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年表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内容赏析】《卖花声·怀古》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两首咏史曲之一。
作者在曲中抒发了统治者穷奢极欲,连年战争造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
曲子对于项羽、周瑜和曹操,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一概加以否定。
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争频繁的元朝社会,有它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积极意义。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迁徙.(xǐ)西畤.(zhì)僭.端(jiàn)胪.于郊祀(lú) 暴戾.(lì) 藩.臣(fān)西羌.(qiānɡ) 夷狄.(dí) 岐.雍(qí)相侔.(móu) 踵.(zhǒnɡ) 亳.州(bó)丰镐.(hào) 矫.称蜂出(jiǎo) 晏.然(yà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秦杂戎翟之俗(“翟”同“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2)东竟至河(“竟”同“境”,边境,疆界)(3)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同“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衡”同“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4)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宾”同“摈”,排斥)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见(2)用(3)略(4)诸⎩⎪⎨⎪⎧诸.夏宾之,比于戎翟(代词,各)著诸.所闻兴坏之端(代词,众,各)投诸.渤海之尾(兼词,相当于“之于”)不识有诸.(兼词,相当于“之乎”)(5)表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名词作动词)做国相(2)传曰“法.后王”,何也(名词作动词)取法(3)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名词作动词)称雄(4)大夫世禄.(名词作动词)享受禄位(5)踵.《春秋》之后(名词作动词)跟随,接续(6)周东.徙洛邑(名词作状语)向东(7)矫称蜂.出(名词作状语)像蜂群一样(8)此与以耳.食无异(名词作状语)用耳朵(9)秦始小国僻远..(形容词作动词)地处偏远(10)务在强.兵并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11)先.暴戾,后仁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12)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感到担忧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学者..牵于所闻古义:有学问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古义:达到目的。
今义: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
(3)诸侯史记..尤甚古义:记载历史的书的通称。
今义:司马迁编著的《史记》。
(4)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古义:民间。
今义:①住户;②家庭;③指女子未来的丈夫家。
(5)表六国时事..古义:当时的事。
今义:最近的国内外大事。
(6)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古义:为什么一定要。
今义:不必。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判断句)译文:东方是事情开始发生的地方,西方是事情最终成熟的地方。
(2)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
(判断句)译文:这并不一定是凭借地势险要的有利条件。
(3)学者牵于所闻。
(被动句)译文:有学问的人拘泥于自己的见闻。
(4)誓盟不信。
(被动句)译文:立下的誓词盟约也不被彼此相信。
(5)威重于诸侯。
(状语后置句)译文:权势比其他诸侯还高。
(6)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省略句)译文:到秦献公以后(秦国)常常胜过其他诸侯国。
(7)营岐雍之间。
(省略句)译文:(在)岐、雍一带苦心经营。
(8)《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
(固定句式)译文:《诗》《书》再现人世的原因,是它们大多被民间收藏。
[常识·速览][探背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
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六国的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纠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巧识文]表“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史记》中共有表10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整体·探究]1.司马迁是怎样评价秦国的?【答案】司马迁在序文中谈到了战国阶段形势的主要特点:诸侯中的大夫执掌国政,晋国的六卿独揽国家大权,田常杀死齐简公,诸侯也无动于衷,纷纷忙于战事,各国的要务在于加强军事兼并,阴谋诡计无所不用。
在这种情况下,秦以武力统一了六国。
司马迁认为,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暂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
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时世而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
司马迁的认识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2.结合《六国年表》的独特之处,分析“表”在《史记》中的作用。
【答案】《六国年表》作为“十表”之一,与其他体例有不同之处。
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①序文;②表文。
表文,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了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
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正因为表文的存在,弥补了纪传体以写人为主,叙事脉络不足的缺陷,可以横向比较,了解各国同时在发生着什么。
3.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表格式作品?【答案】(1)纵向截取看。
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2)横向选择看。
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3)单线看,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
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4)综合看,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
这样既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又可以从微观上把握事态。
(5)对照看,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
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从而客观评价历史。
[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落实句中加点的词语。
(1)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译文:(2)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译文:(3)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译文:【答案】(1)各诸侯十分安然,不出兵讨伐,从此四海之内争相用战争来建立功业。
(2)(各国)都致力于使兵力强大,吞并敌国,纷纷使用欺诈的计谋,合纵连横的外交主张兴起。
(3)盗用名义的事件层出不穷,立下的誓词盟约也不被彼此相信,即使是交换人质、剖符为信,也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
2.上题句中加点的三个词语,翻译时很容易出现问题,从词义角度审视,这属于何种语言现象?【答案】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1.定义: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2.一般规律: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
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
如成语“目不识丁”的“目”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6)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相对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7)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 败幽王,周 东太史公读《秦记》,读到犬戎打败周幽王,周王室向东徙洛邑,秦襄公始 封为 诸侯, 作西畤 用 事 迁移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作诸侯,建造西畤来祭祀上帝, 僭 端 见 矣。
上天,(就感到)超越本分的迹象出现了。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作:建造。
⎦⎥⎤用:相当于“以”,目的连词,来。
僭(jiàn):超越本分,过分。
端:征兆,迹象。
《礼》 曰:《礼记》上说:“天子祭天地,诸 侯 祭 其 域 内 名山大川。
” 今“天子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封地内的名山大川。
”当时秦 杂戎 翟之俗, 先暴戾,后 仁 义, 位 在藩秦国混杂戎狄的风俗,重暴虐,轻仁义,处在捍卫王室的臣 而 胪 于 郊 祀, 君 子臣子的位置却陈列天子祭天的器物举行郊祭,有识之士为惧 焉。
此十分担忧。
⎣⎢⎡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可意译为“看重”“轻视”。
藩(fān)臣:捍卫王室⎦⎥⎤的臣子。
而:转折连词,却。
胪:陈列。
郊:祭名天子祭天地。
惧:为动用法,为……担忧。
焉:指示代词,代臣子祭天这件事。
及 文 公 逾 陇, 攘 夷 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到秦文公越过大陇山,攻打夷狄,尊奉陈宝神,在岐、雍一带苦穆公修政, 东 竟 至 河,则与齐心经营,秦穆公整顿内政,东边的疆界扩展到黄河,就跟齐桓、晋 文 中 国 侯伯 侔 矣。
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霸主地位等同了。
⎣⎢⎡逾:越过。
攘(rǎnɡ):侵夺,攻打。
营:经 ⎦⎥⎤营。
修:整顿。
竟:同“境”,边境,疆界。
河:黄河。
侔(móu):相等,等同。
是 后 陪 臣执这以后大夫执掌各诸政,大夫 世禄, 六卿擅 晋权, 征侯国的国政,大夫禄位世代相承,晋国的六卿掌控大权,操伐 会 盟, 威 重 于 诸 侯。
纵晋国的军事和外交,权势比其他诸侯还高。
⎣⎢⎡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