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划国外10万吨级炼钢、轧钢小钢铁厂项目的若干体会

规划国外10万吨级炼钢、轧钢小钢铁厂项目的若干体会

规划国外10万吨级炼钢、轧钢小钢铁厂项目的
若干体会
标签:炼钢轧钢10万吨级小钢铁厂钢铁厂规划分类:技术管理2010-05-24 20:49
外国人规划
的炼钢车间平面图,乱七八糟
这些年,笔者友情客串了若干国外小钢铁厂建设的规划工作。

这些小钢厂年产量以10万吨级为主,主打产品多是民用小型型钢或建筑钢筋,就是最普通的所谓“长材”。

现就自身的一些体会整理成文,作抛砖引玉之用。

年产10万吨级的小钢铁厂在我们中国大陆目前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这些年,中国政府对钢铁项目的管理可谓“严刑苛法”,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将年产100万吨以下规模的钢铁厂都列入“将被淘汰”的黑名单,给人的印象是要把小钢铁们“往死里整”,死得越早越好,死得越多越好,死得越快越好。

眼下如果哪家10万吨级的小钢厂仍然活着,很可能就是偷偷摸摸的地下工厂,搞些地条钢之类,处境苟延残喘,朝不保夕。

但是,小钢厂在中国被淘汰,并不等于在世界被淘汰,或者说被完全淘汰。

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甚至第二世界国家,这种10万吨级的小钢厂仍然有生存的空间。

就笔者从业内得到的情况,在国外一些地区仍在建或拟建这类项目,比如在中东,在非洲,在地中海某地,在东南亚等等。

为什么小钢厂在这些地方仍能存在甚至加以发展呢?我做出这样的理解:首先,尽管钢铁业是一个集中度很高的行业,钢铁巨头们的触手能伸到世界众多角落,但仍有诸多偏远分散的地区是巨头们所不能顾及的,特别是在那些非工业化国家中,空白点仍然很多,这些边边角角的地方为小钢厂的生存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一些民用产品比如建筑用钢材或者小规格型钢等,用户分散,用量小,规格多,这种多样性需求也是那些钢铁巨头们所顾不上的。

最后,虽然与大型钢铁厂相比小钢厂在单位能耗,单位建设成本及单位生产成本上都处于劣势,但它的投资总额小,实力相对弱小的资本也可以承受(比如说,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大型钢铁厂动辄需要数十亿乃至数百亿的资金,而一个小钢厂只要几亿就够了),小钢厂的能源需求与原料需求也小,一般可就地取材。

这些客观条件使得小钢铁厂得以在国外市场仍有生存的机会。

在需求就有建设,接下就是规划的问题了。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采用什么冶炼方式。

就这类小钢厂来说,小转炉干脆不要考虑,这种小型厂搞长流程就是外行也能得出“少、慢、差、费”的结论。

剩下的就是用中频炉还是电弧炉。

中频炉炼钢工艺对保证产品质量上与降低能耗上有着不可逆的缺陷,这在业内是不用讨论的基本结论了,国家也对此严令禁止,国家发改委2005年颁发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第十七条明令:“加快淘汰并禁止新建设……中频炉等落后工艺技术装备。

”但现在仍有相当比例的外籍小钢厂投资人认为使用中频炉是好东西:简单,投资省,“质量好”。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经笔者总结,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1)中频炉生产厂家向外推销产品,宣传的力度很大,国外一批有意搞小钢铁的业主毕竟是外行,易被忽悠;2)虽然中频炉工艺在产品质量上有着不可逆转的缺陷,但在建设方面,中频炉的确比电弧炉省些钱,并且建设周期略短,这对业主是个很大的诱惑;3)那些投资小钢厂的地区对质量并不很在意,在国家层面上还未建全基本的质量监督之类,有些像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劣质货可以畅通无阻。

听有朋友讲,这些年国内一些中频炉炼钢商家将工厂转移到像印尼、菲律宾这样的国家,也将一些恶习传到了国外,比如对当地官员行贿,偷电(在当地人士的配合下),污染环境,粗制滥造等等,在当地口碑很差。

也有朋友说,在中东地区,中频炉炼钢主要是从印度传过去,技术全由印度“引进”。

在网上搜索一下,全英文的有关中频炉炼钢的
“技术论文”不少,大都是印度人写的。

朋友转给我了一篇,读了一下。

文章将感应炉炼钢列为在平炉、氧气转炉及电炉炼钢技术以后的一个“新阶段”,赞美感应炉炼钢在印度发展如何之快、如何之好。

文章读罢,感觉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印度给英国当了几百年殖民地,连主要语言都成了英语,带来的“好处”是可以用英语到处乱吹。

其实,对有技术素养的业主来说,仅仅指出一点就足够了:翻翻任何一届世界钢铁会议论文集(或中国的,或欧洲的,或日本的),能找出有感应炉方面内容的吗?连个影子也没有。

我总是对那些迷信中频炉的业主说明:用感应炉炼出的钢用做最简单的民用品,比如桌子腿、椅子腿之类的还可以,但要用于高速公路、桥梁、住宅等等这些公用建筑,肯定不符合国际通行的美标,英标,更不符合中国标准。

硬要使用,则要出大事故。

细举它们的问题有A、B、C、D……
总之,技术路线一定要走对,对于业主的错误理念不能迁就。

合适的选择当然是电弧炉。

电弧炉的吨位20吨级的比较合适。

这种炉子在中国的制作十分成熟,质量可靠,备品备件也有保证。

炉变可选择15000KVA等级的,吨钢功率水平可达700KVA以上,是名符其实的超高功率电炉了。

如功率配置小,冶炼速度慢,可能给连铸连浇带来影响,甚至使连浇成为不可能。

当然,炉门碳氧枪,炉壁喷枪这些都是要配上的。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出钢方式当然是偏心底。

有可能的话,设计料罐式炉料预热装置。

小炉子配这种炉料预热在我们中国基本看不见,在日本曾经普遍运用。

我认为如果投资容许的话,是可以考虑的。

以上这种配置,虽然炉子小,但并不落后,指标也应是比较好看的。

也有朋友提出过用15吨电炉配15000KVA炉变的意见,此配置就功率水平来说已达到1000KVA/吨钢,这个水平在世界上也算是极高档次的了。

笔者担心的是:功率高,炉压大,冶炼条件恶劣,这种小炉子能否吃得消?炉子小,偏心底使用效果如何?炉子小,相应的钢水包也小,就钢包冶金条件来说,小钢包比不上大钢包,而且小钢包散热快,耐材消耗也高。

笔者对这样配置颇为存疑。

连铸机二机二流即可,小方坯。

实际上,任何一台这类连铸机的产能都能轻易地超出年10万吨的水平,但这也没有办法,你总不能
搞个一机一流的东西吧?流数至少也得一用一备吧?这也说明,一个10万吨级的小钢厂升级为20万吨是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LF炉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种小型生产车间内,由电炉、精炼炉、二机二流连铸机构成三合一短流程生产线。

对于这样一个小型短流程炼钢线来说,能否达到多炉连浇至关重要。

如不能连浇,只能一炉一浇,在实际生产中很烦人,这种所谓短流程就缺少活力。

从理论上讲,如在生产调度中通过调整LF炉坐包时间,适时控制连铸机拉速及流数,是能够达到2~3炉连浇的。

接下就是轧钢的配置。

眼下先进的轧机可成套成套的买进,而这种低产量轧机需要另行设计配置。

现在国内技术先进的全连轧棒材生产线已经很成熟了,新上棒线轧机动辄百万吨级,就是普通民企也向这方面发展。

当前10万吨级的棒线材轧机在国内几乎消失,有使用经验的老一代人也都退出工作岗位,小轧钢的操作技窍有点像民间工艺一样,熟悉的人越来越少,现在要搞个10万吨级这种“落后的”轧钢线还真的有点难呐。

曾看见有单位规划了半连轧(用150 mm方坯),全液压压下,平立交替,小车换辊,全部一机一带。

第一道配Φ650三辊粗轧。

对于年10万吨级这个档次显然大马拉小车了,投资昂贵,给人闭门造车之感。

也见过配置精巧的,用150 mm方坯,两架Φ420左右三辊粗轧机横列式排放,若干架稍小的二辊短应力轧机也横列排放,机架间走围盘,后面精轧微张力轧制,倍尺飞剪后配穿水。

产能不浪费,装机容量也小,投资自然也下来了。

总之,这种小钢厂的配置一定本着实用型的原则进行;大力寻找、充分求教有经验的老专家是必不可少的。

设计单位设计水平的高低也是工厂投产后是否顺利运行的基础。

对这类小钢铁厂的设计,国内一流的大设计院是不会有兴趣接手的,大概他们认为这种工厂太小、太落后,不值,也可能他们搞先进的设计太多,对这种落后型的东西反而生疏了。

笔者不止一次听到承办人报怨他们到大型设计院咨询时受到冷遇的情况。

其实这也是正常的,中国不是历来有“店大欺客”之说嘛。

我总是建议他们到名气小些的设计单位试试。

我一般推崇国有大型钢铁公司下属的设计院,并且是对电炉炼钢有经验的设计院。

我们几次合作下来,都觉得愉快。

也有的投资者干脆不找设计院,找社会上的草台班子搞设计,搞总包。

这样固然可能省些设计费用或者设备费用,但后果难测,因为
一旦出问题,草台班子一哄而散,连个人影都找不到了,笔者亦遇过类似的事。

在此,我还想谈点国外这类小钢厂的投资建设模式,这也涉及一点“腐败”的问题啦。

在我们中国,你要想在某个地方图个什么“发展”,与当地官员搞好关系是最基本的,甚至是第一要务,他可以给你批地、批项目、批货款,完事后你当然必须得投桃报李……这就不用我多说了。

实际上,国外这些项目也与此差不多,也是由有关官员推荐(也有当地议员推动),领着批地批项目,帮忙找货款,最后也是明里、暗里要好处,并且两边统吃,投资人常常蒙在鼓里都不知道,胃口之大,比中国还要黑。

而且这些国家都是“民主型”的,官员们都是经“民主选举”上台的呢!真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也。

最后要说的是,在现实中可能尽管项目规划得很好,经济实用,但能否最终落实也不一定,一个金融危机下来,许多好的规划都泡了荡,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所能做的只是努力设计技术最优方案而已,最后的结果还是要看“上帝的安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