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
国人的爱国一定是与生俱来的,这种天生的朴素平常爱国精神却是高尚到能为国家毫无保留的做任何事情的。
从古至今,从普通百姓到精英阶层,无不如此。
这一点,从我们古人留给我们那浩如烟海的爱国诗词中就是明证。
在一个公认的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典诗歌这积淀千年的艺术瑰宝中,我们看到了那么辉煌闪耀的一朵奇葩——爱国主义诗词。
它就是璀璨星空中的那颗闪耀着的北极星,发出穿越历史的光芒,走过千年的历史沧桑,展示给我们沉淀了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爱国史册。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古典爱国诗歌的线索,去寻访和体味那延续千年而不断的高贵情感。
在中国古代,真正算得上太平盛世的时代是恐怕是很少的。
就是在这些人民能够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时代,我们的爱国诗人们,也没有放下他们怜悯天下苍生的心,为人们的福祉安康,为国家的繁荣强大而奔走呼号。
这些和平背景下的爱国诗,可见于《诗经》的,可以以《秦风·无衣》为代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另外的形式就是边塞诗,如唐朝如李白的《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王昌龄的边塞诗如《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这些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
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歌颂这些将士的爱国英雄气概,同样表达了深刻的爱国情怀。
尤以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显示出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息,字里行间也透出大国子民的一种内心强烈的自豪。
再有一种爱国诗的内容的就是,以诗歌来警告统治者不要贪图安逸享乐,或直接提出建议的,比如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或与之类似的有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都是直接表达对统治阶级的沉溺歌舞升平的不满和担忧的;再如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直接进谏统治者。
(其实现在看来,这句话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另一首《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更直接地表达作者愿为国奉献的决心的,爱国主题显而易见。
另外一个大类,就是在国家衰落,甚至国家破亡时产生的爱国诗。
应该说,当国家国力日减,面临动乱,甚至将要灭亡之时,人心中的爱国情感才更加的深刻,更加地真切。
常常事物带上一点点悲情色彩时,才更加能打动人。
所以这样背景下的诗歌诗词,能见到的会更多些,也更加经典隽永些,感情也更加真切动人。
生活在不同朝代的这样的“悲情”爱国诗人,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
屈原作为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鼻祖,在楚国江河日下,奸臣当道,自己欲图强却被排挤的的情况下,屈原在他的楚辞里倾注了他满腔的爱国热忱。
比如他的《九歌·国殇》,这是一篇描写战争的作品,写战争的惨烈,写楚国战士的英勇,表达了对战士们战死沙场的英雄精神的赞美,同时要表达的是自己和士兵们一样用和鲜血和生命的包围祖国的决心,反衬出当权者软弱,小人的奸佞。
更有名的当属《离骚》,其中的无论是对君王的直言进谏“不抚壮而弃秽兮,何
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对无耻小人的鄙视讽刺“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抑或对普通百姓的同情热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等那个方面的内容,无比渗透着强烈的爱国情节。
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的杜甫,同样在很多作品中都表达着自己的爱国情怀,尤其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王朝渐渐衰落时他的作品,这种感情尤为明显。
其中无论是他的怀古诗,如《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还是写实的,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或者带有喜剧色彩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或是悲情色彩的“三吏”、“三别”,写战乱中人民的悲惨命运间接表现爱国主题。
另一个爱国诗人辈出,爱国诗词创作很多的就是南宋时期了,这一时期的陆游,岳飞,文天祥,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中,爱国主题的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至今仍脍炙人口也有很多。
可以想象,有了传唱千年的《满江红》,才更加凸显了这位俨然称为了中国人爱国的代名词的将领身上那“精忠报国”的印记!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
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
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
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
山河。
朝天阙。
留传至今作品最多的大诗人陆游,也有很多作品是这个主题的,如《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中的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现在读来,依然可以感受到一个终身挚爱国家的人的真挚感情和为国家破亡的深切痛苦和终生遗憾。
再有很有名的就是他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其中同样的包含了一个六旬老人对国家的深切爱恋。
文天祥和辛弃疾应该都既是出名的诗人,也是爱国将领(不过与岳飞不同的是,他们二人应该更以文学家出名,而岳飞更有标志性的身份应该是将领),同样面对的是南宋步步衰败,统治者偏安一隅,软弱求和,自己主战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状况,他们的很多作品中同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深情,如辛弃疾的《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
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
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
饭否?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再后来的还有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爱国诗词,但实际上,比起前者,都没有之前的更有影响力了。
应该说,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来看,中国人的爱国情节是非常强烈的,着绝不是一般的国家可比的。
正如鄙文开头所言,我们民族有着这样的光荣的爱国传统,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我更愿意相信,这种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是天生的,加上一代一代的积淀传承,这种感情,很朴实却很高尚,深刻而隽永,也必将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从本文的角度,比较而言,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在国家衰落,甚至国之将亡时表现的更加突出,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更多。
也更有影响力,更具有历史惯性,更具有生命力。
太平盛世下的爱国诗较之于它们,个人觉得,稍逊色一筹。
正如当今中国,中国人平常看起来也许是一盘散沙,甚至会有些小市民,看不出多少爱国精神。
但是,当我们的奥运火炬被那些雪山狮子下流氓熄灭,当CNN,BBC,德国之声等胡说八道时,全世界的华人让他们迅速联合,形成了巨大的反击力量;当四川那一声天崩地裂时,我们看到多少中国人的慷慨解囊,身先士卒……
从古至今,爱国如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深刻的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的。
千年的文明,爱国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国人的自强不息,为了自己深深眷恋的国土而,发奋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