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心理学教案

家庭心理学教案

家庭心理学教案Family Psychology第一章家庭心理学概论及家庭概论前言:一、什么是家庭心理学家庭心理学自1960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特别是1985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认可《家庭心理学》这个分支领域之后,它不仅有专属的组织及专业期刊外,同时在美国几个大学也陆续成立了《家庭心理学》的人才训练及专业期刊外,同时成立了有关的训练课程及学系,各项研究活动可谓方兴未艾。

家庭心理学是有关家庭机构的心理学,选择家庭内相互作用这个主题的有关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理论现实性。

有些观点认为心理学是把家庭现象与社会背景隔离开来研究的,把家庭内部关系在先进的信息社会中如何演进。

本课程用读者熟悉的概念类型过程等来阐述信息社会中的家庭关系;同时,给读者指出理论在临时性和可完善性方面的局限和缺陷。

家庭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地求助于家庭之外的指示,比如心理普及,社会化的各种途径(新闻媒介,家庭,夫妻)从十分矛盾的人道主义中得到启发。

二、为什么要学家庭心理学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成家,我们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

家是“温馨的港湾,心灵的驿站,情感的归宿,社会的细胞。

”家是我们把心放在那里的地方,是我们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和伦理理想的地方。

而在变动的现代社会中,家庭这个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裂变,充满着太多的变数,出现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变化:试婚、离婚、婚外恋、家庭暴力、望子成龙、黄昏恋等。

要想理解在这种种变化现象背后人们的想法,有不免有着太多的感情色彩和道德标准。

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对事物做着自己的价值判断。

我们应偏重于有关家庭内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学,正是将家庭现象与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兼顾微观和宏观角度的多角度考虑。

给家庭心理学下定义,可以成为某种智力开发的动力。

与其阐述什么是家庭关系,我们更想阐述一些心理学家分析家庭关系的方式。

客观分析婚姻家庭的诸般现象,科学地解读家庭内各成员的心理及与社会交换时的心理变化和状态,不仅是促使每个人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建造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积极有效的突破口。

第一章从学科的角度讲述家庭心理学的研究基础,有关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简要介绍,后面就各阶段的发展变化中的心理特征作探讨。

1家庭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家庭机构家庭是什么家庭的界定——谁是家庭成员什么是家庭的机能家庭现在濒临危机吗心理学是追求美的,以科学为依据的一整套知识,是研究处于发展序列中的个体,追求心理结构平衡、有序、和谐,促进人的意义表达,是关于心理上的美学色彩,揭示的是发展序列和发展差异。

是研究人的内隐过程(知觉感觉等)和外显样态(言语表情等)。

社会学是追求善的,以正义为本的一系列疑问,对社会公平的渴求,人文关怀的特色。

一滴水见阳光,决不放过你!不让你的泪白流!是研究特定的一群人,社会学视角下的人是社会结构中的人,也叫群体学,机构组织权力以及人所处的境况研究。

最主要关注:谁是弱势怎么形成了弱势公平吗代表谁的利益哲学是追求真的,是追根研究和还原研究,以抽象地人和人类意义上的人为研究对象,以信仰为魂的价值取向,是研究天性的。

信息社会中家庭与配偶关系信息社会中,家庭的地位如何尤其是,配偶关系是如何变化的这一章将通过分析某些社会学和历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而得出心理学家对家庭心理学的脉络。

一、一个经典的观点:伴侣关系为了分析现代家庭,从1945年起,伯杰斯等人提出了一种既典型又理想的区分指定婚姻和伴侣婚姻的方式。

这两种形式中的前者有以下特点:1 婚姻由父母安排;2 经济目的(遗产转让,工作分工)占主体并作为合法结合的原则和功能独裁准则;3 家庭屈从于外界强加于它的行为规范。

而伴侣关系的婚姻(也称民主家庭)则把夫妇和孩子对个人发展的追求放在首要位置,婚姻建立在双方自由选择的基础之上,并且具有作为(配偶之间甚至配偶和孩子之间的)功能的民主。

从指定婚姻向伴侣婚姻的变化,是由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经济和市场经济;同时随着新型经济的出现,产生了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浪潮i。

1963年,古德在调查工业化对世界不同地区家庭的冲击的同时,精确地分析并推广了这种变化方式。

据他看来,它有以下特点或规律:1亲属对核心家庭的行为失去控制,正说明了工薪阶层不断普及这一现象: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变得很模糊,自主化扩大了。

2父母对子女的(配偶选择)婚姻选择的控制减弱了。

3聘礼---婚姻前景的调节者,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4 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生产向企业型的转移引起了家庭内情感份量变重。

作为行为和发性原则的相互吸引力变得不可缺少了。

5在这方面,家庭适应性好像。

受夫妇关系的限制,而不是受配偶双方在婆家或岳家(从血统体系向婚姻契约过渡)的容纳程度。

6相应地,配偶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不稳固的,离婚率一直很高,而不像非工业社会中,离婚率和高忽低。

(7页)古德理由充足地指出:这种夫妻家庭是一种既理想又典型的家庭,从数量上讲,这种家庭在工业社会中占主体地位;同时对家庭成员而言,这种家庭是一种行为规范。

在伴侣关系基础上,这种家庭在什麽范围内适应了工业体系呢古德和帕森斯的观点很吻合:1.亲属关系变得很不重要,这就能使劳动力进行流动,以便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

2.职业角色以竞争、完成任务和疏远感情为基础,与之相比,家庭是情感稳定的必备保障。

3.通过孩子社会化的渠道,家庭能确保价值的再生产,而经济就建立在此价值基础上。

(8页)现象:很多女子趁年轻貌美,浪迹于非富即贵的男人中,获得物质的满足,和表面上很风光的幸福,剩下的生命似乎可以靠几年的青春反而吃到永远,再用所获得的物质去找自己的‘爱情,他们的问题是:我活得不是很好吗很多学者认为:这与廉耻有关联。

似乎以下的结论有些解释。

商人重利轻别离。

结论:(10页)1.如果家庭保留了许多劳动性功能,那麽,履行职责的结果就会和感情结果相矛盾伴侣把夫妻双方的感情发展看作第一目标和合法婚姻的中心思想。

另外,从空间上讲,谋生活和家庭环境分开了。

这使得家庭流动性更大了。

各人都可以离开家庭,而不会在无意中失去工作。

在农业和手工业体系中,就远不是如此。

再说,他们还可以比较(比如家庭的,职业的)各种生产活动的(物质上的,心理上的,关系上的)利益,以及替换它们所要付出的代价。

2.在劳动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广泛联系和亲戚关系网络基础上,某些作者提出了“改变的大家庭”的概念。

对理解现代家庭,它比核心化概念更可取。

然而,核心家庭的日常功能的巨大独立性、核心家庭中不同辈份之间缺乏一致领导、思想观念偏重于核心家庭的自主化,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我们把“改变的大家庭”这一概念只用作为谨慎措施:避免把现代核心家庭归纳为从情感上、从物质上与亲戚完全隔离的群体。

二、辩证的伴侣关系(一)过渡发展的观点-----阿利耶斯指出,古代家庭的作用是聚集财富,共同从事某一职业及在社会上的日常互相帮助,而独立的个体是无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

(12页)通过一个奇特的大转变,婚姻尤其成了退出别人圈子的好地方。

昔日婚姻是社会的基础,今天只不过是支撑社会不使其支离破碎的一种办法。

(13页)从事公共社交的人没有了,家庭活动领域进一步得到发展,正是这一切使得森尼特提出了他的观点。

和帕森斯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从19世纪起,和心理情感稳定因素一样,家庭起的作用很差。

社交活动逐渐减少,引起了一场思想运动,即人性论(责任)被个性论(自由)取代了。

这一事实同时通过以下两点体现出来:隐退回家庭保护伞中、专横的自相残杀的痛苦感情。

总之,家庭关系的心理化---自主化方面----为思想争鸣而不是情感稳定开放了大门。

(二)暴力---(三)标准矛盾三、哪种自主化(一)族内通婚—(二)新型监督方式---四、多样的相互作用类型(一)依据容纳方式分类:鲁塞尔区分现代社会的三种类型:联盟,融洽和结合斯特拉韦,万得.海顿和罗伯特把一个相对的两极相对起来,即“聚合”与“独立”梅纳翰姆用“夫妻家庭”反对“结合家庭”(二)依据与环境的关系分类---(26页)1971年,D.雷斯在他的研究中划分了三种类型的家庭。

1.“环境敏感型”家庭的特点是:认为环境是可以控制的,并且是安全的,对外界的信息敏感度较高,而这些信息已被家庭活动处理过了,其目的是为了获得问题性质的一致并达到合乎逻辑的解决,家庭内部交换信息比较多。

2.“个人距离敏感型”家庭的特点是:环境是以私人的方式来管理的,与外界的相互影响较大,但并不能在内部产生交流&影响。

其重点放在个人影响&控制环境的能力上。

“不能越俎代庖”的思想比较重。

3.“一致敏感型”家庭的特点是:认为环境是混乱的,不易控制并令人担忧,与这个指导方向相符合,家庭和外界的影响已缩减到最小程度,而内部接触达到最大限度.在这里,对一个问题性质的确定是一种真正的商讨,更是维持永久同一性的方法,因此问题解决得很快并未过多考虑外界信息(或引入许多歪曲意思).ii(三)依据主导方向分类――第三种分类标准是婚姻家庭的优先原则。

29页法贝尔提出了区分三种家庭组合的观点:“倾向子女型”“倾向家庭型”“倾向父母型”。

(四)依据家庭发展阶段分类――30页除了前面提到的集中研究方向,根据生活周期,“发展法”建立了一种类型学。

在依夫林·德瓦尔和鲁本·希尔iii等研究人员的推动下,这种方法根据一系列标准来给家庭分类:1.家庭中个人角色的类型和数量2.生活中某一阶段的主要问题3.家庭在亲戚网和社会制度中融合方式4.随着家庭成员的年龄增长,家庭角色内容的变化因此,可以划分出“建立阶段”,那是只有两种身份(妻子和丈夫)的相互作用,中心问题是如何相互适应;“孩子出生及学前教育阶段”,一连串的身份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重新安排各种活动的问题及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的问题占主导地位;“孩子脱离家庭阶段”,家庭缩小,但(姨父、舅父、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身份会增多,此时的中心任务是如何调整适应二元形势。

希尔和罗杰斯提出了八个连续的阶段iv。

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逻辑为特点,或者以不同的凝聚力为特点。

五、社会分层现象和相互作用类型(32页)根据上面所划分的或由此而引申的分类方法,许多研究都致力于调整不同层次及社会阶级中家庭的位置。

分类法研究的角度并不同,但互不相同的分类方法经常有相同的观点。

鲁塞尔和布吉尼翁v都谈到了融合程度。

对他俩来说,当人们从耕作者—商人转变为中层或高层干部时,出现了处于中间地位的工人和职员,家庭开放和配偶双方的独立自主要求越来越强烈。

另一方面,梅纳汉vi通过经济体系把家庭行为的不同类型和劳动能力的变化和使用联系起来。

“夫妻型”主要在工薪阶层,即在工人职员干部中占主导地位;而“合并型”则和中等工薪阶层及脑力劳动者相关联。

在一个相近的观点中,勒福谢尔讲到了有关产生社会分类的条件vi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