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第四章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的特点和原则 特点
实施范围最广 保障性最强
给付条件最宽
原则
无过失补偿 个人不缴费 补偿直接经济损失
因工伤残与非因工伤残区别对待 补偿关于预防、康复相结合
思考
工伤保险有什么作用?
是维护劳动者最基本权益的重要手段; 是分散行业或企业的职业伤害风险或企 业负担的重要措施; 是建立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防范机制的 重要条件。
工伤的范围
1964年召开的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职 业伤害赔偿公约”(第121号公约),工伤 保险范围不仅包括工作意外事故和职业病, 而且还提倡把职工上下班交通事故包括在内。 并且职业病种类已达到29种,而这些只是 国际劳工组织所列举职业病的最低目录。目 前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列入职 业病的疾病种类已远远超过了“公约”所列 举的范围。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时间 1951年
1953年
发布主体 政务院
政务院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正的决 定》
1957年
卫生部
《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1964年
全国总工会
《工伤事故问题解答》
1978年
国务院
《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关于退休、 退职的暂行办法》
工伤范围
职业康复
工伤鉴定
工伤保险的 基本内容
工伤预防
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基金
中国的工伤保险
•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工伤矿难大 国。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管理总局统计, 2009年全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为83196 人,其中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为2631人。 有数据显示,中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约 占世界煤矿死亡人数的80%。
雇主投保商业保险
工伤的 集体保险
国家立法只有原则 性规定,无具体赔 偿标准
雇佣双方协商并支 付赔偿
国家立法具体明确,规定雇主 责任和赔偿的最低标准
商业保险公司按其风险程度和 事故频率收取保险费并支付赔 偿
德国、奥地利等国 形成由雇主组成的 集体共同承担工伤 赔偿责任的保险形 式
工伤事故争议多;赔偿费低,不足以养残或养老; 雇主责任难以准确界定并兑现赔偿;企业倒闭,工 人失业;商业保险公司存在逆向选择动机;职业病 的缓发性以及劳动力流动性
险进行补偿。
“雇主过失赔偿”阶段
民法的“归责原则”
工伤责任归属的三个阶段
“雇主责任”阶段
“职业危险原则 正常情况下,劳动者无故意伤 残的动机; 现代大机器生产条件下工伤事 故的发生具有客观性。
“雇主责任”保险的演进过程、具体形式及其局限 性
演化 过程
国家 立法 状况
赔偿 的确 认与 支付
局限 性
雇主自保
卫生部、劳动人事部、
1987年 财政部和全国总工会
《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1996年劳Βιβλιοθήκη 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1996年 国家技术监督局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2003年
国务院
《工伤保险条例》
2010年
国务院
《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内容
1.工伤保险的目的 2. 工伤保险的原则 3.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 4.工伤保险基金 5.工伤的范围 6. 工伤认定的程序 7. 劳动能力鉴定 8. 工伤保险待遇
第四章 工伤保险
教学目标
• 一、了解工伤保险的概念、原则、特征 等基本知识;
• 二、掌握工伤保险的主要模式; • 三、熟悉工伤保险的基本内容及中国的
工伤保险制度。
概述
工伤:也称职业伤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工作或在规定 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的意外伤害或职业病,是工业社会 的产物。
工伤在客观上具有不可避免性,其 危害程度随社会发展而增加。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 家,无论社会背景如何,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 工伤保险制度。据劳工组织统计,到20世纪末, 世界上近180个国家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是所 有社会保险制度中最具有普及性的。
工伤责任的认定与工伤保险
“劳动者自身责任”阶段
亚当· 斯密认为,工伤风险与工资 差别具有对应性,在其他条件相 同的情况下,工资标准的差别, 可以对工作岗位上不同程度的危
克服了雇主责任制 的弊端,逐步演进 为社会工伤保险的 原型
随着社会发展,雇主责任制逐步向社会工伤保险过渡,要求由政 府出面,组成公共机构,统一筹集、管理、调剂、使用工伤保 险基金。
工伤保险发展 的三大趋势:
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日趋扩大; 工伤社会保险成为工伤保障的主流方式; 工伤预防和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
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 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 基金会、律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 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 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 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 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 伤保险费。
• 适用范围内的单位: “未参加工伤保险期 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 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 标准支付费用。”
工伤保险的目的
• 1.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 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 2. 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 3. 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工伤保险的原则
• 除了社会保险的一般原则外,工伤保险还强调: • 1.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的原则; • 2. 倡导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原则; • 3.切实维护和保障职工基本权益的原则; • 4.权力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
工伤事故是社会问题,而非劳动者的 个人问题。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劳动 者在生产和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 长期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因素引起职业 伤害后,由国家和社会给予负伤者、致 残者及死亡者生前供养亲属提供必要物 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现代意义的工伤保险最早产生于德国。1884年7 月6日,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工伤保险法—— 《工人灾害赔偿法》。
• 适用范围内的“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 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 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
工伤保险基金
用人单位缴纳 的工伤保险费
+ 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
依法纳入工伤保险 基金的其他资金
=
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 * 单位缴费费率(浮动)
工伤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 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的行业,可 以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异地参加统筹地区的工伤保险。 针对工伤事故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为了应对重大工伤事故的发 生,防范基金风险,按规定要建立储备金,用于统筹地区重大事故的 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垫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