮云 — 飘零 秋雨 — 忧愁 落花 — 感伤 美酒 — 壮行 孤灯 — 孤苦 归燕 — 温情
莲花 — 高洁 落叶 — 失意 落日 — 惆怅 鸿雁 — 思远 大漠 — 苍凉 红豆 — 相思 秋虫 — 凄凉 枯藤 — 萧瑟
杨柳 — 惜别 春风 — 得意 冬雪 — 冷峻 流水 — 叹惋 旷野 — 凄清 竹林 — 闲趣 故园 — 乡愁 古琴 — 知音
命题要求可以是综合性的整体评价,也 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 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1)鉴赏形象
意象,诗歌中熔铸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 即“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 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 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弊在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秦。
2.被动句
①有标志的 善战者制人,而不制于 人。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交通 往往 烈士 中国 卑鄙 束手 无论 学者
殷勤 丈人 宣言 虽然
风流 更衣 牺牲 从容
四个“宁可”
1.宁可将文言文的意思理解 得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
2.宁可将与现代汉语相同 的双音节词理解为两个单音节 的词。
3.宁可将看起来像虚词的 词理解为实词。
2.一词多义
为 ①为坛而盟。 ②吾自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
宋。 ③通计一舟,为人五。 ④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
治
①古之治天下,至纤至细。 ②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恐深。 ③共治曹操。 ④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⑤陆子治室于所居堂之北。
3.同义词和近义词
● 道:大道,通车,容三轨。 ● 路:大道,通车,容二轨。 ● 途:大道,通车,容一轨。 ● 径:小路,不通车,直而近。(“捷径”) ● 蹊:小路,不通车,人们踩踏而成。
(6分)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①本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做鉴赏评价。
②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艺 术效果?
1.鉴 赏
鉴赏文学作品
形象 语言
(主要是诗歌)
表达技巧
无需引经据典,无需拿试卷以外的作品 进行比较,只需鉴赏评价作品本身的特点。
(“七找”)
1.找名词(或代词)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2.找虚词
●句首——发语词或谦敬词 夫 惟盖凡窃请敬 ●句尾——语气词 乎 哉 也 矣欤 焉 ●句中——连词 以 于 为 而 则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 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 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 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高考语文复习讲义二
第四讲 能力提升
一、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⑤筛选文中的信息 ●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 文 言 实 词
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 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 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 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
5.找总分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 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 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尾。
其一犬坐于前。 天下云集响应。 有好事者船载以
箕畚运于渤海之
D.表态度
E.表依据
口。 F.表频率
人皆得隶使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失期,法皆斩。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
良庖岁更刀,割也。
(二)文 言 虚 词
( 18 个 )
1.常用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 若虽所为焉也 以因于则者之
是使动用法。③考虑是不
是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直译为主 基本要求 意译为辅
准确规范
信——达——雅
通读全句,标注要点 基本方法 关注全文,准确理解
按照词序,对应翻译
“六字真言”
扩释留删补调
[例](2002年全国高考题)
及
死 之 日, 天下
知与
到了(他)死去的 时候,天下 熟
知和
文言文翻译歌诀
( 120 个 )
●全国1 窃
●全国2 行旅
●全国3 箧
●全国4 资
徙敏谒 至孝 祷请 访问 凶白诺 辍举迁
●辽宁 ●江苏 ●浙江 ●福建 用事 ●湖北
投济虞尚 胜夺沮更 家坏知可 私 第 弄臣
暴乱 除 闲
1.古今异义
去今
○ 古○
美
好 走(跑)
臭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①悲愁垂涕相对。 ●②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③鬼侯有子而好。 ●④元表等人各顾妻子。 ●⑤此前朝之故事。
被动)
没有动词
①是否由别的词活 用为动词。②是不 是使动或意动的用
①向前看找主语,如没有 主语可考虑是不是省略句
法。 ①考虑是不是判断
(省主语);如有主语解释 句。
句 子
这个主语并考虑是不是被 动句。②向后看找宾语, 如没有宾语可考虑是不是
②考虑是不是省略 句(省谓语)。
省略句(省宾语);如有宾
语,解释宾语并考虑是不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③用作提宾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用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⑤补足音节 久之,越石父请绝。
(三)文 言 句 式
(4种)
1.判断句
①一般形式 亚父者,范曾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粟者,民之所种。
此,用武之国。
②有标志的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古文翻译, 有其顺序。 首览全篇, 掌握 全局,
先明主题, 后分段意, 由段到句, 由句 到词,
全部理解, 连贯一气。 难解句子, 则要 心细,
照顾前文, 联系后句, 仔细斟酌, 揣摩 语气,
要求做到, 合情合理。 词句段间, 联系 紧密,
跳跃句子, 补出本意。 加上括号, 表明 增益,
(五)文言文断句
从整体上赏析一首诗,选取 最突出的写作特色作评论点,主 要有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两个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请对这首唐诗作出赏析。
(2)设两道题(简答式) 往往一道题考思想内容,
一道题考艺术形式。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
写出鉴赏文字,每题50字左右
●辽宁 ●江苏 ●浙江 ●福建 ●湖北
乃与为若 之而乃以 其以而乃 其且所乃 以为 且 乃
2.用法举例
之 1.作动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 2.作代词 ①指示代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秦曲。 ②人称代词 公使阳处父追之。
子行而我随之。
3.作助词 ①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②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找顶真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 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 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