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上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评估

人教版九上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评估

活页部分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评估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中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B.《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C.甲午战争和“五四”运动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2. 某班拟举办“辛亥革命”主题纪念活动。

小明同学搜集了有关孙中山革命活动的资料,其中不可采用的是()A. 创立中国同盟会B. 提出三民主义C. 发动南昌起义D. 成立中华民国3. 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fèn)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A.实现了革命目标B.改变了社会性质C.推翻了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帝制4. 某校举办“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图片展”,其中一组图片内容为:《民报》发刊词、武汉新军使用的火炮、“大总统誓词”。

这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国共合作,抗日烽火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D.外争国权,实业救国5. 结盟是战争的序幕,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

属于同盟国的是()A.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B.英国、法国、俄国C.英国、奥匈帝国、法国D.德国、俄国、意大利6. 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A. 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B. 英德矛盾已上升为列强的主要矛盾C. 欧洲列强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D.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7.下列事件中,直接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是()A.萨拉热窝事件B.德军闪击波兰C.来克星顿枪声D.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8. 看到“绞肉机”“最残酷”“伤亡人数最多”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是()A.萨拉热窝事件B.凡尔登战役C.萨拉托加战役D.滑铁卢战役9. 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辛亥革命后社会风尚变化的是()A.披件西装,穿双西式履 B. 见面握手,嘘寒问暖C.夫妻婚姻自由合 D. 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10.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投入近200万兵力,共伤亡70多万人,属于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

把凡尔登战役称为“绞肉机”主要是用以形容()A. 战争武器的先进性B. 战争进展的快速性C. 范围的广泛性D. 战争的残酷性11.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奥匈帝国外长就叫嚣‘到了该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德皇威廉二世也叫嚷‘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不发动(战争)就永远没有发动的机会了’。

”材料中的“事件”是指()A. 萨拉热窝事件B. 克里米亚战争C. 来克星顿的枪声D. 纳西比战役12. 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

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

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九个月都是如此。

”这场战役发生在()A. 拿破仑战争中B.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C. 科索沃战争中D.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3.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厮杀的双方使用坦克、毒气、飞机、潜水艇,使战争由平面发展为立体。

这样的场景最早出现在()A.拿破仑战争中B.第一次世界大战中C.克里米亚战争中D.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4. 历史探究方法灵活多样,实地考察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假如你要研究巴黎和会的相关历史,你考察的地点应该是()A. 白宫B. 东宫C. 故宫D. 凡尔赛宫15. 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议题是()A.成立国际联盟B.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C.维护世界和平D.限制欧洲各国海军军备16.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A. 1914—1916年B. 1915—1917年C. 1914—1918年D. 1916—1918年17.(江苏南通中考)右图是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的实力对比示意图。

它主要说明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A. 美、德经济发展比较缓慢B. 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迅速C. 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D. 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个国家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民族独立而战,你知道它是哪个国家吗()A.英国B.塞尔维亚C.法国D.奥匈帝国19.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

这里“政治上的大解放”是指()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 1912年有报道称:“革命军手持剪刀沿途为行人强迫剪辫。

”报道中的“剪辫事件”发生在()A. 新文化运动期间B. 辛亥革命后C. “五四”运动期间D. 北伐战争期间二、非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共60分)21. (14分)【图说历史】如右图。

(1)右图是一战前,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请写出这两大集团的名称。

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最终形成了一战后怎样的统治秩序(政治格局)(4分)【追根溯源】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英法俄德工业产量位次 2 3 4 13 350万 1 060万 1 740万290万殖民地面积(平方千米)(2)请你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分)【揭穿谎言】材料二:1916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

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

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3)请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戳穿材料二中“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2分)【战争审判】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

(4)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期盼和平】战争,对人类来说是一场醒不了的噩梦。

脚下的白骨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

墓碑里的灵魂告诉我们:战争的代价是沉痛的。

面对战争,我们有无限的感慨……(5)请你以史为鉴,设计一条宣传语。

(2分)22. (14分)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地图和史实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直观化,加深对事件的理解和掌握。

材料一:仔细观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其中最早结盟的国家是图中的和,结盟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图中的。

放弃“光荣孤立”政策的国家是图中的,它分别与图中的、E两国签订了军事协约。

这些军事同盟的形成对世界造成的后果是。

(6分)材料二:《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国内反应一军人:“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

但《凡尔赛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

”一政府官员:“我们接受停战和进行媾和谈判,是为了给新德国带来和平,但是,实际上我们给新德国的第一个礼物竟然是一个被强加的屈辱和约。

”一工人:“我期待着战争的结束。

我盼望着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但是和约毁灭了我的愿望,它迫使我为巨额的赔款而工作,难道这就是我为和平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吗”(2)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及影响分别是什么(4分)(3)法国元帅福熙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4分)23.(10分)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小明在研究辛亥革命历史时搜集到的。

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2分)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2)孙中山对材料二的内容作了怎样的阐发这一纲领的制定有何意义(4分)材料三:(3)联系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4分)24.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

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材料二: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法律文件,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要建立的“至完美的国家”是怎样的国家。

材料一还体现了其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4分)(2)材料二提到的“重要的法律文件”是什么指出该文件的性质及颁布的政府。

(4分)(3)为了纪念上述材料所反映的近代探索,某影视公司准备拍一部展现中国近现代沧桑历史巨变的大型电视连续剧。

请问该片最佳拍摄地点你认为选择右图中的哪个省(A、B、C、D中选)的哪个城市请用史实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4分)25.(10分)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在中国历史上,直到清朝晚期才开始颁布正式的、现代意义的国旗。

从此至新中国成立,我国使用过的国旗,分别为黄龙旗、五色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和五星红旗。

(1)黄龙旗在全国悬挂之际,正值国家危难之时。

这里的“国家危难”主要表现是什么(4分)下面是中华民国时期两面不同的国旗,这两面旗帜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曾十分的鲜亮过。

(2)五色旗取代黄龙旗,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什么战争的胜利,使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成了中华民族洗刷百年耻辱的历史见证(4分)(3)读右图,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华丽转身。

这次“华丽转身”的标志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活页部分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评估一、1—5. DCDCA 6—10. DABDD 11—15. ABBDB 16—20. CDBAB二、21. (1)三国同盟(或:同盟国),三国协约(或:协约国)。

(2分)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分)(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参与对世界的瓜分,导致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