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1教案评价标准作业评价标准基础教研评价标准45篇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计划“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实施计划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求,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根据《郑州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精神,以推进课改为载体,以落实减负增效为目标,围绕“三三制”,从教学研究,作业优化等方面深化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二、工作目标:牢固树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意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落实课程标准,明晰低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掌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尊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差异发展与个性发展,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三、主要任务:(一)组织学习,统一认识。
1.组织召开例会,全体教师会,教研组长会,学习登封市教研工作计划等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
2.召开教研组专题学习会议,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开展有关学习准备期,单元作业设计,学科评价等方面的专题、学习,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全面理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内涵。
3.召开全校家长会,宣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意义,及时告知学校的工作举措,开展孩子身心发展专题辅导,提出相关的家庭教育建议,家校沟通,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有效实施,整体推进1. 加强领导与管理学校成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郑春晓组员:王振峰、孙晓峰、孙海龙、王同勋。
工作小组做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学习、宣传、指导、督察及评价反馈工作。
严格执行教育局2014学年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课时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规范课表要求。
广泛听取师生及家长意见,认真制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学校工作计划,深入教学第一线,在教学各环节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
2. 优化教学与评价(1)以课改精神为引领,倡导“以生为本、有效教学、快乐学习”,做到“不拨高、不抢跑、不歧视”,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
以生为本——依据课标,关注学生的水平差异和个性差异,编制课程实施计划表。
严格把握学段目标,将其细化分解到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中,妥善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
有效教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落实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及教学效能的提升。
快乐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关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精心设计作业,加强作业量的分层控制,提高各层次学生作业量的合理有效性,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实现乐做、能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功的喜悦。
不拨高——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安排课时,实施评价,不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要求。
不抢跑——严格按照备课组制定的课程实施计划表安排课时,组织教学,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
不歧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强化评价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
关注评价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在日常教学中细致观察、有效记录、及时评价学生表现,通过评价,如实反映学生个体发展情况,发现学生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改变以往评价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做法。
关注评价方式——采用等级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综合反映学生学业发展状况。
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均采用等第表达,教师要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关注评价手段——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实施多元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评价的实效性,多侧面的反映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每学期期末语文、数学组织一次考试,其他学科组织一次期末考查。
一、二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试。
3. 完善考核与评估将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优奖优工作挂钩,建立教学过程各环节监控机制,通过观课评课,调查访问、质量调研等形式,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考核。
通过教师自评,教研组互评,学生、家长问卷等形式,认真考核评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激励教师规范、积极、有效地执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纳入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和评估。
通过“家长开放日,课堂观摩、课堂达标等校本主题实践活动、学校网络平台及公开教学观摩,学生作业展示等形式,向社会、家长汇报,广泛听取意见,对本方案实施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完善,促进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有效实施。
四、实施策略1. 与学习准备期工作相结合。
在学习准备期,放慢教学进度、精简学习内容、改进学习评价,关注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养成,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加强初中与小学衔接。
制定各学科准备期教学计划,教研活动方案,在相关课时中予以落实,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文明礼仪、习惯规范等,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一些平常的常规进行一些教育和引导。
组织各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家长陪读活动等形式,将学生在学习准备期内,各个方面的成长全面、立体地展现给家长。
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孩子共同感受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变化。
2. 与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相结合。
完善作业制度,常规作业符合课程实施计划表目标要求,增强作业与学科基本要求及课堂教学的匹配性,深化作业效能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以教研组为单位,精读课程标准,基于教材,把握课程的拓展点,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设计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长作业。
拓宽知识来源,把学生引向课外,让学生“学修一体”,掌握更多知识,体验更多角色,增长更多智慧,切实提高篇三:教学评价的方法教学评价的方法篇四:基于质量评价对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调整情况说明7.6、基于质量评价对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调整情况说明(1)培养目标的调整根据新材料企业走访调研和学生就业需求的调研,新培养目标强调针对性和适应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主要用人单位确定在地方中小企业和非金工程企业,而根据用人单位的特点,新培养教学计划定位在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强调专业基础、知识面、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
(2)体系“模块化”的调整根据各方面调研,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定位,新培养计划从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上,都实现了模块化,使各种能力培养路径更清晰。
①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基本素质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能应用训练模块、工厂实践模块。
②课程教学体系分为:人文素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
根据模块的特点,专业课程群中课程的设计有所调整,方向明确,更具适应性,学生能根据自己需求和就业意向更好的完成职业生涯设计。
(3)教学课程的调整以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就业意向调研为基础,实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定位,新培养计划在课程方面做出以下调整:①根据专业特色在专业基础课中增加课程。
②为适应企业需求,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适合新材料企业需要的课程。
③为适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在专业课中开设课程:综合实验和专业实验。
(4)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为实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做出以下调整:实践教学体系中,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中特设:工厂实践中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巩固和加强有利于为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附:7.6 质量评价对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支撑材料清单篇五: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计划合兴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沪教委基[2013]59号文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以推进课改为载体,以落实减负增效为目标,从教学研究、作业优化等方面深化改革,为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奠定基础。
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二、工作目标:牢固树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意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落实课程标准,明晰低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掌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基本方法,改变凭个人经验和主观愿望的教学与评价现状,尊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扎实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三、主要任务:(一)组织学习统一认识1、组织召开例会,全体教师会,教研组长会,深入学习市教委文件、教研室课程标准解读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重点。
2、召开教研组专题学习会议,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开展有关学习准备期、单元作业设计、学科评价等方面的学习研讨,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全面理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内涵。
3、召开全校学生家长会,宣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意义,及时告知学校的工作举措,提出相关的家庭教育建议,家校沟通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有效实施整体推进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继续深入教学第一线,在教学各环节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反馈。
1、优化教学与评价(1)以文件精神为引领,倡导“以生为本、有效学习、快乐学习”,做到“不拔高、不抢跑、不歧视”,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以生为本——依据课标,关注学生的水平差异和个性差异,杨哥把握学段目标,将其细化分解到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妥善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
有效教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咋红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及教学效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