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综合实践技术与创新优秀教案[资料] 小学综实教案六下《技术与创新》教案《技术与创新》教学设计设计者:孙叶田单位:西岗镇田岗小学授课年级: 六年级教材版本:山东科技版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山东科技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与探究”的第二个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能使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天地里放飞心灵,去探索,去研究。
它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
了解身边技术创新的有关知识。
树立技术创新意识。
体会技术核心是创造、理解创造的价值。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二、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了解新技术、新成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活动,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技术核心是创造、理解创造的价值。
难点:树立技术创新意识。
四、教学策略建议教法建议: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创设情境,亲自搭配早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法建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出合理搭配早餐的方法。
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交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激发思维活动,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议本课的教学资源建议: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收集技术创新的资料本课环境准备建议:多媒体教室六、教学课时建议建议3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新改变生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调查了解身边技术创新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树立技术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观察问题、分工合作、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调查、合作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技术核心是创造、理解创造的价值。
难点:树立技术创新意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技术创新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活动引入、初步感悟。
1、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脑筋急转弯活动。
2、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3、教师小结:打破常规的思维就是一种创造。
(二)走进生活,寻找灵感。
1、请同学们读一读鲁班发明锯的故事。
2、小组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人的发明创造,有什么启发,3、小结:平凡的生活蕴藏着创造的机遇。
(三)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请学生结合以上发明创造的故事,谈一谈感受。
2、集体交流。
3、小结:如果向他们学习,那我们也能创造。
(四)走进生活、激发潜能。
1、教师结合儿童发明的充气雨衣的创新事例,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发明。
2、从他们的故事中你有什么想法,3、小结:发明源于生活。
4、填写“创意新点子”表格。
(五)、课后践行。
1、讲讲自己同龄人发明创造的故事。
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小记:(四)交流报告1、汇报成果。
每组根据自己的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在班上进行汇报。
2、学生答辩。
每组汇报后,全班学生对每组的研究课题,可进行提问,小组派代表进行答辩。
第二课时创新并不神秘一、教学目标,、了解身边技术创新的有关知识,认识技术的核心是创造。
,、树立技术创新意识,保持对科学技术的热情和对技术发明创造的兴趣。
二、重、难点重点体会技术核心是“创造’,理解“创造”的价值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收集技术创新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活动引入,初步感知1、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脑筋急转弯活动(1)一个盒子里有六个梨,要把它分给六个同学,使得每人得到一个梨,但盒子里还必须留有一个梨。
应该怎么分,(2)用两根火柴棍,不准把他们折断和弄弯,摆成一个正方形2、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3、教师小结:打破常规的思维就是一种创造,大家谈谈创新的含义是什么,(二)走进生活,寻找灵感1、请同学们读一读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2、小组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人的发明和创造?你从中收到什么启发,3、小结:其实创造并不是那些绝顶聪明的人才能做到的,不管是小学生,还是普通工人、家庭妇女,每一个普通的人都有创造的能力,创造并非高不可攀,也不是大发明家、科学家的专利。
创造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平凡的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创造的机遇。
(三)合作学习,体验生活1、请同学们结合上面发明创造的故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2、集体交流并记录下来。
3、小结:他们深入生活,观察仔细,善于思考,能找到生活中的不足,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创造新成果。
如果向他们学习我们也能创造。
(四)走进生活,激发潜能1、教师结合儿童发明的充气雨衣的创新事例,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发明故事2、从他们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谈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发明源于生活,只要对他进行一些小小的改进,就能大大方便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一种创造。
4、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不顺手,不方便,不满意的用品,想想如何加以改进,填写在创新新点子的表格中。
(五)课后践行,内化感悟1、讲讲自己同龄人和身边人的创造发明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2、过学习本课内容,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设计理念: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去调查早餐与健康的关系,应该说,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了研究动因。
同时,在课堂的最后,在学生经过初步的研究活动后,又回到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如何设计更有营养的早餐……学生亲身经历了整个学习过程。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和感受生活。
设计亮点:1.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发生自己身上,生活周围的事往往十分关心,易于产生探究的兴趣。
此次活动从学生天天必须面对的早餐话题入手,引导出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早餐与健康的关系。
这一选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关注了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生活经验,因此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
2.活动中的大胆放手我们的学生是有充足的内在潜力的,实践活动,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潜能的平台。
我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实践,去发挥。
在此次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认真地调查、采访,专注地查阅、收集、积累资料,热烈地讨论、争论,自己策划、排演,学生热情高涨,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能力得以展示,一些平时不善于表现的同学也敢登台亮相了。
3.活动方法的适当指导提倡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袖手旁观。
我对学生的活动给予了方法上的指导;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调解活动中出现的矛盾,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
一点遗憾:这堂课,我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很重视,但学生的交流方式比较单一,特别是研究之后的结果,因为时间关系,很多学生没来得及上传,集体交流基本没有。
整合以后,交流形式应该更丰富:生生交流、生机交流、师生交流等等,应该是一种立体化的交流模式,这一点,我做得不够。
第三课时保护创新成果一、活动意图:掀开靖江的历史,无论哪一页都飘着一股清香——竹。
靖江的歌,靖江的故事,无不透着竹的气节;靖江的诗画,靖江的人,无不散发着竹的雅致。
过去的靖江人家,门前一条弯弯的小河,哗啦啦水声潺潺;屋后一片竹林,篾竹、燕竹、桂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通过这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竹、品味竹、欣赏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背景分析: 学生聪明活泼、思维活跃,参与活动积极性比较高。
这个年龄学生的家长对于竹都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活动准备。
三.活动目标:1(使学生获得亲自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采访等实践能力,在活动中了解家乡的竹,自觉加入保护竹的行列。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
四、活动准备:1.给全班分组(6人为一小组,全班共8组)2.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分头行动,进行查找、搜集资料。
3.实地观察和采访,初步了解竹子的习性和用途以及竹器的一些制作方法。
五、活动过程:第一阶段:学生分工按小组分别进行采访、搜集相关资料。
?了解竹生长的地理分布,弄明白为什么靖江适合竹的生长;?了解竹的生长情况;?竹有哪些用途,介绍相关竹制品;?竹有哪些典故;?竹与音乐、竹与绘画;?关于竹的诗词;?靖江的竹濒临消失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保护靖江的竹;……活动前,小组内成员共同设计好采访提纲或搜集材料的内容。
(设计理念:综合实践课是着眼于生活本身的课程,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目标明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带着兴趣走入生活中,与同学在活动中既掌握了探究、合作的方法,又培养了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具体活动过程:1(活动时,将调查、搜集的权利全权交给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自己讨论解决。
可以请家长帮忙,也可以请人帮忙甚至可以请教相关专家。
在活动中,学生利用放学后或周末时间进行资料收集,有的小组去市图书馆和文化局;有的小组浏览网页;有的小组分头调查,将收集到的资料集中到了一起汇总整理;有的同学在父母的陪伴下,去生祠三圩村老篾匠印师傅家及靖江的钟楼广场等地进行实地了解和询问……2(老师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要求学生做好必要的记录。
对每一次活动结果,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感受、想法。
引导学生学会对观察与收集到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整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体验,探究清楚关于竹的问题~(设计理念: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特别要重视指导,要切实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稳定孩子的兴趣,因为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会碰到很多困难,老师不能听之任之,这样不仅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还会使活动停滞不前,甚至无疾而终,这时老师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鼓励。
) (具体一堂课的教学流程:3一、猜谜语,揭课题1(猜谜语:小时青青腹中空,长大头发蓬蓬松,姐姐撑船不离它,哥哥钓鱼拿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