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民主政治解读_田海蓝

西方民主政治解读_田海蓝

第14卷 第1期2001年2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 niv ersity of T echno lo gy(So cial Science Editio n)V ol.14 N o.1Februar y2001西方民主政治解读田海蓝(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63)摘要:民主政治是一种思想理念与国家制度形态。

西方民主政治泛指西方的国家制度形态,它继承了西方古代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精华,在反神教斗争中逐步形成。

由于西方各国的国情不同,又形成了诸种民主政治模式和原则,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和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和意志。

关键词:民主政治;西方民主政治理念;模式;原则中图法分类号:D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14(2001)01-0018-03 民主与政治的结合为民主政治。

这里的民主是与“权力”和“统治”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国家制度、国家形态。

这里的政治是指国家政权,是围绕着国家政权问题展开的。

民主政治,既是一种思想理念,又是国家权力的结构方式和组织形态。

从这个定位出发,我们解读一下西方民主政治的形成、构成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西方民主政治继承了西欧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精华西方民主政治的雏形,来自古代希腊奴隶社会的文明成果。

其思想理念和制度模式,我们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述中可以认识到些许。

柏拉图的民主政治思想是以他的政治著作《理想国》、《法律篇》为代表,通过对奴隶制民主政治及国家现象的观察和剖析,阐明了他的奴隶主等级制的民主政治观。

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民主政治论”、“正义国家论”、“理想王权论”。

“民主政治论”的要旨是讲,由第一等级:哲学家、第二等级:武士、第三等级:农民及手工业者共同组成执政国家,强调“统治”与“服从”相息相安,以等级民主划分阶梯。

这种民主政治“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而已。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的城邦制度濒临极大危机的时代。

为了挽救这种危机,这位古典政治家对奴隶制的城邦民主政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著成《政治学》,从整体价值和完全意义上阐明了关于国家的起源、目的、任务及活动原则,形成了他的民主政治观。

这种民主政治观概括起来是:国家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至善至和的社会团体,这个团体要实行的任务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善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应该是“民治法制”,其目标就是实行“民主程序”。

看来亚里士多德把“民主程序”与民主实质放在同等地位。

法定的民主程序是以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多少为标准,照顾多的为正宗的政治,否则为“变态”的或偏离的政治。

正宗的则有:君主制政治、贵族制政治、共和制政治。

而非正宗的“变态”的或偏离的政治则有:君主制、寡头制、缺少法律制度限制的平民制等。

诚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民主政治理念的出发点是以维护奴隶主群体统治为目标,但剔除其奴隶主统治的糟粕,仍然留下有可以继承的遗产:(1)国家是一个众人参与的具有实体存在的组织和团体,这种组织和团体应该是“和睦安宁”的。

(2)有法律制度保证的等级参与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3)维护统治权威是城邦民主政治存在的前提,法制是它的保障。

据此,我们似乎可以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和体制中看到与古代民主政治类似的影子。

换句话说,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正是继承了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某些遗产,尽管这些遗产“陈词难辩”,但它毕竟为近代资产阶级呼唤民主政治的新生提供了原始材料。

诚收稿日期:20000904 作者简介:田海蓝(1944-),女,河北省望都县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然,奴隶社会的民主政治的经典与遗产,全部张扬的都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权力和义务。

二、中世纪反封建的觉悟奠定了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欧洲进入中世纪后,西方古典民主政治的光环被黑暗所笼罩,朴素的民主政治被神权所淹没。

封建国王以“君权神授”为招幡,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之中。

自中世纪后期,西方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出现,推动了城市有产者为争取自治和人权的斗争。

一批宗教改革者不断寻找冲出封建君主制和教皇一统天下的突破口。

他们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以他们的卓越才智、大无畏精神、先觉者的姿态向宗教神学和蒙昧主义发起冲击。

他们以人为中心,对以神为中心的教义进行猛烈的抨击。

他们向世俗呼唤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人的尊严,赞美人的伟大,追求人性的解放,强调人权本位,他们把民主政治创立的基本前提——人的平等、自由、权利推崇到膜拜地位。

他们借助天上的平等来要求人间的平等,借助耶酥的博爱要求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宣扬表达意志和权力是人生而具来的,参与国家大政的管理、选举掌管国家大政的领导人是生而具有的,并以此作为反神权、反君权专制统治的武器,把大众的视线引导到建立民主政治的旗帜之下。

这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理念的代表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始于英国的洛克,盛于法国的孟德斯鸠。

洛克基本上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解释民主政治的。

他竭力反对“君权神授”,反对“王政统治”,主张人权天赋,自然法则,人人平等。

他认为,人同其他自然现象中的一切事物一样,都是独立地、自由地处在自然状态中,既然如此,人就有权决定自己认为是合适的行为,人在决定自己的行为中同样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享有多于他人的权力。

人的生命不可侵害,人的自由不可剥夺,人的财产不可侵犯,这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

同时,他又认为人们按照一定的契约关系结合起来形成政府,政府的权力受契约的限制,个人与政府之间又相互制约,统治权力实行分权制衡,从而组成人类社会的民主政治国家。

国家以保护人的基本权利,并为使这种保护有效、公允、权威而不断提倡道德规范、实行法律治理,捍卫私有财产、提倡相互宽容等。

洛克的《政府论》的问世,象征着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理念的诞生,为西方民主政治勾画出了一个模糊的主体轮廓,确立了民主政治的理想及其实现的思路。

他那种以道德制约权力,以社会制约统治者,以法律制约社会的原理成了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治不可忽视的组成法则。

如果说英国的洛克勾勒出了西方民主政治雏形的话,那么,法国的孟德斯鸠则是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确定了国家管理的民主政治形态,创立了三维权力和三权分离的系统理论,系统地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的权力及其相互制约的轨迹,提出分权制衡原则,把所谓保护以人权为中心的西方民主政治推进到一个系统的阶段。

孟德斯鸠在他的《论法的精神》这本巨著中,把建立法兰西共和体制称为民主政治的核心。

他认为的共和政体,就是公民集体掌权或是公民的一部分掌握主权。

共和政体则以道德和人性为原理,君主政体以名誉为原理,专制政体以恐怖为原理。

三种不同的出发点构成了他们的基本特征和区别的标志。

孟德斯鸠的这些基本观点为法国大革命,也为独立后美国的国家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石。

我们说的西方民主政治是在抨击了中世纪的等级专制的同时,经过洛克、孟德斯鸠等一大批近代民主政治启蒙学者的倡导,又经过英国革命和18世纪法国大革命反复较量和推行实践,始把民主政治理念和体制在西方全面推开的。

无论是洛克还是孟德斯鸠,以及后来的杰佛森等人,他们在继承奴隶主民主政治成就的基础上,发扬光大,铸就了新的西方民主政治的理念,使人类社会民主政治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它远没有达到也决不是最完美的民主政治形态,更没有“让每一个人的意志和权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民主政治理念及其实践,始终只是一个过程。

一个过程的终止和另一个过程的再生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当然也包括西方民主政治。

至于西方民主政治的缺损、弊病那是举不胜举的。

三、西方民主政治理念的模式西方民主政治经过近代两百多年的不断调整和建设,在西方不同国家,导出了不同的理念和模式。

笔者认为,归纳起来基本有三种:多数型民主政治、共识型民主政治和混合型民主政治。

多数型民主政治,是奉行民主的多数原则,当・19・ 第1期田海蓝:西方民主政治解读公民意愿和国家施政意见不一致时,政治的执行原则是按照50%以上的多数颁行,而对少数以否决。

这正是南北战争时期美国总统林肯“民享”理想在民主政治中的展现。

多数型民主政治奉行多数原则,但它并不导致多数专政,也不使少数受压制,公民的民主权力不受侵犯。

少数派由制度保证它的意见和政见得以发表,受到礼遇。

这种不列颠(英国)式的民主政治称为多数主义。

共识型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于多数与少数分享权力,以比例代表制分配权力,以联邦制分散权力,以少数否决权制衡多数的权力。

共识型民主政治产生于不同宗教派别、不同语言、不同意识形态或种族的非均质的社会里。

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代表不同宗教派别、不同语言文化、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阶级的政党、政治团体之间,往往政见相左甚远,不同政党的轮流执政的机会难于实现,少数派也会因此长久地被排斥于民主政治权力之外。

那么,怎样使这种社会的民主政治得到共识而不产生对抗,互相包容而不是互相排斥呢?这便产生了共识型以弥补多数型的不足。

这种共识型存在于北欧社会较为普遍,如比利时、瑞士等。

尽管我们可以将英国作为多数型模式的原型,将瑞士、比利时作为共识型的原型。

但事实上仍然各有其不足。

于是,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又出现了第三种,即混合型。

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就是较为典型的混合型。

混合型兼有多数型和共识型的特点。

如行政权力集中在总统身上,而总统是竞选得胜的党的领袖,这一点带有多数型模式。

不过,总统集中了行政权力,并不意味着权力无限。

其中,立法权与行政权严格分离。

立法权属于议会,而议会中的多数党的地位又并不一定来自总统所在的政党,因此,又具有共识型的特征。

又如,美国实行两党制,但两大政党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远不如英国的大党那么统一、强大,而是一个相当松散的不稳定的利益联盟,其成员相互流动性很大,此时是多数,彼时又可能是少数。

再如,美国实行严格的联邦制,南方各州在这个多元社会中有高度的自治权力,这又属于共识型的特点。

正因为混合型在一定程度上含多元型原则,又兼有共识型特点,所以称之为混合型模式。

介于二者之间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混合型理念模式,是求得权力均衡或各得其所。

三种理念模式的共同之点是要使国民的民主权利和国家制度连接得更为紧密,更为充分,更为协调。

在不同西方国家的制度形态上,并非三种模式可以涵盖,而是各有其自身的特色。

四、西方民主政治的原则透视西方民主政治在形成和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孕育出三个原则:多数原则、程序原则、参与原则。

多数原则,即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多数统治的原则。

多数原则是民主政治中的灵魂,它是反对中世纪专制和独裁的最大成果。

多数原则的最高标准是要按照大多数人的意志来决定政府的组成或改变,来进行其他重大政治问题的决策,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所谓程序原则,是指政治民主的要求,即不论是民主的政策决策,还是民主选举,都必须有法定的、可遵循的程序和规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