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控制程序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SRIQ/SRIG- 06-018-2010RAMS/LCC 控制程序版本:00RAMS/LCC控制程序1目的与适用范围1.1 为规范产品的RAMS/LCC实施步骤和控制要求,特制定本程序。
1.2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轨道车辆产品RAMS/LCC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Q/SRIG-06-001-2010《经营管理手册》GB/T21562《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idt EN 50 126)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dt ISO9001:2008)国际铁路行业标准(IRIS)3 术语3.1 RAMS:指(铁路)产品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3.2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区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3.3 可用性:可修复产品在某一特定瞬间维持其功能的概率,或在某一期间内维持其功能的时间比率。
可用性是产品可靠性、可维护性的综合指标。
3.4 可维护性: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并按规定的程序和手段实施维修时,为保持产品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或为修复产品故障、缺陷,使之恢复执行功能状态的能力。
3.5 安全性:保证行车和人身以及设备安全的能力,以在给定时刻系统维持安全功能完善的概率指标。
3.6 LCC:是指生命周期成本。
3.7 其它术语:本程序中标准术语采用GB/T 19000-2008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dt ISO9000:2005)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铁路行业的术语和定义采用国际铁路行业标准(IRIS)附录5的内容。
4 管理职责4.1 发展计划部负责RAMS归口管理。
4.2财务部负责公司成本核算的归口管理及汇总。
Q/SRIG- 06-018-20104.3 事业部负责识别顾客RAMS要求,负责产品的RAMS相关的试验及数据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分析报告。
负责LCC成本的分析。
4.4 市场部负责收集产品运用阶段的RAMS的数据资料。
4.5 质量安全部负责内部首件RAMS相关确认;组织分析产品故障原因、制定解决措施,并负责监督实施效果。
负责统计分析内部质量成本。
5 控制要求5.1 RAMS控制要求5.1.1 RAMS工作策划5.1.1.1 确定项目RAMS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指定一名RAMS责任人,并组建RAMS小组,小组成员包括设计、工艺、生产、质量、销售、采购等部门的人员。
5.1.1.2 RAMS工作计划策划RAMS小组对RAMS工作进行策划,制定RAMS目标,参与项目策划阶段对合同及技术要求的相关内容进行确认。
RAMS责任人根据顾客要求制定RAMS工作计划,并将RAMS任务分配到项目组相关部门/人员。
5.1.2 RAMS分析RAMS责任人根据顾客的技术协议或类似文件要求,组织开展RAMS分析,提交RAMS分析报告。
5.1.2.1 产品的技术描述RAMS责任人在与用户沟通过程中,充分识别/详细描述顾客希望产品满足使用要求的各个项点,包括合同和技术协议规定的所有RAMS相关要求,明确项目背景。
如果项目其他文件已描述,可直接引用。
在产品描述中,要充分考虑以前类似产品的RAMS数据。
5.1.2.2 运营条件与环境条件RAMS小组识别以下产品运营条件与环境条件:a)识别顾客给出的产品运行模式。
b)识别顾客要求的产品的期望寿命,如果顾客没有提出,根据专家意见和以往经验拟定使用寿命。
c)识别产品使用的环境条件,特别是高温、低温、高湿、盐雾、风沙、高海拔、雨雪等恶劣天气。
Q/SRIG-06-018-2010 5.1.2.3 可靠性5.1.2.3.1 可靠性的设计原则a) 尽量实施系列化设计在原有的成熟产品基础上逐步扩展,构成系列,在一个型号上不能采用过多的新技术。
采用新技术要考虑继承性和可能的风险。
b) 尽量实施统一化设计凡有可能均应用通用零件,保证全部相同的可移动模块、组件和零件都能互换。
c) 尽量实施集成化设计在设计中,尽量采用固化组件,使分立部件减少到最小程度。
d) 尽量不用不成熟的新技术如必须使用时应对其可行性及可靠性进行充分论证,并进行各种严格试验。
5.1.2.3.2 可靠性目标的确定在产品方案设计前,应识别顾客的可靠性目标,如果顾客规定了可靠性目标,以顾客的可靠性目标为设计目标。
如果顾客没有规定,将通过计算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来设计可靠性目标,计算MTBF的公式为:MTBF=T1/N1其中:T1为产品运行时间的总和,N1为在T1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总数。
可靠性目标的确定可根据以往数据或专家评审来确定。
5.1.2.3.3 可靠性目标的分解根据系统结构,参考子系统及零部件的复杂、重要程度,以及相似结构产品的故障率,将可靠性指标分配到关键子系统及零部件。
5.1.2.3.4 可靠性分析在设计实现阶段应进行可靠性分析,评价当前设计方案是否能够满足可靠性指标的要求。
RAMS工作小组负责在方案评审及样机评审前,按照《DFMECA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功能性FMECA及硬件FMECA分析,评价各子系统及零部件的可靠性是否满足目标要求,必要时应采取相关措施。
在样机评审前,RAMS小组应根据可靠性框图及DFMECA分析报告,对产品的可靠性进行预计,评价产品的可靠性指标是否满足目标要求。
5.1.2.3.5 可靠性的统计Q/SRIG- 06-018-2010市场部、事业本部(事业部)负责对产品运行阶段的可靠性数据进行统计,各部门对故障进行分析、处理。
5.1.2.4 可用性5.1.2.4.1 可用性目标的制定RAMS小组应识别顾客的可用性目标,如果顾客规定了可用性目标值,将以顾客的可用性目标为设计目标。
如果顾客没有规定具体的可用性目标值,将通过计算固有可用度(Ai)来确定可用性的设计目标,计算Ai的公式为:Ai=OT/(OT+TCM),其中:OT为可工作时间,TCM为修复性维修时间。
如果顾客没有要求可用性目标,则可不定可用性目标。
5.1.2.4.2 可用性的统计RAMS责任人从客户处收集OT和TCM数据,分析计算Ai值。
5.1.2.4.3 提高可用性的方法a) 提高可靠性。
b) 适时增加维修间隔时间。
c) 使用优秀维修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优化维修程序,减少不可用时间。
d) 提高标准化、模块化、互换性,完善防错措施和识别标记,使维修有良好的可达性。
e) 实施均衡性维修,尽量将维修时间放在运营不忙的时间进行。
5.1.2.5 维修性5.1.2.5.1 可维修性的设计原则a)简化设计:简化设计是满足性能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最简单的结构和外形,以降低对使用和维修人员的技能要求。
简化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简化产品的功能,合并产品功能和尽量减少零部件的品种和数量。
b)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可达性是指接近维修部位的难易程度:看得见、摸得着、拆装简便、有检修的空间。
c)提高标准化、互换性程度。
产品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维修简便、备品种类少、数量少。
d)具有完善的防差错和识别标记。
Q/SRIG-06-018-2010 防止外形相似、尺寸相近的备件在储存、保管、请领、发放中搞错;防止维修中装错、装反、漏装而设计的防错措施和识别标记。
e)保证维修安全。
设计时考虑维修作业不会引起电击、机械损伤,有害气体及辐射伤害。
f)检测诊断准确、迅速、简便。
选配检测仪表、软件;选择检测方式;合理安排传感器的位置。
g)重视贵重部件的可修性。
应具有恢复原形的性能以节约成本。
h)减少维修内容,降低维修技能。
i)设计时,对零部件尽量不需要或很少需要维修,避免频繁拆卸。
结构外形简单,便于换修。
预防控制锈蚀、霉烂、磨损。
j)符合人机工程要求。
k)考虑人的体力、感观力、耐受力、心理承受力、人体尺寸等因素与机器之间的关系。
操作空间、维修姿势、疲劳程度,噪声、振动等。
保持持续工作能力和维修效率。
5.1.2.5.2可维修性的设计a)识别顾客的可维修性目标,如果顾客规定了可维修性目标,将以顾客的可维修性为设计目标。
b)如果顾客没有规定,将通过计算平均修复时间(MTTR)来进行可维护性的设计,计算MTTR的公式为:MTTR=总修复时间/总次数5.1.2.5.3修复性维修活动市场部、事业本部(事业部)对顾客反馈的维修信息进行统计,形成修复性维修活动记录,RAMS责任人统计和计算修复时间。
5.1.2.5.4修复性维修的统计分析RAMS责任人汇总统计产品的平均修复时间(MTTR),并利用统计工具和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如鱼刺图、排列图等,通过对可维修性的全面系统地统计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产品设计人员,为提高可维修性提供依据。
5.1.2.6产品安全性5.1.2.6.1产品安全性目标公司的产品安全性目标为产品安全事故为零。
5.1.2.6.2 产品危险源分析Q/SRIG- 06-018-2010a) RAMS责任人应识别和列出产品研发、生产和使用中的危险源和危险的频度级别;b) RAMS责任人识别和列出安全相关的功能部件,如非金属件、化学危险品等,指出每个安全相关功能在应用中的安全相关失效模式;c) RAMS责任人分析确定安全危害严重等级;d)以上分析可利用FME(C)A分析的方法来进行。
5.1.2.6.3 安全性的统计RAMS责任人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统计安全事故的次数。
5.1.3 RAMS数据分析与改进5.1.3.1RAMS验证发展计划部按照《设计和开发管理程序》组织样机进行评审时,对RAMS相关内容进行验证。
5.1.3.2 产品批量生产前质量安全部在首件鉴定时,对RAMS相关内容进行确认。
对不符合数据反馈责任人。
5.1.3.3 产品装车运行后RAMS数据的收集、跟踪市场部、事业本部(事业部)对产品在运用过程中的故障数据进行记录统计,包括故障分类、故障的部位、影响后果以及采取的相关措施。
5.2 LCC控制要求5.2.1 LCC成本构成5.2.1.1内部的LCC成本构成及定义:a)设计、开发成本:是指在产品及工艺的设计、开发阶段的各种费用。
b)制造成本:是指产品在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制造费用。
c)内部质量成本:为确保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内部损失。
它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成本。
5.2.1.2 顾客的LCC成本构成内容:a)维修成本:是用户使用产品期间对产品进行维护、保养及修理或更换零件所发生的费用。
b)处置/回收成本:统计报废处理发生的费用。
5.2.2 LCC的预算5.2.2.1 事业本部(事业部)通过RAMS相关数据分析维修成本,包括预防性维护成本和可维修性维修成本分析,形成<维修成本分析报告>(Q/SRIG-06-018-JL-02),预算维修成Q/SRIG-06-018-2010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