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作者准考证号毕业证号外语考号工作单位职称职务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指导教师论文成绩答辩成绩答辩时间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小说以五四运动后数年间的四川成都为背景,通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大家庭高公馆没落、崩溃的故事,悲愤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痛切地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热情地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形象、人物语言描写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我国现代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巴金;《家》; 艺术特色巴金先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巴金大哥李尧枚,二哥李尧林对他的人生道路、创作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上海与大哥李尧枚那段共度的时光为他开启了生活宝库之门,让他的生活不再只是虚幻的空中楼阁,在真实的生活中真切的感受到了社会封建势力与新思潮的博弈,为他后来创作《家》找到了契机,夯实了创作的社会基础。

巴金先生在一九三一年四月的《激流总序》中这样写道:“我底周围是无边的黑夜,但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一股生活之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路,以通过黑暗的乱山碎石中间。

”①自此,巴金的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诞生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家》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焕发着光彩,同它卓越的艺术成就分不开,这部作品是现代语言大师巴金先生前期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本文就小说的核心主题、艺术形象、语言艺术等艺术特色来探讨。

一、小中见大,主题鲜明高家是当时典型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制度的缩影,作者以曾经生活过的四川成都为写作背景,将封建地主家族高公馆的兴衰历史画面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这位文学巨匠,也曾经是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青年,作品以他早期的经历为创作源泉,通过高家的日常生活、各阶层代表人物的思想、经历和行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

虽然描写的是高公馆的点点滴滴,却融入了当时的历史和故事,风云激荡,将时代的特质和面貌赋予了整部作品。

作者以五四之后高家兄弟、琴的学校生活为故事的开端,小说开门见山的谈论新事物,最典型的就是几个新青年热烈谈论的场景,他们兴高采烈的谈论着外国语专门学校筹备游艺会、排练话剧、兼收男女生等一系列的新事物,笔者从中体会到新青年的新在于思想新,观念新和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判断,他们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能量的新事物:比如男女在一起学习讨论自然大方,不拘泥“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学习外国语,不再闭关自大,通过话剧的表演来展示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宣传新事物,让更多新时代的弄潮儿参与进来。

这是一幅时代色彩鲜明的画面,一开篇就让五四时期的时代气息和历史特点扑面而来。

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守旧派的种种罪恶,封建制度的苟延残喘,垂死挣扎,更看到了在以高公馆为代表的封建制度末期的大家族中,年轻觉醒的一代与守旧派之间的尖锐对立,他们是黑暗中的启明星,是死水底部涌出的一股激流,是黎明前的曙光,让全书的主旋律明朗、乐观起来。

通过对高家这个封建专制黑暗王国缩影的解析,众生百态的呈现,以小见大的剖析了社会,从根本上预示了落后愚昧自私、“人吃人”的封建制度必然走向崩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体现在文化上,是对旧的道德观念的批判性认识,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进步,是推动时代前进的重要因素。

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下,结合高公馆所处的典型的社会环境,作者选择这一独特的视角作为反封建的突破口,真实的再现了以高公馆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在时代浪潮下的摧枯拉朽、土崩瓦解的历史事实。

从书中我们得知,高公馆有大量的田地、房产、仆人,还在省城拥有商铺、公司和股票,是名副其实的地主和典型的封建官僚家庭,它带着封建宗法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双重性质。

表面上,公子小姐知书达理,长幼有序、事事称心、理法森严,实际上却处处充满着阴险算计与勾心斗角。

新旧更迭的社会背景,人数众多的一个大家族,却能在作者的笔下妙笔生花,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人物形象先后登场,伴随着一件件事件的上演,内部的腐朽、溃败从作者的笔下自然的体现出来。

笔者也看到了封建余孽坐吃山空,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机关算尽。

高公馆时而如同一潭死水,时而如同暴风雨发作的海面,如在高家作为叔辈的人物克定,他也是老太爷最爱的五儿子,不思进取,对内是欺骗自己的结发妻子,为了是有钱在外花天酒地,这样一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是典型的封建余孽的代表。

陈姨太等人心怀鬼胎,打着保护家族亲属声誉的旗号,先后制造出“闹鬼”、“血光之灾”等闹剧,吓死了老太爷,害死了瑞珏。

明摆着是军阀的混战导致商场受损,家族产业受挫,却强迫觉新来赔偿损失,在高老太爷死后不久,就开始盘算分家,还有因缠足行动不便的淑英,抑郁的蕙和甚至因为不能传嗣就被亲生父母虐杀的淑贞,她们都是上流社会的小姐,都不能逃脱厄运的魔爪。

而家中下层人物的代表鸣凤,说她是为了殉情而死,不如说她是以她的死向她痛恨的旧制度说不,以死捍卫身体和精神的自由和纯洁,对于这个让人爱怜又婉惜的丫鬟,国外的评论家奥尔迦朗就说过:“鸣凤的文雅使人感伤的形象是小说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的爱与死的故事也是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情节。

”她的故事极大的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看到,旧制度吃人的獠牙早已经扎进每一个鸣凤的心脏里,夺走鲜活的生命只是时间和时机的问题。

这样一群美丽、纯洁的正值妙龄的女子,如同一朵朵盛开在寒夜的梅花,过早的凋零。

除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外,还有对大家族中众多纨绔子弟的嘴脸的刻画,他们仗着祖上的积累,便理所当然的认为那是他们挥霍奢侈的资本,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挥霍无度,不思进取,不问前程,坐吃山空。

作者从最生活化的地方落笔,以点带面,让我们看到那个至死还在想维护家族秩序的家长并没有改变家族没落的命运,因为根基已被家族蛀虫掏空的高公馆经不起时代的洗礼,这种新旧对比使读者更加形象的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的腐朽,封建制度灭亡的必然性。

让笔者看到了旧事物必然消亡,对新时代和新青年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文中新女性的代表人物琴就在一场婚礼上说过:“这不是公平不公平,这应当归咎于我们这个不合理的制度。

”②作品还体现了“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带给社会的新变化。

比如:学生罢课请愿、女子剪发、学校开放女禁、推广白话文等。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带来了民主主义思想,独立、民主、平等、自由、科学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求。

他们中很多人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宁肯放弃阶级等级的优越、丰厚的物质,也要选择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做不懈的斗争,折射出进步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将个人生存之道、家庭婚姻与整个社会制度紧紧联系在一起,凸出了当时封建制家庭守旧与新文化及五四运动带来的社会变革、纨绔子弟与进步青年的思想落差、年长者与年轻人的不屑等种种矛盾、不相融和不协调。

正如作者在创作时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③这样激越流畅的呐喊,喊出了进步青年的心声,作者以自己曾经的家庭生活为背景,却不是只写日常琐事,而是借社会的缩影,以小见大,表达了内心的抗议。

种种悲剧的根源不是因为个人造成的,旧制度才是元凶,以小见大,反映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进步青年渴望反封建主义的深刻主题。

二、丰富而生动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品读作品时,那一个个性格多样、丰满的艺术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心剖析,人物内心的直白,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回忆、借景生情揭示人物瞬息万变的心理,塑造了众多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一)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高老太爷在封建专制黑暗王国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专横独断,因循守旧,实则道貌岸然,死守强撑着风雨飘摇的封建大家庭,其实只为守住自己的利益。

在高家,他的话就是圣旨,希望自己的儿孙继承他的衣钵,能够和他一样维护封建礼制,走“人吃人”制度的老路,按照他的意志来做人处事,不得违抗。

他对家中人员特别是青年人和妇女的婚姻、前途,甚至生存有决定一切的权利。

他之所以如此专横,是因为他的背后有旧的道德教义,这是他“吃人”的爪牙,他手中的残害下层人民的利刃、也是砍掉年青一代梦想之路的武器。

在那些被扭曲,被迫害而不知反抗,逆来顺受的人物身上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如家中的奴仆在他眼里命如草芥,所以才会将鸣凤、婉儿这样的花秀少女送与60多岁的老头做小妾,在鸣凤以死抗争后毫无悲悯悔改之心,紧接着便将婉儿嫁入冯家。

这样一位腐朽的老爷子,最大的意志就是将自己的家族维持下去,希望他建立起来的家族秩序能够代代相传,拉回家族的叛逆者们,让已经走在新路上的青年人回到原位。

显然这些做法都是枉然的,高家最终没有逃脱破落的命运。

这样一位腐朽的地主老爷是旧制度人格化的对象,依赖角色的堕落,展现出旧思想、封建制度、必然会走向灭亡道路的趋势,这就是作者对社会问题长期探索、思考的一个充满理性色彩的结论。

④(二)以觉新为代表的委曲求全的屈从者在整部作品中,被塑造的十分成功的一个艺术形象就是觉新,一个懦弱忍从、委曲求全、敷衍处世的人。

在个性上,作者为其设置了双重人格,他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

以巴金的大哥李尧枚为原型、他是一个好人,一个矛盾的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不能让自己爱的人过得幸福,甚至亲眼目睹她们一个个死在封建道义之下却无能为力。

从觉新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体现出了作者作为文学大家的艺术功力,值得我们学习。

觉新的本质是善良的,旧制度造就了他强烈的传统观念。

另一方面,觉新是长房长孙,所以有必要为这个家庭的和平进行相应的维护。

他是高家的大少爷,和大部分富家子弟一样,有美好的童年,受到做为长子长孙的诸多宠爱,天资聪慧,少年时期怀惴美好的梦想,他本来预备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大学深造,甚至想到德国留学,但长辈的安排把他的梦彻底打碎了。

父母早早为他安排了工作,让他挑起家庭的重担。

作为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高觉新是一个失掉青春的青年,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失掉青春的青年,他自小受到的教育是百善孝为先,作为长子长孙,要担负起整个家族的重担。

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决定了。

他为此做出了牺牲,他和梅自小青梅竹马,但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的不和而被拆散,他虽然心里痛苦,却由着父亲为他包办婚姻,用抓阄的方法决定了他的终身大事。

他知道这只能使他毁灭,但又无法解脱,他都毫无反抗的接受了,因为他的逆来顺受,最后他不仅失去了爱情,还有儿子(海臣)妻子(瑞珏)和自我。

他处于大家庭的内部矛盾纠葛的旋涡中心,是贯穿长辈、晚辈的枢纽。

自小接受的传统教育让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唯命是从,逆来顺受,否则就是不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