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疗心血管病

中医治疗心血管病

首都国医名师学术精粹
廖家桢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益气活血通补并用---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人民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廖家桢教授是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他率先应用中医气血理论指导治疗心血管疾病,并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基本治则。

笔者在此简要介绍其应用气血理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

气虚血瘀是基本病机
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可以生血、行血、统血;血可以载气运行。

《血证论》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

”《张氏医通》说:“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

”可见,气起着主导作用,气的病理改变可导致血的运行异常。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即全身血脉统属于心。

血液在脉中环流不息,濡养周身,有赖于心气的推动。

若心气异常,则可导致血瘀。

气滞与气虚皆可致瘀,然而气滞血瘀是实证,气虚血瘀是本虚标实。

心绞痛是气滞血瘀为主,还是气虚血瘀为主,应“审证求因”,具体分析。

心绞痛的患者多有胸骨后或心前区部位的固定性压闷作痛,并兼有舌质紫黯,少数还有瘀斑,这是血瘀的见证。

除此之外,还多有疲乏、气短、胸闷、自汗、心悸、脉弦细或结代,部分病例舌淡胖、有齿痕,这些四诊所见显然不属气滞而是气虚的证候。

气虚引起血瘀,血瘀又影响气的流畅,而致心脉瘀滞,引起疼痛及舌质紫黯。

《金匮要略》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心居胸中,主阳气,主血脉,今阳气虚亏,而致血脉瘀阻作痛。

已故名医蒲辅周也认为:“冠心病属虚者多,而实者少。


因此,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据临床观察冠心病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者达70%以上。

然而,也有少数冠心病者,除有胸闷、心绞痛外,并无气虚征象,可归属于气滞血瘀证。

益气活血通补兼用
廖家桢认为,多数冠心病心绞痛病例可以把“益气活血”作为基本治则,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并用。

在组方时可选用二三味补气药如党参、黄芪、黄精,三四味活血药如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等组方,以此为基本方,再根据兼证不同加减选用其他药物。

痰浊:胸阳不振,津凝为痰。

其特点为舌苔厚腻,口黏无味,胸腹胀满,纳食不香,脉兼滑象。

治宜宣痹通阳,选用瓜蒌、薤白、半夏等。

痰浊久郁又可化热,症见苔黄腻,口干口苦,心绞痛发时局部有灼热感。

治宜清热豁痰,选用瓜萎、黄连(或黄芩)、半夏。

寒凝:胸中阳微,寒邪侵袭,脉泣不行。

其特点为胸痛遇冷易发,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脉迟舌淡。

治宜芳香温通,选用荜茇、细辛、桂枝、石菖蒲等。

气滞:气机不畅,血脉泣涩。

其特点为胸痛因七情而发,两胁不适,胸闷不舒,脉弦。

而这类患者气虚较不明显。

治宜行气解郁,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等。

阴虚:阳损及阴,阴精不足。

其特点为舌红苔少或无苔,或舌有裂纹,五心烦热,心烦少寐,口干喜冷,小便黄,脉细数。

治宜滋补心肾,可选用麦冬、五味子、枸杞子、女贞子等。

阳虚:久病及肾,心肾阳虚。

其特点为畏寒肢冷,腰酸腿软,或心悸气促,面浮肢肿,舌淡而胖,
苔白而润,脉沉无力或迟,治宜温补心肾,可选用菟丝子、淫羊霍、补骨脂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当注意标本缓急。

若是标证较重而突出,如舌苔厚腻、脘腹痞满等痰湿阻滞明显者,可先用宣痹通阳合活血化瘀;又如心绞痛发作较频,则可以重点活血,佐以芳香温痛或行气解郁,以缓其急,然后再兼顾正气,通补兼施。

同时,在具体用药时要注意补中兼通,通中有补,调和阴阳,脏腑相关等用药准则。

补而不通则气壅,气壅则助其阻塞,因此在用补气药时除与活血药同用之外,可适当加一味行气药。

用通法要祛邪而不伤正,如只攻不补,日久将使病人正虚益甚,因此在用通法时也当酌情加一味补药。

阴阳互根,阳生阴长,阴生阳藏,用补阳药时应适当加一味补阴药,在用补阴药时应加一味补阳药,使之补阳护阴,补阴顾阳。

脏腑之间密切相关,互相约制,所以在用药时还需注意脏腑关系。

对心绞痛伴有明显脾胃症状,或在餐后痛易发作者,又当兼调脾胃,可选用半夏、陈皮、枳壳、苏梗、生姜、豆蔻等药,即所谓“心胃同治”。

有些久病者可在补气的基础上加用补肾的药,常酌情选用桑寄生、女贞子、补骨脂、菟丝子等药以补肾,即所谓“欲养心阴,必滋肾阴,欲温心阳,必助肾阳”。

总之,本病的论治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扶正与祛邪、补与通的关系。

用补法扶正以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用通法祛邪以缓标证之急,使心绞痛的症状能较速消除。

(林谦李岩张国权苏菲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廖家桢名医工作室)
倪海厦医师论述
---心脏动脉血管阻塞是人人闻知色变的疾病, 许多人即使做了开心绕道手术, 做好支架, 阻塞仍然再来, 最有名的桉例是美国副总统钱尼已经做了四次绕道手术, 仍然再复发心脏病, 这表示绕道手术只是暂时缓解症状, 真正的阻塞原因仍然不知道.
西医认为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过高, 是造成阻塞原因, 但是却不知道为何在血液中有如此多, 由何而来? 只能消极的建议病人少吃高胆固醇及高三酸甘油脂的食物, 完全无法预防及预知与治好本病.
我们中医之所以能治疗此类疾病, 是因为中医了解肝脏主藏血, 如果肝脏功能差就无法把血液中的毒素完全代谢出体外, 就会造成含有毒素的血液, 进入心脏, 日积月累之后, 就造成了血管阻塞, 我找到如何清除肝脏毒素及油脂的方法, 任何医师要治疗此病, 必须循二个管道,
1.将肝脏内的毒素排尽,
2.将已经存在血管中的阻塞物排除,如此一来, 不但血管阻塞清除, 而且阻塞也不会再回来, 由于中医不用西医诊断, 那如何知道有阻塞? 如何知道完全清除了?
诊断心脏动脉血管阻塞依据下列四原则:
1.手指持续有麻刺感
2.不规则的大便
(有时便秘, 有时下利)
3.无原因的失眠
4.胸口时闷痛, 时刺痛.
一般心脏专科医师, 必须要等到有很严重的阻塞形成, 才会察觉到心脏动脉血管阻塞的问题, 因此只有做绕道手术一途, 暂时缓解一下症状, 但也心知肚明阻塞仍然存在, 病人随时会再度发心脏病. 因为手术后, 以上症状仍然存在, 并未因此而去除.
对于病人来说, 无论中西医, 任何医师能使心脏病患去除以上四种症状的, 就是能治疗心脏动脉血管阻塞的医师.
另:
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大枣一类,因为这些中药主要是用来补气和生气,只有先补气、生气,人体循环,包括最主要的血液循环才有充足的动力来源,中医有“气为血之帅”之说,气虚则最易血瘀,最易生变。

主要是介绍行气药,当然即有上行的,也有下行的,或者即能上又能下的。

主要中药包括:陈皮、枳实、酒、木香、沉香、檀香、香附、川楝子、佛手、薤白、小茴香、旋覆花、乌药、柿蒂、甘松、刀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