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化学实验方法

食品化学实验方法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一、原理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αCL式中:α比例常数。

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α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

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

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

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

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一)材料:新鲜(或烘干)的植物叶片。

(二)仪器设备:1. 分光光度计;2. 电子顶载天平(感量);3. 研钵;4. 棕色容量瓶;5. 小漏斗;6. 定量滤纸;7. 吸水纸;8. 擦境纸;9. 滴管。

(三)试剂:96%乙醇(或80%丙酮);石英砂;碳酸钙粉。

三、实验步骤1. 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剪碎(去掉中脉),混匀。

2. 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共3份,分别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2~3ml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10ml,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

静置3~5min。

3. 取滤纸1张,置漏斗中,用乙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入漏斗中,过滤到25ml棕色容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

4. 用滴管吸取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中。

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

最后用乙醇定容至25ml,摇匀。

5. 把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倒入光径1cm的比色杯内。

以95%乙醇为空白,在波长665nm、649nm下测定吸光度。

四、实验结果计算:将测定得到的吸光值代入下面的式子:Ca=-;Cb=-。

据此即可得到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浓度(Ca、Cb:mg/L),二者之和为总叶绿素的浓度。

最后根据下式可进一步求出植物组织中叶绿素的含量:叶绿素的含量(mg/g)= [叶绿素的浓度×提取液体积×稀释倍数]/样品鲜重(或干重)。

实验一蛋白质的沉淀及变性发布时间:2010-12-23 浏览次数:3395一、实验目的1.熟悉蛋白质的沉淀反应。

2.进一步掌握蛋白质的有关性质。

二、实验原理蛋白质因受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并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变性作用并不引起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破坏,而是二级结构以上的高级结构的破坏,变性后的蛋白质称为变性蛋白。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很多,物理因素有高温、紫外线、X-射线、超声波、高压、剧烈的搅拌、震荡等。

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尿素、胍盐、去污剂、重金属盐(如Hg2+、Ag+、Pb2+等)三氯乙酸,浓乙醇等。

不同蛋白质对各种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用大量中性盐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的盐析作用。

蛋白质是亲水胶体,在高浓度的中性盐影响下脱去水化层,同时,蛋白质分子所带的电荷被中和,结果蛋白质的胶体稳定性遭到破坏而沉淀析出。

经透析或用水稀释时又可溶解,故蛋白质的盐析作用是可逆过程。

盐析不同的蛋白质所需中性盐浓度与蛋白质种类及pH有关。

分子量大的蛋白质(如球蛋白)比分子量小的(如白蛋白)易于析出。

改变盐浓度,使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分别析出。

三、实验材料1.新鲜蛋清或血清,蛋白质溶液。

2.固体硫酸铵及饱和硫酸铵溶液。

3.95%乙醇,1%CuSO4,饱和苦味酸,LHAC,NaCl,4.试管,三角漏斗、玻棒,滤纸,试管架酒精灯,移液管。

四、操作方法1.卵清蛋白的分离(1)、取卵清约2 ml于试管中,加等体积的饱和硫酸铵溶液,搅拌均匀,蛋白质析出,静置,用滤纸过滤致滤液澄清,沉淀为卵球蛋白,将此沉淀用2 ml半饱和硫酸铵洗涤一次。

(2)、将析出卵清球蛋白后的滤液放人试管中,再加人固体硫酸铵使之达饱和,观察有无沉淀产生,若有沉淀,则过滤之,滤出的沉淀却为卵清白蛋白。

2.乙醇沉淀蛋白质(乙醇为脱水剂,能破坏蛋白质胶体质的水化层而使其沉淀析出)。

取蛋白质滤液1ml,加晶体NaCl少许(加速沉淀并使沉淀完全)。

带溶解后再加入95%乙醇2ml混匀,观察有无沉淀析出。

3.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蛋白质与重金属离子结合成不容性盐类而沉淀。

取试管1支加蛋白质溶液2ml,滴加1%CuSO4溶液,至有沉淀生成。

4.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

植物体内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含氮碱性化合物称为生物碱。

能沉淀生物碱或与其产生颜色反应的物质称为生物碱试剂,如苦味酸。

生物碱试剂能和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可能因蛋白质和生物碱含有相似的含氮基团。

2ml蛋白质溶液及1%醋酸溶液4-5滴,加5%苦味酸数滴。

五、思考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还有哪些方法’哪些变性了哪些没有变性实验三:马铃薯淀粉的制备马铃薯可溶性淀粉探究实验步骤实验步骤第一次:用同种、不同浓度的酸在不同温度下水解不同时间,探讨上述因素对可溶性淀粉的影响。

1、马铃薯可溶性淀粉糊化液制备:称取3 g马铃薯可溶性淀粉,用蒸馏水定容至120ml,将装有混合物的烧杯做如下处理,盐酸的加入量、水解时间和水解温度如下表所示:试验号加酸量(%)水解时间(min)温度(℃)19155529206539257549308551115556112065711257581130859131555101320651113257512133085131515551415206515152575161530852、恒温干燥成膜:将水浴后的马铃薯淀粉成膜溶液在恒温磁力搅拌器中搅拌30min(温度保持与之前的水解温度一致)将膜液倒入安全瓶中,瓶口用插有胶头滴管的瓶塞塞紧,支管口通过橡皮管连接真空泵,冷却后在真空下脱气20分钟。

3、将处理后的膜液均匀倒入培养皿中,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干燥,温度控制在70℃,保持10小时取出。

4、揭膜:将干燥成膜后的培养皿放在石棉网上,以免温度过高损坏实验台,迅速用刀片将膜的四周与培养皿底部分离冷却5min后迅速揭膜。

揭膜时,先将膜与玻璃板四周分离,放在相对湿度50%条件下,平衡48h进行指标测定。

指标测定如下:1、膜的微观形貌将薄膜固定在载玻片上,糙面向上,用显微成像系统在不倍数下对样品进行观察和拍照。

2、膜厚度测定:用螺旋测微器()在被测膜上随机取8点测定,取平均值,膜厚单位为mm.3、淀粉膜水蒸汽透过性的测定:参照拟杯子法。

具体方法如下:称取5g无水氯化钙放置在小锥形瓶中,挑选均匀无破损的样品膜,测量其厚度后,将样品膜密封于小锥形瓶口,并称取锥形瓶重量,然后将小锥形瓶放入相对湿度为50%的恒湿箱中,每天称重一次,直到平衡不变,最后得出小锥形瓶质量的变化。

计算公式如下:Wv=△m\ (A*t)式中:wv为水蒸气透过系数;△m为水蒸气迁移量(g);A为膜的面积(m2);T为测定时间(d)。

4、透油系数测定将1mL色拉油加入到试管中,挑选完整均匀的样品膜封口,倒置于滤纸上,称量滤纸片重量,在相对湿度为50%的恒湿箱中放置,每天称重一次,称量得出滤纸质量的变化。

计算公式如下:Po=△WF T/ST。

式中:PO为透油系数(g·mm/cm2·d);△W为滤纸质量前后的变化(g);FT为膜厚度(mm);S为膜面积(m2);T为放置时间(d)。

5、透明度测定:将贮藏 2d 的淀粉膜切成 1 cm × 3 cm 的长条垂直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样品槽中,测定其在波长 585nm 处的吸光值 A 585。

按照下式计算膜的透明度( T) :T =A585\n。

其中,n 为膜的厚度( mm) 。

T 越大表示膜对光的通透性越差。

6、膜溶胀性的测定将制备好的不同组成的膜裁剪成4cm*2cm的样品,于50℃真空干燥箱内干燥至恒重,称量(W1), 然后将膜样品浸入盛有100ml蒸馏水的烧杯中,以聚乙烯薄膜封口,在25℃放置24h,定期轻轻晃动烧杯,24 h后将膜取出,用滤纸吸干膜表面的水分,称重(W2),每个配方样品重复3次,根据膜溶胀前后重量的变化来计算溶胀率(Sol), Sol=(W-W0)/W0*100(%) 式中:W0:试样实验前质量( g ); W :试样实验后质量( g )7、膜的耐酸耐碱性能的测定将制备好的不同组成的膜裁剪成4cm*4cm的样品,分别放入L的盐酸标准溶液或 L 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烧杯中,以聚乙烯薄膜封口,并定期轻轻摇晃烧杯。

通过拍照,观察和记录淀粉膜的表观形态随时间的变化。

8、热水速溶率:第二次:在第一次试验的基础上,确定酸的最佳浓度、水解温度与时间,添加不同的增强剂、增塑剂和交联剂等,找出使膜性能更加完善的最佳组合。

1. 马铃薯可溶性淀粉糊化液制备:称取3 g马铃薯可溶性淀粉,用蒸馏水定容至120ml,加入最佳浓度的盐酸,将装有混合物的烧杯,放入最佳温度恒温水浴锅中,不断搅拌直至淀粉糊化完全,保温最佳时间长度。

2. 恒温干燥成膜:将水浴后的马铃薯淀粉成膜溶液放入85℃恒温水浴锅中,加入海藻酸钠、甘油、环氧丙烷、硫酸铝钾,具体加入量如下所示:保温20min后,在恒温磁力搅拌器中搅拌30min(温度控制在85℃)。

将膜液倒入安全瓶中,瓶口用插有胶头滴管的瓶塞塞紧,支管口通过橡皮管连接真空泵冷却后在真空下脱气20分钟。

3、将处理后的膜液均匀倒入培养皿中,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干燥,温度控制在70℃,保持10小时取出。

4、揭膜:将干燥成膜后的培养皿放在石棉网上,以免温度过高损坏实验台,迅速用刀片将膜的四周与培养皿底部分离冷却5min后迅速揭膜。

揭膜时,先将膜与玻璃板四周分离,放在相对湿度50%条件下,平衡48h进行指标测定。

指标测定如下:1、膜的微观形貌将薄膜固定在载玻片上,糙面向上,用显微成像系统在不倍数下对样品进行观察和拍照。

2、膜厚度测定:用螺旋测微器()在被测膜上随机取8点测定,取平均值,膜厚单位为mm.3、淀粉膜水蒸汽透过性的测定:参照拟杯子法。

具体方法如下: 称取5g无水氯化钙放入小锥形瓶中,挑选均匀无破损的样品膜,测量其厚度后,将样品膜密封于小锥形瓶口,并称取锥形瓶重量,然后将小锥形瓶放入相对湿度为50%的恒湿箱中,每天称重一次,直到平衡不变,最后得出小锥形瓶质量的变化。

计算公式如下:Wv=△m\ (A*t)式中:wv为水蒸气透过系数;△m为水蒸气迁移量(g);A为膜的面积(m2);T为测定时间(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