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共1课时)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开展,引用部分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
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
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
【重点难点】
1、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
“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难点
对核武器和航天飞机、籼性杂交水稻等科技知识的理解。
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课下多方面搜集相关资料,从而突破难点,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教学方法】
1、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地、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2、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知,让学生体会求知的快乐,这一课有大量的内容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体会“两弹一星”伟业的过程和籼性杂交水稻推广价值。
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关于两弹一星研制的录像片段;《感动中国》(袁隆平)片断。
[案例一]
教学过程
[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很有兴趣,我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去感动他们,同时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效果好。
[案例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
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
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
那么,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两弹一星”
1、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
通过这个资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请同学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情况。
)
3、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协力攀登科学高峰。
他们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彩色插图第3页第13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体验科技实验成功的欢乐、自豪等情感。
4、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
5、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当年在经济困难时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研制“两弹一星”,特别是“两弹”根本没派上用场,你认为有必要吗?------(学生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总结发言)(明确)代表了我国当时科技达到的先进水平,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6、核武器的研制,只是在国防科技方面取得了成功,要转化为强大的国防力量,还要空间技术的支持。
请同学们看书,搜寻重要信息:------(1970年4月“长征1号”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
7、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在哪一年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教师简介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发展状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8、课本介绍了另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谁?------(袁隆平)
•教师过渡:新中国的科技研究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袁隆平就是一位成功解决中国众多人口温饱问题的科学家。
二、籼型杂交水稻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88页插图,体会袁隆平坚持田间劳作的精神。
组织讨论:
1、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够多养活许多人口。
)
2、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
教师组织学生提高探究学习的层次:
3、结合课本88页“练一练”,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
(A、原子弹爆炸成功;B、地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C、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
•教师指出:新中国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打造出眼前这一派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和将来中华崛起的锦绣前程。
4、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A、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B、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
C、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
5、教师展示2004感动中国关于袁隆平的录像。
在此基础上指出: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
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这个世纪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一练”。
2、完成《伴你学》本课习题。
[板书设计]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
2、导弹
3、“两弹元勋”──邓稼先
4、卫星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