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属性文化属性,就是指一个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的习惯的定性(基本的文化素质表现)。
这是一种思想程序,不以意志为转移;可以形象地说:“你的衣、食、住、行、言,处处都在从侧面折射出你的基本层次”,通俗的说法就是:通过你的行为表现,一眼就能看透你骨子里的东西,你不需要刻意的去掩饰什么,因为这毫无意义!文化属性对个人来讲,是透视一个人的受教育情况及生存环境情况的理想工具。
文化属性- 基本信息文化,是一个广义词,它的概括面相当的广泛,它不仅包含我们所学到的书本文化,还包括饮食文化、政治文化、民间习俗文化等等,由这些文化共同组成了社会生产生活文化。
属性,是对一件事物的性质定型的概述(例如火的属性,就是发热,能够产生很高的热量;铁的属性具有延展性、韧性,到达X度熔点温度时会融化,这种表现状态就是它们的属性)。
文化属性- 详细释义在电视剧《天道》(改编自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主人翁“丁元英”对文化属性的描述如下: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文化属性-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然而客观规律的变化也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客观规律是由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由历史的变迁而改变。
什么是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一句话: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不墨守成规,其精髓讲的是创新!而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而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其本质讲的是依靠和跟随!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弱势文化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则下公平竞争,所以,从本质上讲弱势文化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然而于一个社会而言,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这是必然的,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
无弱,强焉在?无强,社会的进步何在?所以强势文化是引领一个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而强势文化的代表应该是具有强势文化的特性,才能正确引导其所在社会环境的进步与发展!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产生的强势文化的代表,例如领导人,官吏,教师,商人等等一系列的人物的思想是弱势文化的文化特性,那么由其所引导的国家民族的兴衰,地方的社会的和谐,人才的基本素质,以及经济的发展,必定也是处在弱势的!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
文化属性- 使用方法知道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怎么用呢?无所用,无所不用。
比如说: 文化产业,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那么它的功效就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这就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与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入道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及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后,回归依旧山水。
中国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美国谚语:一个人做生意,两个人开银行,三个人搞殖民地。
这就是文化属性的结果!这世上本没有“神”,神就是你自己,所以,不要靠神、靠别人来救你,其实,只要遵守自然规律,你就能救你自己。
当然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魔。
是神占优势还是魔占优势,这决定于人的文化属性。
目前整个社会的文化属性大多已经成为弱势文化的属性,人们的整个身心被“易学、易懂、易用、的流行文化”充斥着。
人们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破话了强势文化,而将自己放在具有武功秘籍的强势文化之上。
我用一双浑沌的双眼去看这个世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高尚,退一步讲或者觉得我做的一切无可非议,因为整个社会就是如此。
如果不能转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就不要去妄加评论别人的是与非,如果坚信自己的做法是无愧于心的,就不要在乎别人的作为在你面前道德与否。
谁违背自然规律谁就背离了善终正果。
要用包容的心态看那些不正当的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属性",这样,似乎你的“文化属性”就略高于彼了。
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自然规律,什么样的文化属性决定着什么样的思维和行为,因而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命运。
如果你认为正确的东西始终在你面前找不到光明的市场或方向,那么,当前的社会文化属性就是如此,依你个人的力量也左右不了,如果不想同流合污,那就只有超然地去看待了。
我相信不同的人看过这部剧会有不同的理解。
神即是道,道法自然,如来。
只有悟到才能有所为.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属性,而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又是多么的难以改变,对一个明白人来说又是多么的无奈。
1.中国文化属性的漏洞一:QJ问题在中国,如果一个女孩被QJ~ 无论如何,她都是处于弱势的.如果她通过法律手段把QJF告上法庭~ 假设女孩胜诉,QJF赔偿损失. 但是女孩的名誉却是永远无法挽回的,也许舆论压力会让这个女孩无法生存. 而QJF最多赔钱,坐牢,再怎么亏,舆论压力也不至于让他将来在社会上无法生存.就像光脚的溅穿鞋的一身泥,虽败犹荣. 为什么受害者得不到社会的保护,反而得到的是责骂,唾弃. 这导致了一种奇怪现象,女孩受辱大多不愿声张,打落牙往肚里吞,甚至提着裤子求QJF娶自己.这是文化属性问题,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往大了说,这是性别问题,是社会观念对待两性的差异;相关的可以联想到“处女情结”和“贞操问题”。
两性生理上以及生物意义上的不同决定了两性从心理人格到社会角色都不可能是相同的(所以:“我说的是平等,我没有说相同。
”——雨果《九三年》),而平等正是人们一直在追求的东西(之一)。
说到平等,当然首先就是对“平等”的理解和解释。
在不相同的条件下,什么才是平等?这个问题曾经在《背叛》中涉及过,只是没有充分挖掘和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的文明和文化中,女性相对男性都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至今。
因此,在上个世纪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主义(Feminism)在很多国家以不同方式对两性平等的争取和追求。
到现在为止,这种争取和追求,并不能简单地以成功或失败来加以概述。
哪怕我们说两性平等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是,Time is different,很多东西已经改变了。
具体就强奸问题以及一切针对女性的性侵害(在所有性侵害犯罪中女性为受害者的案例确实占相当大比例)来说:首先,中国文化里对“性”这一话题本身就是讳莫如深的(这确实是传统文化的问题,要从历史找原因),牵涉到性的问题,人们多数情况下愿意选择低调行事,不单是女性受害者。
其次,当两性发生与性相关的牵连时,多数情况下人们认为女方是吃亏的,男方占便宜了;这种观念也是历史的产物。
最后,现今的法律和道德对强奸犯罪的处置并不像LZ认为的那么轻松,更谈不上什么“虽败犹荣”;女性受害者及其家属对自身侵害的对待也并未都是那么被动。
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在改变。
2.中国文化属性的漏洞二:欠债还钱问题假设A欠B的钱,如果A还不上,就算B为讨债把A打伤,打残甚至打死.舆论也会导向B,大家会说,谁叫A欠人钱不换啊~ 人家B也要生存啊~ 人家也需要钱呀~ 况且这钱本来就是B的呀~ 但是,静下来想一想,A还不上钱有两种情况,其一,抵赖故意不还;其二,能力实在不及,真的无法还上.第一种情况该打,第二种情况呢? 换句话说,如果B使用各种手段,经济手段,非法手段等等,有意让A还不上钱,再以讨债为名对A进行各种伤害,A是不是哑巴吃黄连? 就算法律上会给B判故意伤人罪或者故意杀人罪等等,但也会从轻判刑, 舆论更是会导向B,谴责A欠债不还钱.这也是文化属性问题.欠债还钱,这是情理法理的问题;怎么欠债怎么还钱,这是法律程序的问题,或者说规则的问题。
假设A欠B的钱,A不还。
在这种情况下,B为讨债把A打伤、打残甚至打死,舆论也会偏向B,这是一种极少数的可能。
首先,在群众的价值判断里,债务纠纷和人身伤害究竟孰轻孰重,很难一概地说,但不会出现大多数人认为打人有理的情况。
第二,现今社会有种说法:“欠债的是爷,讨债的是孙子”,跟过去截然相反;固然当今社会还是存在大量讨债人占强势地位的情况(如高利贷),但更普遍的一种现象,是很多人抱怨“讨债难”,甚至出现一种职业——职业讨债人。
第三,不单是欠债讨债的情况,为什么中国人在面对纠纷时常常会选择法律之外的手段来试图“解决”问题?这能真正解决问题吗?为什么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非诉诸于暴力?如果存在更好的办法,人们多半不会倾向于选择暴力这种成本高收益小负面影响极大的方式。
那么,为什么不存在更好的办法?或者,为什么经常会有人们认为“不存在更好的办法”?这就是规则问题,群体博弈问题。
这更多是制度层面上的问题。
可以参看博弈论、制度史和法制史方面的资料。
另有吴思先生《潜规则》、《血酬定律》二书及相关论述,非常精妙!3.中国的文化属性是一种强势文化,还是一种弱势文化?强势文化是大家在一个起步跑线上竞争,统一平台上公平竞争,遵循客观规律.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期望依靠,靠父母,靠朋友,甚至靠儿女,就是不靠自己.“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这两个概念的选取,我个人认为不太好——与现有的解释发生了冲突,带来了混淆。
通常理解上的“强势文化”往往指在商业价值推动下进行强势宣传、强势推广的文化,如Coca Cola、KFC、iPod等世界级企业塑造的高附加值的品牌,或者是诸如“成功学”、“成功之道”、“高尚生活品味”等大肆炒作包装的概念式营销,或者是各种畅销排行榜的榜上有名商品(尤其畅销书),或者是大众娱乐所关注的焦点话题——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恰恰是丁元英所说的“快餐文化”。
与此对应,“弱势文化”却往往是本土的、原生态的、传统的文化、文明以及生活方式。
常常有专家学者对强势商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压制和侵蚀深感担忧,然而,各种决策者所采取的发掘传统文化创造新的价值的方式,貌似是努力把“弱势文化”转化成了“强势文化”,貌似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可事实上这恰恰是有识之士深感担忧的“压制”和“侵蚀”。
注意:此处却正是反思文化属性的切入点。
为免论述中容易混淆,我把丁元英所说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分别改称为“顺势文化”和“逆势文化”,以便区别于上述通常意义上的理解。
(至于为何选用“顺势文化”和“逆势文化”这两个词,我将另作他文解释。
)丁元英所说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下文将开始用改称),与通常意义上“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并非一点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