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绪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中国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
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研究对象,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对于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一个专题,甚至是某一个史家、某一部史书的研究,也可视为中国史学史研究。
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围: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趋势。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围较具体的表述:中国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包括史学的时代特点和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各种有代表性的特色及其社会影响;史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领域的关系;史学家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的发展;史学家的史学认识(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历史的进步及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与史学内容的逐渐丰富的一致性,不同的历史观点、史学观点的矛盾、辩难促进着史学的进步,求真与致用的辩证统一,史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总是在历史进步和史学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等。
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目的:史学本是历史的重要产物之一,因为它反应并记录着人类创造文明的足迹和业绩,而世世代代的人们又通过史学去认识历史的伟大创造,从而得以接受历史的种种赐予:知识,经验,智慧和精神。
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就是帮助我们去认识历史和史学的这种关系,进而从中受到这种种赐予的熏陶和启示。
这一基本目的表现在:认识中国史学的特点(连续性和丰富性)认识史学同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我们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从价值观上把史学置于科学和社会中应有的重要地位;认识求真与致用是史学之学术品格的两个方面,他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
认识史学遗产的现代价值,以其优秀成果为养料,滋补当今史学的发展;认识并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历史学界学风建设的助力之一;认识史学发展的规律,使史学史的研究成为自觉的创造性的学术活动;认识中国史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等民族特色,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方法:首先,要以中国通史的知识为基础。
其次,要有辩证的思想和方法。
再次,要适当接触一些史学史上的名篇、名著,以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并举一反三。
最后,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尤其是古今优秀历史学家对史学的神圣使命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以及对自身修养的严格要求,都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最早的官府历史记载和历史典籍传说所反映的内容:一,关于氏族社会的生活和生产;二,关于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三,关于部落首领和部落战争。
(都突出了英雄人物的故事)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当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和西周时期的金文记载为标志。
甲骨文和金文记载的意义:第一,有一些是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或事件)的,初步具备了历史记载在记事方面的要求。
第二,这些记载本身虽然不是对于历史的考察,但它们却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第三,甲骨文所记对于祖先的祭祀和世系的排列,金文中所记“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观念,反映出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人们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萌芽。
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记载与《尚书》中的《商书》和《周书》以及《逸周书》中的一些作品的不同。
第一,后者在记言、记事的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记言可表申神情,记事顾及首尾,这是前者少有的。
第二,后者所记几乎都是王朝的重大事件,前者如金文也有记王朝大事的,但不如后者这样直接、这样集中。
第三,后者在记时上不如前者丰富,前者是即时所为,后者或口口相传,或逐步写完,时间也变得模糊起来。
第四,后者记事不仅有明确的历史意识,而且有明显的历史鉴戒思想。
国史:即周王朝和它所分封的各诸侯国的正式的历史撰述。
这种国史按年代顺序记事,是中国史学上编年体史书形成的最早阶段。
国史出现的两个条件:一,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条件;二,历史记载方面的条件。
(春秋时期各国国史在记时上已形成了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春、夏、秋、冬)、以时系年的规范)中国历史学初具雏形的标志:第一,开始形成了基本的历史记载形式,即按时间顺序记事;第二,初步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的鉴戒作用。
第三,不论是周王朝,还是诸侯国,都设置了史职。
春秋时期历史记载的趋势:一,多种形式发展;二,由王朝而公室,由公室而私家。
★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孔子所修编年体史书《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
《春秋》编年纪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历鲁国十二公,凡242年,约18000字,大致写出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的重大事件。
《春秋》的特点:一,“属辞比事而不乱”,即缀辑文辞、排列史事都有一定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
二,善于综合,排比事实。
《春秋》的优缺点:优点:“属辞比事而不乱”,“约其辞文,去其繁重”缺点:它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事件中的有关人物,一般都没有写出他们的细节或它们的活动。
这对于人们了解历史事实和把握历史面貌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左传》:编年体史书,所记上限与《春秋》同,下限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55年史事。
《左传》在编年记事的总格局中会有集中记一件史事本末原委的,或集中写一个人物活动经历的,对编年体有很大发展。
《左传》在历史表述上的艺术性,在写战争、写辞令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左传》写战争,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间战争频繁的历史特点。
其所反映的另一个历史特点是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合的进程。
※《国语》是记春秋史事的有一部史书,但《国语》在编撰体裁上不是编年纪事,而是分国记言。
《国语》共21卷,按《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的顺序编次而成。
《国语》记事,上起西周祭公谏穆王征犬戎事,下迄晋国智氏之灭,首尾四百余年。
《国语》取材的多途和不具备严谨的体例,因而带有明显的资料汇编的性质。
但《国语》作为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包含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这使它在先秦的史书中具有鲜明的特点。
※《战国策》:是一部很特殊的史书,它的主要内容是记战国时期各国说客辩士的策谋权变及政治、军事大事和各国关系。
此书为战国时人所撰,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于战国末年初步成编,后经西汉刘向重新整理编次,厘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
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
《战国策》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著作,比起《国语》来,它更善于把记言跟生动的叙事结合起来;《战国策》在写辞令方面的成就,也有超出《左传》的地方。
《战国策》写辞令,善于铺陈形势,阐述利害,意在打动和说服对方,这跟《左传》写辞令多意在申辩,在气势上有很大的不同。
《竹书纪年》和《世本》,是通史雏形著作。
※《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性质的著作。
《竹书纪年》所记内容,起自夏商周,迄于战国后期,于西周、春秋、战国,不分记各诸侯国事,独记晋国(起自殇叔:公元前784-前781),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又独记魏国,至魏襄王(哀王)二十年(公元前299)而止,称襄王为今王。
《竹书纪年》开编年记事之通史的先河。
※《世本》也是通史性著作。
它是一部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战国末年的通史。
它有帝系、本纪、世家、传、谱、氏姓、居(记都邑宫室)、作(记器物制作发明、典章制度创新)。
先秦历史时期历史观念一个基本趋势:人们已经逐步从“天命”决定人事的巨大阴霾下走出来,立足于人事审查社会现象和自身命运。
怎样看待历史的变化:1,复古史观(《老子》书所宣扬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为代表);2,循环史观。
通常所说的历史循环论。
(阴阳家五德终始说);3,变易史观与朴素进化论怎样看待历史变化的动因:1,圣王史观,这在本质上是英雄史观,古代史学家、思想家多受到这种历史观念的影响。
(墨子)2,重民史观(孟子,荀子)★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诞生《史记》诞生:思想动因: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意识形态的重大变化;政治动因:为这巩固这种政治统治而重视总结历史经验。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52.65万字。
“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
《史记》在撰述统一多民族的历史方面,有重大的、开创性的贡献。
一方面反映出了秦汉统一皇朝的政治格局;另一方面,为后世史家历史撰述提供了借鉴,进而形成了撰写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优秀传统。
司马迁的历史思想:“究天人之际”:首先,强调天人相分,即认为天道与人事是不相干的。
其次,司马迁对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祀、祈求神仙的活动的虚妄,予以深刻的揭露。
最后,司马迁刻意写出了人事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古今之变”:首先,他对历史演进的过程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看法。
其次,是贯穿着历史变化与历史进化的观点。
最后,他提出了“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历史命题。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首先,是他的史学发展意识。
其次,是他对史学的社会作用有深刻的认识。
再次,司马迁十分重视对历史撰述宗旨的阐说,显示出一位伟大史家的深刻和诚实。
最后,司马迁强调对历史文献认真辨析,提倡“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治史态度。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朝代史的形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 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的编撰特点:第一,以西汉皇朝兴衰为断限,突出了皇朝史的地位。
第二,专属重点为武帝太初以后史事。
第三,内容恢弘,结构严谨。
※《汉纪》:30卷,是一部编年体西汉朝代史,也是我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朝代史。
荀悦史论的特点:第一,作者十分重视政治统治和历史经验和密切关系;第二,作者对于历史的见解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遗憾:荀悦在历史观上没有摆脱“天人感应”的窠臼。
小结:从历史思想和史学传统上来看,《春秋》和《史记》等影响最为突出;从历代“正史”撰述来看,《汉书》成为效仿的楷则;从编年体史书的演进来看,《左传》和《汉纪》是人们学习和超越的准绳。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学的全面发展引言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政治史和民族史相结合的历史著作多了起来;统治集团为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大多重视史书修撰;私人著史十分活跃;由于门阀地主在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因而重门阀,讲地望、表乡贤、修谱牒和家史等等成为时代风尚。
隋唐时期:史学出现了新发展:一,国家正式设立史馆,负责修撰前朝史和本朝史,撰写“正史”出现新高潮;二,史家的史学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赫然问世;三,典制体史书成为独立门类,史家的历史认识有了极大提高;四,历史笔记的兴起,拓展了私人著史的空间,同时也丰富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