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稿)(下)《伤寒论》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稿)(下)(2012-03-27 23:49:52)转载▼标签:杂谈分类:《伤寒论》源流考究(六)后世官修医书对汉代方剂剂量“一两”的认识前面说过,从中国度量衡演变史来看,汉代之后度量衡量值呈逐整体渐变大的倾向,尤其在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朝时代的北魏,北魏后期的度量衡器急剧增大,为历代之最。
这种变化最终导致了隋唐度量衡制度出现了“大制”。
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所以这两个朝代的各种制度都沿袭北朝的相关制度并加以发展变化和创新。
度量衡制度,隋文帝是大制(京师北方长安),继位的隋炀帝是小制(京师南方洛阳)。
唐代的权衡是大小双轨制,药秤沿用古制不变。
《旧唐书》卷48“食货上”:“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
……合汤药及冠冕,制用小升小两(即同汉代衡量),自余公私用大升大两。
”《通典》、《唐六典》、《唐会要》等书也明确记载医药用小升小两(即220克/斤13.8克/两;200毫升/升),其余公私用大升大两(唐宋大制一两为41.3克),大小衡制之比是三比一,即大两的一两是小两的三两。
在唐代的方书中也常杂有用世用度量衡计量的情况,但会特别注明,如“前N味并用大斗大升”(《外台秘要》卷31乌麻地黄酒方)、“ 已上药并是大秤大两”(陈增岳《敦煌古医籍校证》279页)。
北宋政府官修医书将古典方剂中的计量单位换算成本朝的度量衡单位,实际的剂量基本没有改变。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如此,之前的《太平圣惠方》也是如此。
所谓“古之三两,为今(宋)之一两(大两,41.3克,三分之一为13.8克)”。
公元992年的北宋官修《太平圣惠方.卷八》的《伤寒论》方剂剂量,就已经全部换算成北宋通行的剂量,即汉之三两,为宋之一两(大两),如桂枝汤的桂枝汉方为三两,此书改成宋一两。
每服一般为四钱。
林亿等人的官修《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这样规定:“则今之此书,当用三两为一两,三升为一升之制,世之妄者乃谓古今之人,大小有异,所以古人服药剂,无稽之言,莫此为甚,今之用药,定以三两为今一两,三升为今一升(药方中的计量,220克/斤13.8克/两;200毫升/升),方中虽皆复有用尺寸处,旧例己有准折斤两法,今则不复重述也。
“今从旧例,率定以药二十古两(276克),水一小斗(10升为1斗,200毫升*10=2000毫升)煮,取今一升五合,去滓,分三服,自馀利汤欲少水而多取数,补汤欲多少而少取数,各依方下别法。
”林亿等人在此规定的就是当时官府的规定,但林亿等宋臣校订《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新编金匮方论》等仲景医书时,书中的方剂剂量单位使用的还是汉制单位(小制),没有象之前的《太平圣惠方.卷八》那样全部换算成北宋通行的剂量(大制)。
对于官府的规定,当时的医家其实都很清楚,如1100年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芍药甘草汤后“按古之三两,准今之一两。
古之三升,今之一升。
”1108年朱肱的《类证活人书.卷第十二》:“古之三两。
即今之一两也。
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
古之三升。
即今之一升也。
……”1144年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以及王好古1289年《汤液本草.东垣先生用药心法》中都有同《类证活人书.卷第十二》基本一样的话。
初刊于1078年以后的北宋官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上. 论合和法》,书中所用剂量单位也是宋代通行的大制:“今则加减合度,分两得中,削旧方之参差,合今时之行用。
其方中凡言分者,即二钱半为一分(10.43克)也。
凡言两者,即四分为一两(41.7克一大两)也。
凡言斤者,即十六两为一斤(661克/斤/16两=41.3克/两)也。
凡言等分者,非分两之分,即诸药斤两多少,皆同为等分也。
凡煮汤,云用水大盏者,约一升也;一中盏者,约五合也;一小钟者,约三合也。
”公元1117 年北宋末年的官修《圣济总录卷第三?叙例秤两》:“吴人以贰两为一两。
隋人以三两为一两,今以新法斤两为则,凡云等分者,谓不拘多寡,以分两悉同也。
”《圣济总录卷第三?叙例升合》:“古今升斗大小不同,盖古之三升为今壹升,凡方中用水言升合者,今以中盏为率,庶与世俗相通,无多少之惑。
其他如酒酢乳蜜之类,凡言升合者,亦合以盏为则。
”但是《圣济总录伤寒门》部分的《伤寒论》方剂使用的还是原书的口径,并没有象《太平圣惠方.卷八》那样换算成北宋通行的剂量,即汉之三两没有换成宋之一两。
1406年明初朱橚取古今方剂汇辑而成的官修方书《普济方卷五方脉药性总论论合和》:“今以意说。
汉方当用半两钱二枚为一两。
且以术附汤方较(此书中有多个术附汤,搞不清是指哪个术附汤)。
若用汉两。
计一百八十铢。
得开元钱二十二个半重。
分三服。
已是今之七钱半重一服(三服22.5钱,10钱为一两,即明代2.25两,1明两=37.3克折算原汉方药物应为84.4克)。
若以唐方准计三百三十铢。
得开元通宝钱四十二个重(42*4=168克)。
”这里可以看出,如果著者所说的“一百八十铢”为7.5两,则著者认为汉方的一两为现在的11.3克(84.4克/7.5两=11.3克/两)。
通观此书《论合和》一文对古今剂量换算的讨论,表明著者开始显得迟疑,已经不象唐宋官府那样明确无疑了。
清初官修《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中引李杲曰:“六铢为一分,即今之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
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
吴谦之所以引用这段话,说明他对此是认可的,即认为汉一两就是“今”3钱多。
从上面历代官修医书来看,不论具体的民间药物应用情况如何,其实历代官府医政部门认为东汉的医方剂量使用的就是汉代通用的度量衡,即“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3.8克左右,并非特殊的度量衡。
唐宋官府敢这样确定,应该有其理据所在,如果说谁对古“今”度量衡的演变、换算最清楚,恐怕就是政府的相关部门,毕竟制定和修改度量衡制度是国家大事,而且官府的相关部门最可能保存有历代度量衡的标准器以及有关文件档案。
(七)古今剂量差异的原因和演变脉络——煎服方法的改变才是关键。
由于与应用相关,讨论古“今”剂量换算的文章明清以来很多,但却很少有人追究古典汤剂剂量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这样的剂量的。
抓住“一日服用剂量”的观念去考察历代方书,才会真正明白古“今”剂量换算历代演变的原因和脉络。
下面就以此为线索进行考究。
综观中医汤剂煎服方法的历史演变,主流大略经历了以下若干历史阶段:7.1大略而言,五代之前,中医的汤剂服药方法,属于“一剂一日,分次服用”阶段。
代表显然就是《伤寒论》,其汤剂服用就是“日服量一次煎煮,分二、三次服用”的方法。
7.2唐代之后,五代、宋元煮散时期属于过渡时期。
“每服N钱”的煮散方法应该是造成后世“一剂一服”的源头。
宋元方的特点是原汉唐方剂量不变(大剂量),实际每服小量。
方后“上为粗末”或“上为散”,“每服N 钱”(煮散)。
如《太平圣惠方.卷八》的桂枝汤:桂枝(一两)赤芍药(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件药(注:以上剂量实际与东汉方相同,因为北宋通行的一两相当于东汉三两)。
捣筛为散。
每服四钱。
以水一中盏。
入生姜半分。
枣三枚。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计时候热服。
一剂三味是103.3克(姜枣此不计),《伤寒论》中是半日的剂量。
而《太平圣惠方.卷八》每服四钱(16.52克),如一日三服,日剂量最多为49.6克,为《伤寒论》原日剂量的1/2。
《太平圣惠方》的麻黄汤日三服的日剂量仅为《伤寒论》原日服剂量的1/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类似,常于方后说明“……为粗末,每服三钱(一般是二、三钱)……。
7.3金元明时期的“一日三小剂,一剂一服”。
(每剂约为原来1/3的剂量,日总剂量其实基本没变化);方开“作一服” 逐渐成为医家习惯。
李杲(1180~1251,相当于南宋)及其传人一系的方书有个特点,就是除宋代一般方开大剂量(不止一日剂量),每服小量的开方法外。
还出现每味药几钱或几分的小剂量方剂,此类方剂后多说“上口父咀。
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说明这类小剂量方剂为一次服用。
可参见李杲《兰室秘藏》(约刊于1276年)、《脾胃论》(1249年成书)、罗天益1281年的《卫生宝鉴》相关方剂。
元代倪维德公元1370年的《原机启微》中的羌活胜风汤、除风益损汤等也是小剂量“作一服”的方剂。
宋金元时代,一是汤剂日服剂量较汉唐时代已经大幅缩小。
每服小量已经成为习惯;二是出现了开“作一服”的小剂量方剂情况。
这种情况大约发展到明代,开“作一服”的小剂量方剂逐渐成为医家习惯。
如明前期1470年董宿原的《奇效良方卷之九伤寒门》桂枝汤:“伤寒中风,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
桂枝芍药(各二钱半)甘草(炙,三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一盅,不拘时服。
”麻黄汤:“伤寒病头痛发热,身疼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一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明代末期1615 年龚廷贤晚年作品《寿世保元卷二伤寒》中方剂后多说:“上锉一剂。
水煎温服。
”如二陈汤:“陈皮(去白一钱)半夏(汤泡二钱)白茯苓(去皮一钱)甘草(五分)上锉一剂。
生姜三片。
水煎温服。
”这个“一剂”实际应该还是一服的剂量,由“作一服”改为“一剂”,表述上的改变也为后世误解埋下了伏笔。
明末张介宾1624年的《景岳全书》,方剂多为小剂量方,多以“钱”为单位。
方剂后习惯说:“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或“水二盅,煎一盅,食后服”。
尽管一般不说明是一服还是一日剂量。
实际上这种“水二盅,煎一盅,食后服”的表述实际是继承传统医书的话,一般应该为一服的剂量。
一盏水可视为一碗水(200cc,既今饭碗)。
李中梓撰于1637年的《医宗必读》,书中〈伤寒诸剂〉基本多是以钱或分为单位开小剂量仲景方,方剂后:“水二盅或一盅半,煎一盅或煎八分,温服”。
应该为一服的剂量。
明代后期大概已经形成开小剂量方剂“作一服”的普遍习惯,以至于很多方书在小剂量方后都不需要明说“作一服”,因为当时属于常识。
此时期也有一些方书将“一服”称为“一剂”。
当后人渐忘一小剂实为一服的传统时,当煎药方法由古法一剂药只一煎变成二、三煎时,这些不标明“一服”或称为“一剂”的方剂最终都可能造成了后世的误解。
今天我们常称的“一付药”其实原本就是“一服药”,“付”字通“服”。
字典解释:“付,量词,指中药(亦作“服”):一~药。
”正说明原本“一付药”就是一次服用的剂量。
同样,字典解释:“服,量词——用于称中药剂量。
一剂称一服。
”说明历史上某段时期一剂就是用于“一服”。
7.4明末,一剂二、三煎已经逐渐流行。
一小剂一服实际渐成了一小剂日服。
首先有必要了解中药煎服方法的一些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