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案及解析:金属及其化合物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案及解析:金属及其化合物

【专题七】金属及其化合物【考点突破】1.理顺网络、抓住重点二轮复习本专题,要突出重点物质,以典型物质为信息源联系非金属元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联系无机化工生产和实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通过“线”将重点知识串联起来,主要抓住四条线:(1)典型物质线。

碱金属抓住钠、氢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盐等;铝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抓住铝、铝盐、偏铝酸盐、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铁及其化合物重点抓住铁、铁的氧化物(以氧化铁为主,了解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铁的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等。

镁及其化合物主要掌握镁的性质。

铜及其化合物中,氧化铜、氧化亚铜、氢氧化铜等出现频率高;(2)物质之间转化线。

同一条转化线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训练发散思维,同时,联系化学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离子方程形式书写等。

例如,铁、铁盐、亚铁盐之间转化,铝盐、氢氧化铝、偏铝酸盐之间转化都是高考命题热点;(3)制备线。

工业上常以金属冶炼为线联系晶体性质、环境保护以及化学计算等。

电解法冶炼钠、镁、铝,还原法冶炼铁和铜,工业冶炼铜原理可以与硫酸工业联系起来,而冶铁原理是教材介绍了重要化工生产范例。

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铝、硫酸铝、氧化铝、氧化铁、氯化铁、硫酸亚铁等典型物质制备一直是高考关注的热点;(4)实验线。

研究近十年高考化学实验命题,不难发现高考以金属及其化合物为载体命题实验题成为高考重点,其中近三年发展新题型值得关注:①猜想式命题,连续三年广东化学都以铁及其化合物为载体探究其价态;②定量分析命题,如宁夏等高考以金属纯度测定为线,评价实验方案与实结果的关系,开放性、探究性是新高考实验命题新趋势。

2.突破瓶颈,攻克难点(1)反应条件理解金属及其化合物要以反应条件为突破口,其中重点掌握以下条件:①铝热反应条件:只有比铝活泼性差的金属氧化物才能被铝还原,如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钡等活泼金属与铝不能发生置换反应;②镁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硅反应,其中产物硫、硅继续与镁反应生成硫化镁、硅化镁;③铁的价态与氧化剂、反应条件有关,铁在电化学中发生氧化反应、与硫,碘,H+,不活泼的金属阳离子反应都只生成+2价铁的化合物;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最终产物是氧化铁,而铁丝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④氢氧化铝溶于强酸强碱,不溶于氨水,碳酸等。

⑤铜与硫反应只生成硫化亚铁,而与浓硫酸、硝酸、氯气、氧气等反应生成+2价铜的化合物。

(2)反应图像图象中难点是铝盐和偏铝酸盐的图像。

例如,铝三角之间的转换及其图象在Al3+、Al(OH)、AlO2-之间的相互转化反应中,都有特定的数量关系,现概括如下:3⑴在适量的可溶性铝盐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现象:立即产生白色沉淀→渐多→最多〔n(NaOH)∶n(Al3+)=3∶1〕→渐少→消失〔n(NaOH)∶n (Al3+)=4∶1〕,见下图⑴。

⑵在适量的偏铝酸盐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现象:立即产生白色沉淀→渐多→最多〔n(H+)∶n(AlO2-)=1∶1〕→渐少→消失〔n(H+)∶n(AlO2-)=4∶1〕,见下图⑵。

⑶在适量的偏铝酸盐溶液中缓慢通入CO2至过量:现象:立即产生白色沉淀→渐多→最多〔n(CO2)∶n (AlO2-)=1∶2〕→沉淀不消失。

见下图⑶。

⑷在适量强碱性溶液中逐滴加入铝盐溶液至过量:现象:局部产生白色沉淀→振荡消失→白色沉淀→渐多→最多〔n(OH)-∶n(Al3+)=〔3∶1〕→不消失。

见下图⑷。

⑸在适量强酸性溶液中逐滴加入偏铝酸盐溶液至过量现象:局部产生白色沉淀→振荡消失→白色沉淀→渐多→最多。

见下图⑸。

(3)盲点警示①忽视反应本质有一些化学反应会出现生成物与生成物之间反应(如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物二氧化氮可部分转化为N2O4等),反应物与生成物反应(多步反应)(如铝盐与强碱,偏铝酸盐与强酸,铁与硝酸反应等)。

②忽视物质溶解性例如,氢氧化钙、碳酸镁、硫酸银、硫酸钙等是微溶。

澄清石灰水的质量分数很小。

③忽视金属离子水解程度阴、阳离子水解程度与价态有关,+3价的铁、铝离子与CO32-、HCO3-,S2-等能发生双水解,而+2价的亚铁离子、铜离子与CO32-主要生成沉淀,在《部分物质溶解性表》中,有碳酸铜、碳酸亚铁物质存在(难溶)。

④忽视溶液的酸、碱性许多物质之间的反应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如NO3-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才有强氧化性,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还原产物为Mn2+,在碱性条件下还原产物为MnO2等,Al3+和AlO2-在酸性、碱性、中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

3.重视实验学会创新本章实验内容很多,学习时,要重视实验。

最好同学们走进实验室,自己动手操作,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对观察的结果及时、如实地做记录,把各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分析,做到看与想相结合,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验内容是创新试题的基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联想实验原理,自己设计出一些实验装置来,并仔细分析评价自己所设计的装置优缺点,这样同学们会受益匪浅。

有关Na、Mg、Al、Fe、Cu的知识的试题在近五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次数很多,它们在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物资鉴别、制备、推断、计算等题型中大量出现。

这部分内容与化学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实验有广泛联系,实际应用也很广泛,因此在试题中能以多种题型出现。

高点主要集中在:铁三角、Al3+与A l(O H)3及AlO2―的相互转化、Fe3+和Al3+及AlO2―的双水解、Mg、Al、Fe与酸反应等方面,这些知识与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相结合,以各种面孔出现在试题中。

【精题精讲】例1.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解析:B项向过氧化钠水溶液中滴入酚酞,先变红,后马上褪色,陈述Ⅰ错,陈述Ⅱ正确;C项高压钠灯发黄光是物理变化,与金属钠具有还原性没有因果关系。

答案:AD例2.向100 mL 0.250 mol·L-1的AlCl3溶液中加入金属钠完全反应,恰好生成只含NaCl和NaAlO2的澄清溶液,则加入金属钠的质量是()A.3.45 g B.2.30 gC.1.15 g D.0.575 g解析:根据原子守恒,加入金属钠的物质的量等于氯元素和铝元素物质的量之和,即为0.1 L×0.250 mol·L-1×4=0.1 mol,其质量为2.30 g。

答案:B例3.下列各组中两种浓溶液相混合时既无沉淀析出又无气体放出的是()A.Ba(HCO3)2、NaHSO4B.NaHCO3、Al2(SO4)3C.Mg(HCO3)2、CaCl2D.Na2SiO3、HCl解析:A项中反应为Ba(HCO3)2+2NaHSO4===Na2SO4+BaSO4↓+2H2O+2CO2↑,既有沉淀产生,又有气体放出;B项中反应为Al3++3HCO-3===Al(OH)3↓+3CO2↑,既有沉淀产生,又有气体放出;D 项中SiO2-3+2H+===H2SiO3↓,有沉淀产生。

答案:C例4.锌与100 mL 18.5 mol·L-1的浓硫酸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气体甲33.6 L(标准状况)。

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 L,测得溶液的pH=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反应中共消耗1.8 mol H2SO4B.气体甲中SO2与H2的体积比为C.反应中共消耗97.5 g ZnD.反应中共转移3 mol电子解析:反应前n(H2SO4)=1.85 mol,反应后剩余H2SO4为0.05 mol,推知气体甲应该是Zn与浓H2SO4反应产生的SO2及Zn与稀H2SO4反应产生的H2的混合气体。

设生成SO2、H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y mol,则有:x+y=1.5,根据反应:Zn+2H2SO4(浓)===ZnSO4+SO2↑+2H2O,Zn+H2SO4(稀)===ZnSO4+H2↑,得2x+y=1.8,解得x=0.3,y=1.2。

n(SO2)/n(H2)=0.3 mol/1.2 mol=1/4。

反应中消耗Zn的质量=1.5 mol×65 g/mol=97.5 g。

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2×1.5 mol=3 mol。

综合上述知选项B错误。

答案:B例5.右图中横坐标为加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纵坐标为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

下列选项编号对应的曲线编号错误的是()A .向NaAlO 2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至过量B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 2至过量C .向含有盐酸的AlCl 3溶液中滴入NaOH 溶液至过量D .向含有等物质的量的Ca(OH)2、KOH 的混合溶液中通入CO 2至过量解析:根据AlO -2+H ++H 2O===Al(OH)3↓、Al(OH)3+3H +===Al 3++3H 2O ,A 对;根据Ca(OH)2+CO 2===CaCO 3↓+H 2O 、CaCO 3+CO 2+H 2O===Ca(HCO 3)2,B 对;根据H ++OH -===H 2O 、Al 3++3OH -===Al(OH)3↓、Al(OH)3+OH -===AlO -2+2H 2O ,C 对;D 项中产生沉淀和沉淀的量不变时消耗的CO 2相等,D 错。

答案:D例6.将一定量的镁和铜组成的混合物加入到稀硝酸中,金属完全溶解(假设反应中还原产物只有NO)。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3 mol/L NaOH 溶液至沉淀完全,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比原合金的质量增加5.1 g 。

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当生成的沉淀量达到最大时,消耗Na OH 溶液的体积V ≥100 mLB .当金属全部溶解时收集到NO 气体的体积一定为2.24 LC .参加反应的金属的总质量为9.6 g>m >3.6 gD .当金属全部溶解时,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一定是0.4 mol解析:沉淀增加的质量为OH -的质量,则n (OH -)=5.1 g17 g/mol=0.3 mol ,因此当沉淀量达到最大时,消耗NaOH 溶液的体积最少为0.3 mol 3 mol/L =0.1 L ,A 对;根据Cu(OH)2、Mg(OH)2,则n (Cu)+n (Mg)=12n (OH-)=0.15 mol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有2n (Cu)+2n (Mg)=3n (NO),则n (NO)=0.15 mol ×2×13=0.1 mol ,则收集到NO 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 L ,B 错;假设混合物全部为Mg ,则金属总质量为0.15 mol ×24 g·mol -1=3.6 g ,假设混合物全部为Cu ,则金属总质量为0.15 mol ×64 g·mol -1=9.6 g ,故参加反应的金属的总质量为9.6 g>m >3.6 g ,C 对;Mg 和Cu 与稀硝酸的反应可以写为3M +8HNO 3===3M(NO 3)2+2NO ↑+4H 2O ,参加反应的n (HNO 3)=4n (NO)=0.4 mol ,D 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