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数学总复习全套讲义(学生)

高考数学总复习全套讲义(学生)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 【考点导读】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3. 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文氏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4. 集合问题常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其中字母系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要复杂一些,综合性较强,往往渗透数形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 【基础知识部分】(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集合相等A B=A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B,B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A(1)A⊆B(2)B⊆AA(B)(7)已知集合A有(1)n n≥个元素,则它有2n个子集,它有21n-个真子集,它有21n-个非空子集,它有22n-非空真子集.(8)交集、并集、补集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交集A B{|,x x A∈且}x B∈(1)A A A=(2)A∅=∅(3)A B A⊆A B B⊆BA并集A B{|,x x A∈或}x B∈(1)A A A=(2)A A∅=(3)A B A⊇A B B⊇BA补集U A{|,}x x U x A∈∉且1()UA A=∅2()UA A U=【范例解析】例.已知R为实数集,集合2{320}A x x x=-+≤.若RB C A R⋃=,{01RB C A x x⋂=<<或23}x<<,求集合B.【基础练习】1.集合{(,)02,02,,}x y x y x y Z≤≤≤<∈用列举法表示.2.设集合{21,}A x x k k Z==-∈,{2,}B x x k k Z==∈,则A B⋂=.3.已知集合{0,1,2}M=,{2,}N x x a a M==∈,则集合M N⋂=_______.4.设全集{1,3,5,7,9}I=,集合{1,5,9}A a=-,{5,7}IC A=,则实数a的值为_______.【反馈演练】1.设集合{}2,1=A,{}3,2,1=B,{}4,3,2=C,则()CBA U⋂=_________.2.设P,Q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定义集合P+Q=},5,2,0{},,|{=∈∈+PQbPaba若}6,2,1{=Q,则P+Q中元素的个数是_______个.()()()U U UA B A B=()()()U U UA B A B=3.设集合2{60}P x x x =--<,{23}Q x a x a =≤≤+. (1)若P Q P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若P Q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3)若{03}P Q x x ⋂=≤<,求实数a 的值.第2课命题及逻辑联结词【考点导读】1.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意义;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2.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能用“或”,“且”,“非”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3.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能用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叙述简单的数学内容.理解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的意义;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基础知识部分】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的p称为命题的条件,q称为命题的结论.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则q”,它的逆命题为“若q,则p”.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若原命题为“若p,则q”,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则q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

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则q”,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则p⌝”。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7、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当p、q都是真命题时,p q∧是假命题.假命题时,p q∨.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是假命题.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若p是真命题,则p⌝必是假命题;若p是假命题,则p⌝必是真命题.8、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M 中的一个x ,使()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9、全称命题p :x ∀∈M ,()p x ,它的否定p ⌝:x ∃∈M ,()p x ⌝。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p :x ∃∈M ,()p x ,它的否定p ⌝:x ∀∈M ,()p x ⌝。

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10、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范例解析】例1.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真假. (1)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3) 设,,,a b c d R ∈,若,a b c d ==,则a c b d +=+.例2.写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 或q ”,“p 且q ”,“非p ”形式的命题,并判断真假.(1)p :2是4的约数,q :2是6的约数;(2)p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q :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3)p :方程210x x -+=的两实根的符号相同,q :方程210x x -+=的两实根的绝对值相等.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真假.(1)p :所有末位数字是0或5的整数都能被5整除; (2)p :每一个非负数的平方都是正数;(3)p :存在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大于180°; (4)p :有的四边形没有外接圆; (5)p :某些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基础练习】1.下列语句中:①230x -=;②你是高三的学生吗?③315+=;④536x ->. 其中,不是命题的有_________.2.一般地若用p 和q 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则它的逆命题可表示为 ,否命题可表示为 ,逆否命题可表示为 ;原命题与 互为逆否命题,否命题与 互为逆否命题. 【反馈演练】1.命题“若a M ∈,则b M ∉”的逆否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命题p :1sin ,≤∈∀x R x ,则:p ⌝3.若命题m 的否命题n ,命题n 的逆命题p ,则p 是m 的____ ____. 4.命题“若b a >,则122->b a ”的否命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别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设,a b R ∈,若0ab =,则0a =或0b =; (2)设,a b R ∈,若0,0a b >>,则0ab >.第3 课时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考点导读】1. 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2. 会证明简单的充要条件的命题,进一步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基础知识部分】 1、充要条件(1)充分条件:若p q ⇒,则p 是q 充分条件.(2)必要条件:若q p ⇒,则p 是q 必要条件.(3)充要条件:若p q ⇒,且q p ⇒,则p 是q 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2、从集合的观点理解充要条件,有以下一些结论: 若集合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 若集合P Q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 若集合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范例解析】例.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填空.(1)2,2.x y >⎧⎨>⎩是4,4.x y xy +>⎧⎨>⎩的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2)(4)(1)0x x -+≥是401x x -≥+的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3)αβ=是tan tan αβ=的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4)3x y +≠是1x ≠或2y ≠的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基础练习】1.若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若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2.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填空.(1)已知:2p x >,:2q x ≥,那么p 是q 的_____ ___条件.(2)已知:p 两直线平行,:q 内错角相等,那么p 是q 的____ _____条件. (3)已知:p 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q 四边形是正方形,那么p 是q 的_____条件.3.若x R ∈,则1x >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反馈演练】1. 设集合}30|{≤<=x x M ,}20|{≤<=x x N ,则“M a ∈”是“ 条件2.已知p :1<x <2,q :x (x -3)<0,则p 是q 的 条件. 3.已知条件2:{10}p A x R x ax =∈++≤,条件2:{320}q B x R x x =∈-+≤.若q ⌝是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Na ∈第二章函数A【方法点拨】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高中函数以具体的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适当研究分段函数,含绝对值的函数和抽象函数;同时要对初中所学二次函数作深入理解.1.活用“定义法”解题.定义是一切法则与性质的基础,是解题的基本出发点.利用定义,可直接判断所给的对应是否满足函数的条件,证明或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等.2.重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当你所研究的问题较为抽象时,当你的思维陷入困境时,当你对杂乱无章的条件感到头绪混乱时,一个很好的建议:画个图像!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可迅速地破解问题,乃至最终解决问题.3.强化“分类讨论思想”应用.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进行分类讨论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分清主次,不越级讨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