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周至一中李春利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这一阅读要求。
2、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分析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
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
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首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
诵读古诗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气)。
本单元共涉及10首诗歌作品,涉及到诗、词、曲三种样式,因课时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重点讲解《将进酒》《李凭箜篌引》并指导学生设计诵读方案。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
“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体现。
二、诵读在学习中重要作用。
页 1 第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中的情感。
2、有感情地全身心地投入诵读,可以受到诗歌音乐美的熏陶,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三、明确“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含义。
“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一句话,借助诵读深切体会诗词的音韵、情感。
四、如何做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定准基调: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
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
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
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掌握知识技巧——声律知识
①节奏
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
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
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押韵
押韵是同一韵母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
中国诗歌的押韵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处,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如:
页 2 第
蒹葭苍苍(cāng),白露为霜(shuāng)。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fāng)。
③抑扬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
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
平直调: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
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④轻重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
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
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
五.赏读示例(《将进酒》)
1、整体感知,确定感情基调:
(1)一二两句传达出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全诗要从奔涌不息的黄河写起?
(用一去不返的流水来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确定的是全诗的感情基调(悲慨不平)李白“赐金放还”八年之后,余愤未消。
开篇两句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流露出一种极有气势的感伤。
意象是奔涌壮阔的黄河,画面恢宏;运用夸张的手法将青丝变白发放入朝暮之间,极言人生的短暂;运用排比的句式,气势铺排而下。
)(2)怎样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为什么“必”和“还”两字要重读?
(李白虽有不平之气,但并不消沉,仍有施展抱负的愿望。
他不是醉生梦死之人,而是自信旷达之人。
)
(3)怎样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一句?为什么要“长醉不用醒”?
(对于压制自己的权贵,李白是极其蔑视的,但又深感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采用
消极买醉的方式反抗。
)
(4)结合诗境说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中“圣贤”指谁?他们为什么会寂寞?诗人引用曹植的典故用意何在?
页 3 第
(应指所有远大抱负而无处施展的贤士,李白以曹植自比,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满腔郁愤。
诗人不仅悲叹韶光飞逝,也慨叹贤者寂寞,以“万古愁”深化自己怀才不遇的愁情)
(5)整理全诗的抒情脉络:悲——乐——愤慨——狂放——愁
2、设计朗诵
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包括声调的把握,是欢快还是沉重,严肃还是诙谐。
还有节奏的安排,如停顿的长短,重音的设置,声音的疾徐、轻重、高低、乃至轻声、儿化音、感叹词的处理等。
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对某些诗句加以重复,或加必要的衬字等。
还应设计一些表情、动作与手势等,以加强朗诵效果。
3、示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开篇两组排比长句,要读得有气势;“天”字要重读,给人一种破空而来的感受。
“悲”、“暮”字要重读,读出一种沉重感。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三句七言诗句在诵读时要和缓一些,“须、莫、必、还、且”等表示意愿的词语要重读,语调逐步提升直至“会须一饮三百杯”要放声诵读,情绪高涨。
)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四个短句的诵读要急促,节奏渐快,仿佛诗人在频频劝酒。
“请君为我倾耳听”一句声音要放低语调要轻快)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这三句七言诗句要读出一种激愤之情,语调要高亢。
“但愿、皆、惟有、恣”等字要重读。
)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语速要由缓而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三句要快读,最后一句语速要缓慢一些,“同销”二字要重读,“万古愁”三字声音要缓慢延长。
)
4、归纳诵读要点,教师小结。
诵读要点:①把握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②根据情感需要,确立朗读语速
页 4 第
③根据意境关系,确定停顿节奏
④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音长音短
5、师示范朗读后,生自由朗读。
教师小结:刚才,通过对李白名作《将进酒》的赏读,我们发现,当我们遇到一首喜欢的诗歌并诵读它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开始就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它必须要经过首先读准字音,然后理解内容,进而体会诗歌情感基调,依循节奏、韵律、音调的吟咏来寻求诗歌的神韵和气势,使我之神气与古人之神气共鸣,达
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六、自主赏读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诵读:
请同学们结合诵读提示和刚才的诵读体验,先自由朗诵这首诗。
2、赏析:
(1)《李》诗的音韵特点?(四次换韵,句句押韵)
(2)《李》诗写了什么内容?(弹奏者技艺高超和箜篌曲的优美动听)
(3)《李》诗的感情基调?(凄怆激昂,哀婉柔和)
(4)《李》诗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表现箜篌曲的优美?
想象、夸张、神话典故、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比喻等表现手法
3、听名家诵读。
4、自由朗读。
七、课堂小结
页 5 第
这节课。
我们带着大家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感受了诗歌的魅力。
林语堂博士说:“中国人是以诗来理解生活的。
”所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开始!
页 6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