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章第2节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
第1章第2节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
浩浩阴阴移,年命如朝需 人生忽如寄,寿天金石固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佛教、老庄、儒家→形成玄学
魏晋隐逸山水的思潮还影响到宗 教,出现了大量与私家园林异曲同工 的寺观园林,仅洛阳城内外就有1000 多处,建康一城就有500多处。许多自 然风景优美的山川都成为寺观所在地 ,天下名山多庙宇,成为中国风景名 胜地的一大特色。同时,园林艺术兼 融儒、道、玄诸家的美学思想而向更 高水平跃进,园林景观多有儒、释、 道思辨的色彩。从此以后,中国古典 园林形成了皇家、私家、寺观三大类 型并行发展的局面。
战事频繁,政治动荡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魏蜀吴 三国鼎立的局--公元265 建立 晋王朝(司马氏)→“门阀制 度”(九品中正制度 )士族集 团 , “下品无士族,上品无 寒门”思想 “八王之乱”(分封制度) 公元589年,隋文帝灭北周和 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历史 369年分裂历史
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行动上的两个极端 倾向:
隐士与隐士集团
“竹林七贤” 白莲社(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隐士集团)
竹林七贤图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 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 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 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 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 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 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 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写给朋友山涛(字巨 源)的一封信 ,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
顾氏为当时苏州的四大家之一,这“四大
家”不仅“金玉满堂”,而且都有自家的 花园。顾辟疆园在当时最有名,号称“吴 中第一名园”,受到文人雅士的倾慕。其 时的苏州城里,与辟疆园齐名的还有戴氏 宅园,也是名噪一时。其园主的父亲戴逵 不仅是山水画的高手,而且傲视权贵,被 《晋书》列入“隐逸”之列。
外族入侵,佛教传入,人们又出现 及时行乐思想
邺城
主要是三国时代:曹魏在邺城建的“铜雀园” 国园内筑三台:冰井台,铜雀台、金虎台、台上造楼, 有阁道相通,风吹阙上装饰铜雀可转动,园内凿渠引水 ,穿地筑山,已是以山水为宫苑的典范。 城西:元武苑、城北:华林园-大内御苑 北朝、后燕慕容熙在邺城筑龙滕苑 仙都苑:苑周围数十里,引璋河水入园汇为大地池内堆 筑五个岛屿象征“五岳” 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 山,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 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四个水域 --“四渎”,通行舟船的水程长达二十里, 池中岛上建楼架所。环池沿岸有堂、殿、及其它楼台亭 榭不计其数,现这座大型皇家园林效仿自然挖湖堆山。
陶渊明,东晋
大诗人,文学家。 他长于诗文歌赋, 诗歌多描写自然 景色及其在农村 生活的情景,其 中的优秀作品隐 含着他对腐朽统 治集团的憎恶和 不愿同流合污的 精神。
王羲之
被造心其 后出摹最 人“手著东 誉天追名晋 为质,的伟 “自广代大 书然采表的 圣,众作书 ”丰长品法 。 神,。家
盖冶他, 代于精《 ”一研兰 的 炉 体 亭序 行,势》 书创,是 ,
魏明帝时,洛阳开始大规模的宫苑建设,其中包括著名的芳林 园(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改 名为“华林园”)
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功能分区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
• 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 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
2、由再现自然进而发展为表现自然,由单纯的摹仿进而 发展为适当地概括、提炼
3、建筑与其他三个造园要素关系较为密切;园林规划设 计由以前的粗放转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 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4、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类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 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三、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的隐逸格调必然影响到皇家园林,虽在都城 中,却模仿自然山水。文献中记载较多的有北方的邺 城(今河北临漳县西)、洛阳,南方的建康(今南京 )。如魏初所建的帝王宫苑“铜雀园”,利用了天然 山水资源,相传是曹操打算“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地 方。十六国时的赵石虎役使十余万人修建御苑,挖池 叠山,苑中最著名的是“华林园”。魏明帝在洛阳大 造宫室御苑,其中主要的是芳林园,据史记载,当时 连皇帝也亲自带领百官参加芳林园的建设,可见这座 皇家园林在当时是何等重要。东晋和南朝建都建康后 ,天然湖泊玄武湖成为御苑区,历代均有新建、扩建 ,到梁武帝时臻于极盛,建康的皇家园林规模虽然不 太大,但充分利用玄武湖优越的自然山水,精心设计 ,建造豪华,具有典型的“六朝金粉”气息。
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士大夫 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独善其身 ”的消极避世思想逐步成为士阶层的主流 思想,大自然成为他们隐居避世的理想之 地,雅好自然、游山玩水便成为一时风尚 。士大夫们纷纷追求这种安逸与享受,在 澹泊、自然的生活中颐养天年,过一种隐 居的风流生活。
他们认为,在这种寄情山水的隐居生 活中,可以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升华 ,在质朴、清逸、幽深的境界中,最能表 现品性的清高和超脱。这种“追求幽深清 远的林下风流”的审美情趣又影响到文学 艺术领域,也极大地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升 华和发展。
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 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 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 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 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 志向意趣。
竹林七贤图
“竹林七贤”分别指 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 咸、山涛、王戎七位名士
歇山屋顶
歇山屋顶——又称九脊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 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常作为皇宫里非主体 建筑,及王府、达官贵人(五品以上)的府邸、官署、寺庙等建筑。
乾清门
重檐歇山顶
苏州玄妙观
二、园林总体特征
1、与生成期相比,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 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 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 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中轴线北端,它经历了多个朝代二 百余年的不断建设,踵事增华,不仅成为当时北方的一 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古典园林 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北 魏 洛 阳 平 面 图
– 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 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 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翼角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下图为 山西平顺 天台庵正殿
上图为 山西芮城 广仁王庙正殿
上图为 日本奈良 唐招提寺金堂
下图为 江苏扬州 大明寺鉴真纪念堂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斗拱
斗拱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斗拱(左) 翼角(右)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斗拱(左) 翼角(右)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什么时期的城市规划?
甬道?
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
第一章 中国园林史
汉前 206~公元220年
魏 公元220~265年 宋 公元420~479年 北魏 公元 386~534年
蜀公元221~263年 南齐 公元 479~502年北东魏 公元 534~550年
吴 公元222~280年 梁 公元 502~557年 北齐 公元 550~577年
贪婪奢侈
玩世不恭
老庄、佛学与儒学结合形成玄学(重清 淡,逃避现实)
名士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另 一方面表现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 作风(如“竹林七贤”)
礼教崩溃,人们思想和信仰上获得自由, 人的个性得到突出的发展。专谈玄理、为 理世务,成为一时风尚,即所谓“清淡” 之风,便设政治与社会风气日趋靡烂,但 思想的突破和对老庄学说的探求,又使文 学和艺术得到新的养分。
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
斗拱
翼角
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
山西洪洞广胜寺
斗拱
唐(上) 宋(中) 元(下)
唐、宋、元建筑
斗拱体积硕大,接近柱高一半; 数量少,柱间一般1、2朵。
屋顶出檐深远,达三四米。 色彩简洁明快,风格庄重朴实。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斗拱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北京故宫建极殿(保和殿)
知识分子阶层从审美角度对自然山水的再认识
文学 方面
绘画 方面
画六 法
山水艺术的兴盛
谢灵运是中国历
史上伟大的诗人,也 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 大旅行家。其诗充满 道法自然的精神,贯 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 静之韵味,一改魏晋 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 风。李白、杜甫、王 维、孟浩然、韦应物、 柳宗元诸大家,都曾 取法于他。
“竹林七贤”营造景观
巨龙竹、龟甲竹、方竹、红宝石竹 、紫美人竹、金丝慈竹、黄杆乌哺鸡 竹
东林寺:慧远(佛门净土宗的始祖)(白莲社)
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的产物
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但是,游历山川毕竟需要跋涉,需要付 出艰辛的体力,而且不可能长期占有大自 然。于是,便出现了在城市之中摹拟山水 、营造“第二自然”的景观―――园林。私 家园林应运兴盛,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 园成癖,有见于文献记载的已经很多。《 世说新语》有这样一段记录:
什么是斗拱的“跳”?
斗拱中拱或昂每挑出 一层为一跳。
斗拱跳数越多,说 明等级越高。
右图中 跳数:一跳
上图中 外跳:二跳 里跳:二跳
下图中 外跳: 四跳 里跳: 三跳
斗拱的作用?
先秦——唐:无木建筑存世
火烧阿房宫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斗拱
翼角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斗拱
一、历史背景 二、总体特征 三、皇家园林(以邺城、洛阳、建康为例) 四、私家园林(城市私园与庄园、别墅) 五、寺观园林 六、公共园林(以兰亭为例) 七、小结
一、历史背景
战争频繁、政治动荡 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 知识分子阶层从审美角度对自然山水的再认识 山水艺术的兴盛 建筑技术提高与观赏植物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