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1688年“光荣革命”1、背景: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詹姆士二世不仅大力压制反对派,而且企图在英国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这损害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利益,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满。
2、经过:1688年,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即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和玛丽成为英国国王,共同统治英国。
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国。
这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被英国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3、实质:从过程来看,是一场宫廷政变;从阶级本质上来分析,是一场资产阶级与新、旧贵族的妥协。
4、影响:标志着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它使得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最终确立。
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为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注:权力中心由国王转向议会(二)《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1、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标志:1689 《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3、内容:(1)不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征税、拥有常备军;(2)议会定期召开、议员活动自由;(3)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4)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
4、影响:(1)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利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限制。
(2)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3)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4)从法律上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注意:《权利法案》颁布之初,国王掌握行政权,权力依然较大。
(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1、形成过程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枢密院。
“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经常召集重要枢密大臣在一个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故被人们称为内阁会议。
后来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并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
(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内阁开始形成,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2、责任内阁产生的程序:(1)议会的产生:下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首相的产生:由国王任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3)内阁的组成:首相提名各部大臣,组成责任内阁3、内阁与首相的关系(1)内阁(政府)的首脑是首相(2)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由首相提名内阁成员(3)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4、内阁与议会的关系(1)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2)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3)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5、首相(政府首脑)的权力(1)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2)决定国家的重要决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3)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4)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5)总之,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6、国王的作用(1)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2)他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3)国王“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7、责任内阁制的特点:集体负责;共进退;对议会负责。
(四)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政治的完善1、原因:(1)旧选举制的弊端严重(如“衰败的选区”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高额财产资格限制)。
(2)工业近代化带来政治民主化: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积极谋取参政权;人口稠密的新兴工业城市要求增加议会的席位。
(根本原因)(3)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
(4)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
2、内容:(1)重新分配议席。
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2)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
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3、影响:(1)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与选举权。
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和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2)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
(3)这是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
(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1、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无实权,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不负实际政治责任。
3、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4、(18世纪以后)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英国议会黄金时代过去。
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5、英国实行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二、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一)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美国独立:(1)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诞生。
(2)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战斗,1781年,美国终于打败了英国殖民军队。
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但是,年轻的国家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2、严峻形势:(1)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
(2)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
(3)各州的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更是各行其是。
当时,各州之间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
(4)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关税,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对策:(1)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
(3)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1、颁布: 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
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这就是1787年宪法。
2、内容:(1)联邦制: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
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三权分立: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3、体现原则:民主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等4、宪法的妥协:(1)中央和地方:规定联邦政府是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仍有一定的自主性、独立性。
(2)大州与小州:参议员各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协调了大小州的矛盾。
(3)南方与北方:保留了南方的奴隶制度,黑人按3/5折算入人口总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北矛盾。
5、性质:美国联邦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6、影响:(1)这部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即行政、立法、司法这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
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2)这部宪法也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787年宪法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等等。
(4)后来,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
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0条修正案,规定了人民有言论自由等权利。
迄今为止,美国宪法共有27条修正案,使宪法在维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又适应新的需要。
美国1787年宪法自制订后,一直实施至今。
(三)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1、确立:1789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不久,第一届国会也经选举产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华盛顿两届任满后,坚持不再参选,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的先例。
2、联邦制的评价: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
这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三、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一)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德国的统一:德国统一前,政局四分五裂,严重影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统一的根本原因),封建割据成为德国发展的障碍。
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承担统一的任务,普鲁士王国在首相俾斯麦的率领下,通过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
2、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中心,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的德意志联邦国家。
1871年1月18日成立,包括22个德意志邦、3个自由市(汉堡、不来梅、吕贝克)及帝国行省阿尔萨斯-洛林。
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及其历史影响1、确立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议会只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2、内容:(1)宪法确定帝国联邦制国家,由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等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
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和银行立法、征收间接税、颁行民法及刑法等权限,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2)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
(3)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4)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共58人,其中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操纵着联邦议会。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