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方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
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
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而且还要了解该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
对西方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就谈谈西方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介绍西方文化背景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联合国的日常工作语言之一。
英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使用,在国际间的经济、文化、学术、军事和政治交流中成为通用的语言。
一项调查表明,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组织中有90%的组织开会时完全用英语。
大多数国际科学组织和体育组织选择英语为通用语言。
在欧洲联盟中,英语已成为各成员国语言互译中的二级传译语言。
另一方面,英国和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支配能力也使英语较之其他语种占有优先的地位。
全世界50%至60%的报刊杂志是用英语出版的;60%以上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播送的;70%以上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或用英语写信封地址的;85%的科技资料是用英语发表的。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不断深入,我们中国人接触,使用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多。
如果不懂英语就很难和外界沟通。
这样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
二、介绍西方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可以向学生介绍三明治(sandwich)的来源。
三明治的命名是源于18世纪英国贵族第四任三明治伯爵约翰,蒙塔古(john montagu,4th earl of sandwich)。
据说三明治伯爵极喜欢玩桥牌,常常玩得废寝忘食,伯爵夫人为了方便丈夫在玩桥牌时容易取食,特地发明出三明治这种食物。
伯爵的朋友尝后大叫好,由于这种食物没有名字,所以伯爵的朋友就借他的名字给这食物取名,三明治也迅速流行于英国社交界。
还可以介绍英美人的手势语。
如,在美国,若你站在公路边,翘起大拇指,则示意要搭车;美国人数数时是从食指向小拇指的,而中国是从大拇指开始的;把中指叠加在食指上交叉,表示希望自己做事不要失败;互拍打对方的掌心,表示取胜后极度兴奋的心情或一定要成的决心;美国人有时将头仰起,一支手的手心向下四指弯曲,以食指横在喉头前,表示自己吃饱了。
而在中国,人人都知道,这一动作表示杀头的意思。
又如,在教学《abraham lincoln》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林肯从一介平民到美利坚总统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感受一个伟大的人格的永恒魅力。
在《martin luther king, jr.》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窥视美国种族歧视的历史真相及现状之一斑,让学生明白至今美国对其他国家人权状况的横加指责是多么蛮横和可笑。
在《the necklace》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上层社会的虚伪和虚荣。
在《olympic games》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和体育竞技的发展史。
在教学中,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欣赏风格不同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
自然就引起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向往,提高了学英语的兴趣。
三、介绍西方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阅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有些文章,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生词,没有语法障碍,但是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就不知道在讲些什么。
如“he is blue today”,“他看上去很伤心”。
“things look black”,“事情不妙”。
“what a gray it is today!”“多阴沉的天啊!”“he is a green hand”,“他是新手”。
“i wish iraq war is a white war”,“我希望伊拉克战争不是一场流血的战争”。
这些句子中颜色词有其他意义,如果没了解将难以明白正确的意思。
又如“last night i went to visit john twice.”(昨晚我去了两趟厕所。
)如果不知道john是俚语,指代厕所,则很难正确翻译。
如果你在阅读理解中看到高速公路上有一辆奔驰小轿车上写着:“stolen from dealer”,你千万别翻译成这部车是偷来的,而是指这部从dealer那儿买来的车,价格低廉,便宜得象偷来的一样。
这是一种美式幽默广告手法,吸引顾客去dealer那儿买车。
四、介绍西方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法能力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句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规律。
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各异。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为“he’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
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一目了然。
英语单词“i”在任何地方都大写,这与西方人自我意识强,处处把自己排第一位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而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 or“no”,如you are not a pupil,are you?(你不是小学生,对吗?)yes, i am.(不,我是。
)no, i am not.(是的,我不是.)初学者不了解这一点,很容易理解错。
五、介绍西方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记单词情人节(valentine’s day)单词较长,因此可以介绍其来历。
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 claudius)。
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
修士瓦伦丁( valentine)就住在这里。
罗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伦丁的祈祷。
这一时代,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
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
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
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
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
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
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
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
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
为了纪念瓦伦丁,后来的人们把这一天作为“情人节”。
又如一周的每一天,sunday(星期日)太阳神之日,它是从sun’s day 演变而来的,其意为“日神之日”。
monday(星期一)月亮神之日,它是从moon’s day 演变来的,意为“月神之日”。
tuesday (星期二)战神之日,它是从tiw’s day 演变来的,意为“战神之日”。
wednesday(星期三)是由woden’s day 演变来的。
传说woden 是战神tiw的父亲,他是掌管文化、艺术、战争、死亡之神。
人们为了纪念他,便用其名字命名wednesday. thursday (星期四)雷神之日。
它是由thor’s day 演变而来的。
北欧神话里,传说thor是掌管雷电的神。
friday(星期五)在古英语里,是以frigg (掌握婚姻的女神)的名字命名的,意即the day of frigg. saturday(星期六)农神之日。
根据农神的名字saturn而得名。
这样就把一星期的每一天在愉快的学习中就记住了。
六、介绍西方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很好地与外国人交流,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尤其是与我国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吗?”“去哪儿?”而你如果对英美人说“have you had lunch?”,英美人则理解为你是想请他吃饭。
还有在西方请客吃饭时,男主人或女主人通常只敬一次,你要是想吃想喝,就接菜接酒,不要假装斯文,否则你就可能挨饿受渴,因为主人一般不会敬第二次。
还有在主人向你敬酒时不要一饮而尽,应该只饮一小口。
主人希望客人自己动手,不要拘谨。
如果你不知道主人敬给你的菜是什么味道,你可以要一点,尝试下,不要全然拒绝。
若你不喜欢某个菜,可以老实地,但又客气说你不习惯这种菜,但你盘中的菜,杯中的酒,最好吃喝光。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英语的同时讲授英语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并且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教材和我们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中去。
这样不但可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所在。
只有懂得英语文化,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用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