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愚公移山1.知识与技能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掌握难词难句,整体把握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精神,学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目标2和3。
指导法、朗读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听着这激情澎湃的歌曲,不禁让人心旌摇曳。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走进远古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2.生难字词(1)字音万仞.(rèn)迂.(yū)魁.父(kuí)荷.担者(hè)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 始龀.(chèn) 智叟.(sǒu)穷匮.(kuì) 亡.以应(wú) 厝.(cuò) 陇.(lǒnɡ)(2)字义【.面山而居】面对。
【.损魁父之丘】减少、削减。
【叩石垦.壤】挖。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连……都。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而山不加.增】增加。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听录音,正音,标出朗读节奏。
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语气,读出感情。
第2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3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4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交流展示:愚公因为太行、王屋二山阻挡了出门的路,率儿女子孙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
智叟嘲笑他,他不为所动,继续挖山。
最终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而将山挪走。
2.课文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交流展示: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铺垫。
3.移山的人物有哪些?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交流展示: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一共五人,并且老、少都有。
作者这样介绍,表明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4.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眼光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交流展示: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高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
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眼光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5.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交流展示:示例:我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愚公之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目的明确;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移,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
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6.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交流展示:示例:我不同意。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并不是说愚公无能。
7.故事有什么寓意?交流展示: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家人和“遗男”态度又怎样?交流展示: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
再则,“甚矣,汝之不惠。
”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
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
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家人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这个故事通过写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弱,以及“愚”与“智”的对比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2.拓展延伸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3.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完成《名师测控》本课内容。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愚公移山》的教学,我觉得这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已经知道,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
我这次主要是采用小课题研究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采用提问教学法。
第四单元写作写一封信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书信的格式及其写作方法。
(重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书信的不同内容,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是杜甫写的《春望》中的名句。
你收到过信吗?写过信吗?今天,我们将用两课时进行书信体文章的写作学习。
请你给家长、老师、同学或朋友写一封信。
把心里想说的话倾诉出来。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掌握格式明确方法1.书信的格式书信的一般格式:称呼、正文、结语、署名、日期。
(1)称呼: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
给长辈写信应按亲属关系来称呼,不宜直呼其名,给平辈或晚辈写信,可以稍随便些。
(2)正文:格式与一般文章相同。
(3)结语:一般用正文后第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另起行顶格写“敬礼”。
(4)署名:在结语的右下方另起一行写。
(5)日期:在署名的下一行书写完整日期。
知识板块二结合例文技法指导2.例文赏析给语文先生的一封信语文先生:您好!此次给您写信,是在很久的沉思之后。
有的人说:误尽苍生是语文。
有的人问:语文,为什么中学生不喜欢您?而我想说:其实,我一直对您怀着喜爱和敬意。
您有清风明月般的清词丽句,您有耐人寻味的灼见真知。
上下五千年,哪个朝代没有留下您的芳踪;古今中外,您又使多少人成家成名。
您提纯了真善美,您融合了大智慧。
没有您,大千世界一定黯然失色,步履维艰。
您如北斗,似芝兰,惊天地,泣鬼神;那光耀,那清香,那风骨,那气派,叫人好不神往!但悲哀的是,语文先生,您知道吗?在中学校园里您似乎并不得宠。
清晨的校园,虽然听得见您的声音,却多半是僵硬而机械的背诵;课本和试卷上定格了您的标准相,可那是千篇一律的逼问和摘抄,充满了刻板、刁钻和陷阱,叫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是您太残酷了,您总是隐藏您那可爱可亲的一面,摆出一副冰冷冷的面孔,本想从您那儿找些乐趣,您却给我增添烦恼。
早晨,本想摇头晃脑吟哦诗词,忽然记起有篇无趣的课文还没有背;偶尔想翻书看看那些曼妙的文字,可又想起昨天试卷上满纸的错题。
每天我都兢兢业业地揣摩和演练,到头来您却给我一个丢人的分数。
语文先生,我还要说您是一个“两面”的家伙。
课堂上的您像个古板的老头,看着如同一条条公式定理一样乏味。
可离了课堂,您又变成了一个少女一般,到处活跃着妩媚、洒脱的身影。
语文先生,在您看了这封信之后,亮出你真实的面孔吧!我渴望爱我所爱,不喜欢晦涩和艰深。
我渴望在唐诗宋词中品味诗人的喜怒哀乐,而不只是背公式似的将它们尘封在心底;我喜欢在作文本上写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而不是硬凑出一篇《开卷有益》;我渴望在您身上找到更多的灵气和雅兴,而不想辨析“演讲”即是“讲演”,“菜蔬”不等于“蔬菜”之类,更不想心头树起的那个至纯至美的意象被左一个选择、右一个判断切割得支离破碎……语文先生,请您原谅我的大胆和无知,请原谅我用稚嫩的笔给您写下这样一封信,但希望您能从中感受到一些什么……稚嫩的女孩:×××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们的个性和思想,连优美、生动、富有哲理的美文在他们眼里也变得“不得宠”,这不能不说是语文的悲哀。
此文的小作者能从自身的体会出发,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想法,文笔流畅,情感真挚,引人深思!3.限时当堂作文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评讲作文:1.限时批改2.佳作推荐3.美文共赏4.小结四、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节写作课的教学,我觉得在讲书信的格式及其写作方法这一块时,学生兴致不高,我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若把课件设置成动画效果,我想应该能解决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