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的目的
罗素:“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我们想 培养的人的类型,然后才能知道进 行什么样的教育为好。”
第一节 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 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 者规定。
内涵一:它是一种设想或者规定,具 有理想色彩; 内涵二:它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 养人的要求; 内涵三:它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㈠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 生产力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 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育目 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 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一定的生产 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 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2.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 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 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 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 益所决定。
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 卢梭提出教育的目 标“不是别的,它就 是自然的目标” ,即 培养“自然人”—— 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 活的,有独立的价值, 其人格特点是:自爱、 自主、自立、自制。
卢梭
B.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取向旨在弘扬更加 纯正的古希腊文化,发扬古 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其核 心理念集中体现为后来长期 流行的口号:“一切潜在能 力的和谐发展。”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培养绅士的教育目 的。理想的绅士是获得‚德行、智慧、礼仪和学 问‛的人 。
洛克作为当时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提出的‚绅士‛教育目的反映了英国贵族 资产阶级培养其理想的贵族人才的需要。 因为他所说的绅士的‚德行‛是英国资产 阶级贵族的‚德行‛,‚智慧‛是为英国 资产阶级贵族服务的智慧,‚礼仪和学问‛ 也是英国贵族式的。
两者的区别: 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 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 ,还有‚怎样培 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 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 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第三层次
学校培养目标(教育目标)。 由于各类型学校的性质及各个 教育层次中的需求和任务是不 同的,学校教育要因校制宜。
3.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 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如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 和可变性、发展速度的不均匀 性和个别差异性)和受教育者 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不同环 境、不同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 心理动机)。
㈡ 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定也是人们主观选 择的结果。不同时期和背景下, 人们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不同, 因此产生不同的观点和取舍。
㈡ 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一,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蕴含着观念价值与期 望,形成了一种吸引力,促进 教育为达到理想目的而努力工 作,直至成为现实。
第二,指导功能 能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 政策和调节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评价功能
为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是检验、 评价、衡量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 果的依据和标准。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总之,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是宏观的。它反映一 个国家或政府的教育政策和对教育的总体要求。 教育目的是中观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 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是教育宗旨、 教育方针内容的一部分。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有 教育方针、政策的保证,同时教育目的对各级各 类学校教育目标的确立又起指导作用。 狭义的教育目标是微观的,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 方针和教育目的制定出的不同学校、专业的具体 培养目标,以及为达成培养目标而必需的各种教 学目标。
第三,强制性
它在内容上体现了 国家的意志、政府的 主张和政党的利益。
第四,时代性
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 息,那种绝对普适性的超越时空的 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
此外,教育目的 是客观性的主观 表达,兼具主观 与客观的特征。
㈢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
第一层次
教育宗旨:指教育的性质和培养人的方向。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 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 格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
教育目的即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 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 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
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
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
育目的。
国家、政治家、教育家、每个个人都有其
目的。
孔子和孟子:君子、士 在我国古代,孔子和孟子把教育当作实 行‚德治‛‚仁教‛的工具,提出培养 ‚君子‛和感化‚小民‛的教育目的。孟 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 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孔子、孟子作为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提 出的教育目的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培养理想的奴隶主和更好统治的奴隶。
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 的偏差——中西方比较
教育价值与教育观
中国
社会利益 培养精英 注重系统知识 强调稳定 计划,大纲
西方
个体发展 面向大众 关注生活经验 追求变化 跑道,共同建构
教育内容与教材
中国 西方
学科中心 经验中心 系统与规范 解决问题 原理、经典的知识 应用、现代化的内容 繁,难,窄,旧 简,浅,宽,新 概念,法则,练习 经验,思考,应用
通过上述多个层次的、逐层向下的结
构,把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总体的教
育目的贯彻到学校,贯彻到课程、教
材,贯彻到课堂,从而在具体措施上 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二、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
㈠ 教育目的的内容
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对教育目的的 性质与价值取向、受教者身心发展与 人才规格作出具体的规定。 给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 定位、定点。
学习目标
理解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素质 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 理解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依 据与类型、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联系实际认识并分析解决我国教 育目的及素质教育的问题。
约翰•怀特:“在没有对教育目的应 该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详尽的论述 之前,要想知道教育是什么那是不 可能成功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 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 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 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 分钟的目标。 ——托尔斯泰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依据与类型
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 第四节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C.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
斯宾塞提出带有功利色彩的所谓“个 人完满生活准备”说的教育目的论, 其出发点为“个人生活”,只是在个 人生活中注入社会内容。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涂尔干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儿 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 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 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 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 会化。”
内在教育目的
作为个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 的(非正规的目的),由于它的表 现形式是内隐的,不明晰的,故称 为“内隐的教育目的”。
2.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
指令性教育目的
指立法与执政部门、 执政党等制定主体以 法定文献的形式规定 的一定社会的受教育 者的质量和规格,它 带有强制性。
指导性教育目的
注重结论,获得知识 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教学与学习方式
中国
听讲与接受 记忆与模仿
西方
自主探究与 合作交流 理解与创造
书本知识
间接经验
实践活动
直接经验
教育考试与评价制度
中国
标准化答案
书面测验
西方
鼓励个人思考
论文,答辩 ,制作
知识,技能 ,技巧 参与,多样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创新
被动评价
自我反思
区分排名,推动学习 淡化区别,个人隐私
那些不拥有政治权力的部门和团体 制定的,它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只能是指导性的教育目的。
㈡ 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 向为标准的分类
1.个体本位论
代表:卢梭、裴斯泰洛齐(瑞士)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 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 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 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这种理论的观点 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 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 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 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可见,个人或社会具有不同的反 映教育价值追求的教育目的观。 当然,后现代主义就教育目的又 进一步提出:谁对谁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分类
㈠ 以制定教育目的主体为标准的分类
1.外在教育目的和内在教育目的
外在教育目的
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 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 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 (正规的教育目的)。
总 结
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 ,忽 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 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一 味强调个人的内省。
第二层次
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教育目的)。 它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 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
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两者的联系
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
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 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 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日本丰桥翊田中学以培养“不怕风雨”、开朗的、 健壮的、心灵宽广的人为目标。教育学生如下:
①创造性的人:具有自尊的精神,确立向往未来 的理想,勤于思考,追求创造性的欢乐。 ②心灵宽广的人:善成重视礼仪遵守规章制度的 习惯;培养同情心及互相信赖,心胸宽广的精神。 ③顽强的人:锻炼成不怕任何困难,健康的体魄, 培养出具有经常向自己的程度进行挑战,永不自 满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