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4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宫”已具备“大内御苑”格局,此后大内御 苑的发展进入更为规范化的轨道,成为城市中 轴线的空间序列的结束(北魏洛阳、南朝建康 就是这种规范化皇都模式的代表)
东汉末,民间造园活动比较频繁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营园林成了社会上的时髦活 动,出现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情况(南 朝尤为突出)
南朝的文人士大夫善于鉴赏园林,逐渐培养了一 种园林审美心态
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功能分区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 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 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
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中轴线北端,它经历了多个朝 代二百余年的不断建设,踵事增华,不仅成为当时 北方的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 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魏晋南北朝长期处于动乱年代,但思想、文化艺术十 分活跃,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 在:
1、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 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
2、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仅保 留其象征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 成为主导功能。
隐士与隐士集团 “竹林七贤” 白莲社(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隐士集团)
竹林七贤图
知识分子阶层从审美角度对自然山水的再认识
→士人们游山玩水的浪漫风气(如:谢灵运、王羲 之、陶渊明、顾恺之)
→人们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成熟(标志是山水风 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吴、东晋、宋、齐、 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
大内御苑华林园,与宫城及其前的御街共同形成 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序列,是南方的一座重要的、 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
除大内御苑外,还有二十余处行宫御苑
此时期的皇家园林与上代不同的特点
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但规划设计趋于精致
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由城市及其近郊而 遍及于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
随着佛教的儒学化,佛寺建筑的古印度原型也逐渐被汉化
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 林类型
由于当时汉民族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及中国传统木建筑的 灵活性,还有儒、老庄思想影响,寺观建筑处于世俗化, 而寺观园林也更多追求人间的赏心悦目,畅情抒怀,不直 接表现宗教和显示宗教特点
1、置石
在华林园中,出现了叠石为山的手法(蓬莱 山),并注意到塑造出“岭” 、“峰” 等山体 的不同形态。
2、理水
华林园中的水景十分丰富,以天渊池这个巨大 水域为主体,西北有玄武池,西南有流觞池、扶 桑海,彼此呼应。结合水体的不同特征,营构岛、 台、殿、坛等不同的临水建筑。
3、建筑
类型
各建筑经常以廊道相连,组
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开始见于文献记载
文人名流经常聚会的新亭、兰亭等一些近郊的风景 游览地,具有公共园林性质

在汉代是驿站建筑 演变为点景手段 又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
兰亭与《兰亭集序》
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通过文人名流的雅集盛会和诗文唱和所流露的审美趣味,
给予当时和后世的园林艺术以深远的影响

苑的作法。
名称
九华台 临危台 清凉殿 钓台殿 景 山殿 苗茨堂 果林中林各 有堂 露寒馆
藏冰室 温风室
临涧亭
对北魏洛阳华林园有以下初步认识:北魏华林 园是在曹魏宫苑的基础上进行营构的,仍以水域为 主体来组织园林景观。出现了叠石为山的创作手法, 在园林理水和植物配置、建筑组合方面都有较成熟 的经验,亭已作为点景建筑出现在园林中。园林景 观命名具有了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园林作为帝王 寄托其政治和人生理想的精神家园的特征愈加凸显。
成高下错落的建筑群。“亭” 台 已不是只作为行政机构的建筑
群而是与殿、堂等同类的临涧 殿 而设的点景建筑。
4、植物配置

园中的花木栽植,十分注 意与山水景观的结合和呼应。 馆
植物品种与相应景物的搭配方
式充分考虑了各自的形态和性 室
质特征。园中还有品种繁多的
果树林,每个品种的树林中都 建有一堂,这是延续了西晋宫
总结
庄园、别墅是生产组织,经济实体,但他们天人谐和的人居环 境,及其具有的天然清纯之美,则又赋予它们以园林的性格
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潮流, 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
庄园别墅呈现的山居田园风光促进田园、山居诗画大发展,又 反过来影响园林
历史背景
东汉,佛教传入,道教开始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盛
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 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经营;一些民间游憩活动也被引进 宫廷(如“曲水流觞”)
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 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 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 合
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 之外,称“园”的比较多了
在选择建筑基址的时候,对自然风景条件要求非常严格 不仅经营寺观本身的园林,尤其注意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寺观与山水风景的亲和交融,既显示出佛国仙界的氛围,
也像世俗的庄园、别墅一样,呈现为天然谐和的人居环境 →以寺观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如茅山、庐山)
名山寺观的园林经营与世俗的园林化别墅相似
北 魏 洛 阳 平 面 图
天渊池,池中有九华台,台上建有清凉殿
宣武帝时,又在池中建蓬莱山,山上建仙人馆、 钓台殿。池中各建筑用架空的飞阁连通
天渊池的西北边有景阳山,山的东、西两侧分别 为姮峨峰、义和岭,这两座山上又分别建有露寒 馆和温风室,也以飞阁相通。
景阳山的北面有玄武池,南面为百果园,果园按 品种区别,各自成林,每种林中都建一堂。果园 北面又有流觞池和抚桑海,这些水体彼此毗连, 构成丰富的园林景观
典型实例 北方——邺城、洛阳 南方——建康
邺城 华林园 仙都苑(在皇家园林历史上具有一定开创性意义) 规模宏大,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秦汉 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 苑内建筑物的名称包含形象丰富
洛阳
魏明帝时,洛阳开始大规模的宫苑建设,其中包括著名 的芳林园(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 园林,后改名为“华林园”)
一、社会动荡,民生凋蔽 二、思想解放、文化多元
政治上动乱分裂→思想解放→人性的觉醒 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
贪婪奢侈 玩世不恭
老庄、佛学与儒学结合形成玄学(重清淡,逃避现实) 名士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另一方面表现为寄情山水、
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如“竹林七贤”)
在山林川泽开辟的庄园→别墅
扬州三吴地区,发达的庄园经济,加之当地山清水秀的自 然风光,再结合于士族的崇尚老庄、玄学的高度文化修养, 这便催生除很多园林化庄园、园林化别墅
南朝的一些庄园别墅,它们的居住聚落部分往往从田园等 部分分离出来二单独建置,到后期尤为普遍,而且逐渐消 失其经济实体的性质,到唐代已演变成村落了
寺观园林包括三种情况
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园林 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郊野地带的寺观周围的园林化环境 (城市的寺观园林多属第一、二种情况,而郊野的寺观,
一部分类似世俗的庄园,一部分类似后期的世俗别墅)
城市的寺观
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游园活动的中心
郊野的寺观
陶渊明,东晋大 诗人,文学家。他长 于诗文歌赋,诗歌多 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 农村生活的情景,其 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 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 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 的精神。
建筑技术与观赏植物
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的架梁、斗拱已趋于完备, 歇山屋顶较多
观赏植物方面:树木、竹、各种花卉栽种普遍
三国、两晋、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 行宫苑建置
由再现自然进而发展为表现自然,由单纯的摹仿进 而发展为适当地概括、提炼
建筑与其他三个造园要素关系较为密切;园林规划 设计由以前的粗放转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 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类并行发展的局面和 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园林”一词已出现于当时诗文中
与北方相同,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 讲究山池楼阁的华丽格调,追求近乎绮靡的园林景观 “玄圃”(南方著名私家园林) 湘东苑(建筑形象多样,有一定主题性;园林景观总体规
划经过精心构思)
城市私园,大多数都追求华丽的园林景观,还讲究声色 娱乐之享受,显示其偏于绮靡的格调,但亦不乏有天然 清纯的立意者
兰亭
王羲之
的炉体序
行,势》
书创,是
, 被 后 人 誉 为 “ 书 圣 ” 。
造 出 “ 天 质 自 然 , 丰 神 盖 代 ”
心 摹 手 追 , 广 采 众 长 , 冶 于 一
其 最 著 名 的 代 表 作 品 。 他 精 研
东 晋 伟 大 的 书 法 家 , 《 兰 亭
与生成期相比,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 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 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城市私园发展趋向:设计精致化、模型小型化
庄园、别墅 背景 东汉发展起来的庄园经济到魏晋时完全成熟 庄园规模有大有小 士族子弟对自己庄园的经营体现其文化素养和审美 情趣,把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融于庄园 经济的生产、生活功能规划中,用园林化手法创造 “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AD220——AD589)是中国古典园林的 转折期
与生成期相比,这时期的园林规模从大到小,园林造景 从过多的神秘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息
历史背景 总体特征
皇家园林(以邺城、洛阳、建康为例) 私家园林(城市私园与庄园、别墅)
寺观园林
公共园林(以兰亭为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