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中的11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生字。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阅读方法。
3.通过朗读,使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能读熟、读懂本文,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受秋天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谁愿意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出示图片庄稼成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秋天)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有一篇课文写的就是秋天,题目是《秋天》。
(师板书课题)请伸出你的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来书空,齐读课题:秋天。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看拼音读课文。
师:请把书轻轻地翻开。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音节,不丢音节,不加音节。
(二)检查识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
师:藏在课文里的生字宝宝,相信大家已经都认识它们了,现在它们跳到屏幕上了,自己先读读。
2.指名领读。
师: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果他读对了,请你跟他读一遍,如果他读错了,你要给他纠正过来。
3.齐读。
4.摘掉拼音帽子,你还认识它们吗?(开火车读)出示“那”时,强调是多音字。
师:下面,让我们把字宝宝送回课文中,看谁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
(三)指名分段读课文。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要是一人读一段需要几个人,好,我请4名同学来读课文。
(指4名学生读)师:其它同学拿出一支铅笔,如果他哪个字读得不准确,你要标记出来,一会儿帮他改正过来。
(读后汇报)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那么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找一找。
(一)汇报:“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说得真好,你们看,出示图片,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一片片从树上飘落下来。
你们想象一下,飘落下来的树叶像什么?一片片表示有很多的树叶,慢慢地飘落下来。
继续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秋天的哪些变化?(二)汇报:“天那么高,那么蓝。
”(三)那么高,那么蓝,就是很高很蓝,谁想读读这句话,把天空又蓝又高的感觉读出来。
指名读。
(四)燕子为什么要往南飞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大雁的知识?(燕子是候鸟,天气凉了,燕子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
第二年春天,燕子再从南方飞回到北方来生活。
)我们再来一起读读这段话。
四、结合板书,指导背诵。
下面请你自己小声地把课文背一背,背的时候可以结合老师的板书。
(借助板书,引导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同学们学得可真好,这么短的时间,不但会读了,还会背了。
你们可真棒!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秋天到了,我们身边的事物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你发现了吗?(庄稼成熟、空气干燥、多风、果实成熟、小动物开始准备过冬、增加衣服了、易发病、苍蝇蚊子没有了等等)六、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你喜欢秋天吗?看到这么美丽的秋天的景色你想说点什么?回家后请把你眼中的秋天画出来,然后拿来让我们共同感受美丽的秋天。
我的画【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中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文章读通、读懂、读出情感,并把优美的词句积累于心。
3.培养爱读书、多读书的兴趣与习惯,并渗透“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知道秋天的特点。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教学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秋天,你有什么发现呢?有一个小朋友画了幅秋天的画,想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我的画》。
二、一读,重在识字读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二)出示生字,多种形式读、识记。
(三)指导“却、篮”田字格写法,“却”是“去”和“卩”组成,应写得左高右低,写“篮”要与“蓝”分析比较,不可混用,强调多音字“当”。
三、二读,重在整体感知。
(一)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共有几节?思考:这幅画是谁画的?为什么要画这幅画?(二)墙报上画了什么?(板书:桂花、草坪、果园、小朋友)找一找,找出哪些是表示画画次序的词,并用“”划出。
板书:先、再、还、还要。
(三)用上“先、再、还、还要”说说“我”画了什么。
(四)仿照例句,练习用“先、再、还、还要”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说一段话。
四、三读,重在感悟体会。
(一)自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思考: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这些语句中的哪些词语写出了画中景色的美?用波浪线划出。
(二)交流,引导学生学习金灿灿的桂花、一抹金黄的草坪、黄中透红的枫叶、像星星在闪烁的果园、活泼的小朋友,感受秋天的多姿多彩。
(三)指导学生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五)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六)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谈话结束。
要是让你也画一画秋天,你还想画些什么?指导学生谈秋天的天空、菜园、田野、菊花、节日等。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
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用“准备”、“已经”造句。
3.能正确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一)读准字音。
1.个人读、指名读、齐读。
读准“得”的字音。
“为”在这应选择哪个读音,再读一读。
(二)圈出本课生字,分析字形。
二、汇报分析、记忆生字的方法。
(一)应这样汇报:“植”字,我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的,笔直的“直”左边加个木字旁,就是植物的植。
右边“直”字里边是三横,不要丢一笔。
共同组词。
(种植、植树、植物)“备、晒、识”都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汇报过程中应重点指导“旅、降、乘”三个字。
“旅”右半部下面不要写成“瓜”。
组词:(旅行……)降,8笔写成,“阝”两笔完成,“夊”三笔完成,最后三笔完成,不要写成“牛”。
组词:(降落、下降……)乘,可以用“禾”字中间一个“北”字的拆字法记忆。
注意书写笔顺。
组词:(乘着风)(二)练习用下列词语说话,看谁说得好。
准备、植物、旅行、降落三、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来。
(二)课文中讲了哪几种植物?按提示回答:1.课文中共有______个自然段。
2.课文中讲了三种植物,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四、指导书写,在生字本上书写。
【作业布置】1.写生字。
2.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一)出示字词卡片,读准字音。
植物、田野、知识、离开、许许多多、已经、旅行、准备、降落伞、乘着风、四海为家(二)指名读课文。
二、从课题入手,逐节学习: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花草、树木、蔬菜、庄稼都是植物,植物妈妈有办法,有些什么办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一)学习课文第1节。
1.默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用“?”标出)2.重点理解:“孩子”、“长大”、“四海为家”、“旅行”四个词语各表示什么意思?孩子:在本课指的是植物的种子。
长大:是指种子已经成熟。
四海为家:指的是种子到处生根发芽。
旅行:文中指植物的种子传播出去。
3.指导感情朗读。
4.这节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课文讲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二)学习课文第2节。
1.自由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学生质疑,全班讨论释疑。
蒲公英的种子是怎样的?靠什么离开妈妈?结合理解重点词语:降落伞:观察实物,问:这里的降落伞指什么?(一朵毛茸茸的小花)纷纷:实物演示,让学生说一说种子是怎样飞的。
(一个紧跟着一个没有顺序地随风飞去)谁能用“纷纷”说一句话。
准备:用准备说一句话。
这里为什么说“准备”?(种子的毛茸茸小花是从蒲公英的孕育生长过程中具备的。
)乘着风:投影出示“乘”的三个义项,读一读,选择正确答案。
(画√)3.填空练习。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了(),孩子()离开妈妈。
4.小结:蒲公英种子传播需要哪两个条件?(板书:降落伞,风吹)5.指导感情朗读。
6.小结学习方法并板书。
(三)学习课文第3节。
1.用学习第2节的方法自学第3节。
先找出疑难问题再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理解“带刺的铠甲”。
什么是铠甲,在这里指什么?古代士兵身上穿的护身衣,用金属和皮革连缀而成。
学生观察实物,手触感觉它的坚硬。
3.填空练习。
苍耳妈妈给孩子准备了(),孩子()离开妈妈。
4.指导感情朗读。
5.小结并板书:苍耳种子传播需要哪两个条件?(带刺的铠甲、动物带)(四)运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第4节。
1.自学后做填空练习。
豌豆妈妈给孩子准备了(),让孩子(),豆荚炸开,孩子()离开妈妈。
2.提问板书:豌豆种子传播需哪两个条件?(板书:豆荚、太阳晒)3.指导感情朗读。
投影:(1)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
(2)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
a.填空后再读一读。
b.比较你喜欢哪句,为什么?4.读第4节。
(五)小结2、3、4节内容。
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种子传播的方法,知道种子传播一要靠自身的条件、二要利用自然界的条件,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
(六)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的方法。
2.择段背诵。
3.同桌比背。
(七)学习第5节。
1.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2.齐读第5节,背诵下来。
3.为什么粗心的孩子得不到它?(八)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