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摘要:苏轼作为一代词家,以豪放与旷达的风格开创了北宋词“豪放”一脉,他的坎坷的政治遭遇却成就了其文学功业,尤其是由于“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期间,他顺应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欣然接受佛老思想,将儒、释、道三种思想相融通,是他创作上的黄金期。
他以诗入词,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则更为纯熟的体现出苏词豪放与旷达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苏轼“乌台诗案”苏词豪放旷达词是唐代出现的新文体,五代时已趋成熟,到宋代达到鼎盛,是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在中国文学中,宋词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显著的特色而独树一帜,在宋词的浩瀚“星河”中,苏东坡又以其豪迈奔放的词风引领宋文学走至颠峰。
下面笔者就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创作来谈谈苏词的特色。
一、黄州时期苏轼思想的变化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县人,在北宋五位皇帝手下做过官,官场上几经沉浮。
苏轼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父亲苏询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
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
他成长在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里各种社会矛盾渐趋突出尖锐的时代。
这时代一方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都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既有辽、夏入侵的外患,又有豪强兼并,人民困苦不堪的内忧。
社会危机四伏,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改革的呼声在士大夫层渐次高涨。
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
他二十一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
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人,一时名噪京师。
但入仕后的苏轼却在官场上几经沉浮。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时被贬往惠州,六十二岁时贬至儋州,到六十五岁才遇敕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
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特别是苏轼贬迁黄州,苏词的风格全面形成,达到了创作的最高峰。
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期,他也迅速卷入这一浪潮,发表过改革弊政的议论,提出了“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
但苏轼与欧阳修一样,对政治改革采取比较温和的态度,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剧烈变动的条件下施行,并主要通过社会各阶层的自觉努力调整来改变社会的衰败,因此王安石推行新法,从变更政治,经济制度入手改革时,他便与欧阳修等一大批文人一起站在反对新法的立场上,从而卷入上层政治冲突中,上书提出不同的意见,新皇帝神宗很希望大有作为,改革的劲头十足,王安石又以极大的魄力全面推行新法,不可能采纳他的意见,王手下的人还要抓苏轼的小辩子。
于是苏主动要求外调,于熙宁四年(1071年)往杭州作通判,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并创作了大量诗词。
元丰二年(1079年)正在湖州任职的苏轼突然被捕入狱,罪名是在诗文中攻击新法,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神宗皇帝命令御史处理这件案子。
因汉代的御史府树上多乌鸦,御史府又称“乌台”,所以人们把苏轼的这场文字狱称为“乌台诗案”。
御史论判,欲置苏于死地,断章取义,罗织罪名。
“要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攻击者便说有不巨之意,与“陛下飞龙在天”对立。
在五个多月的审讯中,按照狱官指定的口径对百余条诗句作了两万字的“供壮”,承认了“讥讽政事”的罪名。
苏轼虽经曹太后等人的营救出狱(垂危中的曹太后、仁宗之妻及一些大臣纷纷出言营救;苏辙请求交纳自己的官职为兄赎刑;杭州、湖州的百姓为其做了一个多月的“解厄道场”;连退职的王安石也出面为其说公道话)①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没有行政权力),但精神上却因这一卑鄙的文字狱受到沉重打击。
在黄州期间,由于生活困难,并在友人的帮助下,请得了东坡的荒地,亲身躬耕陇亩,自号东坡居士。
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可以此为界将他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以儒家思想为生,充满了入世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
到了后期,尽管他并没有放弃济世拯民的责任,胸存浩然正气,但佛、道思想占据了主流,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
他经常到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忘,身心借空”②。
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但他始终能把握住其限度;决不迷信宗教。
他始终只取佛道思想中的“静而达”以及超尖拔俗,清心寡欲,因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吸取其中灵活的思辩方式帮助自己排遣苦闷,保持乐观旷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信念,使自己在逆境中能武器坚定的生活下来。
这样,他就把本来相矛盾的“宰相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的儒释道思想统一起来。
而作为一代文化人的苏轼,主要是由他后期的思想和创作奠定的。
他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是在贬谪黄州以后才真正树立起来的。
临江山·夜归临皋》颇能反应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思想变迁: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五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
苏轼被贬黄州,住在长江边的临皋亭,后在不远的东坡筑雪堂,准备躬耕。
这首词题为“夜归临皋”,说的是苏轼夜饮东坡雪堂,醉归临皋亭寓所之情事。
夜饮回来已大约三更时分,夜深了,他伫立门外,只听到家童鼾声如雷,敲门都不应,便“依仗听江声”。
这时豁然有悟:既然长恨此身非我所有,自己无法掌握命运,何不抛开碌碌世事,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把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中去呢?苏轼自幼“奋励有当世杰”,想在人世间干一番事业,但是,事与愿违,不仅理想得不到实现,而且差点儿被置于死地,贬谪黄州,仍然不得自主,他是作为“罪人”受看管。
因此,他痛恨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锁,他以老庄思想为武器,努力寻求精神寄托。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老庄的思想,也是苏轼当时的思想。
人世间得不到满足,就求诸于自然。
二、黄州时期苏词的特点苏轼早期深受儒学熏陶,有用世之志,然而自入仕以来,挫折不断,尤其是“乌台诗案”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他的艺术才情,词创作,人格思想获得了一次蒸馏升华。
这一时期他的词创作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词境阔大高远,笔力雄健,格调激昂。
苏轼以诗入词,以文入词,可以说,凡是可以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述,从而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宦游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壮丽河山、农村生活、贬谪生涯等。
苏轼初到黄州,寓居定慧院,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
词的上半阙写定慧院夜深人静,孤月清光,如钩的残月挂在秋叶凋疏的梧桐树上,漏断夜深,寂无人声,不时有缥缈的孤鸿,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
上阙用缺月、疏桐、静夜的寥落衬托幽人的孤寂。
下半阙写孤鸿,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而人不知,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未必能找到合适的栖身之枝,不得不归宿于荒冷寂寞的沙洲,但有谁能理解其内心的怨恨呢?这正是苏轼初到黄州的心境的真实写照。
词中鸿雁不栖于木而栖于江洲苇丛,是其习性。
“拣尽”不栖,则变习性为一种有意识而为。
这正寄托了词人的意思:不栖于高寒而栖于卑湿,乃甘为之而非强为之。
则其品格可见。
难怪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半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其次,体现在豪放与旷达的创作风格上。
经历“乌台诗案”这次惊心动魄的生死体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这时他的思想由较单纯的儒家兼济天下混合进了道家,佛家的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体现在词的创作中便是一种豪放、旷达的风格。
在黄州时期,因苏轼以诗获罪,此时“杜门不出,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叶梦得《避暑录话》)。
苏轼成为佛教信徒,但又为生活所迫,亲自耕种田地,成为名符其实的农夫。
这种生活状况,他写给李端叔的信中描述的非常清楚,“得罪以来,深自闭塞。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骂,辄自与之亦不管,自幸庶几免矣。
③”而此时的苏轼正当盛年,他不可能放弃为国为民的理想,他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于造物。
”④政敌们可以阻止他为君效忠,可以阻止他为民效力,但阻止不了他与自然的对话。
他发现了黄州的自然美,当然,不少地方的自然景象远比黄州美丽,但当苏轼的眼光投入到赤壁矶头的时候,加之自身的遭遇,他就将黄州的自然美提升到世人仰视的美学高度。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词史上的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在黄州产生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世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
苏轼贬谪黄州,在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了此词。
词人站在赤壁矶上,浩浩长江,日夜奔流,对比追思昔日英雄,心潮如波涌。
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垂百代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接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赤壁古战场,又为下阙描写周郎先伏一笔。
以下“乱世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
”三句,从三个角度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受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委靡的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心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这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总束下文。
“一时多少豪杰”带起下阙。
赤壁之战众多英雄人物,苏轼尤其欣赏周瑜,下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