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性皮炎ppt课件

药物性皮炎ppt课件


75
.
76
.
77
.
78
.
79.ຫໍສະໝຸດ 80.81.
82
(9)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多由巴比妥类、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 平等)、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磺胺类等药引起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进而全身弥漫潮红、肿胀.可 有丘疱疹或水疱,伴糜烂、渗出。2周~3周左右, 红肿消退,全身出现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 手足部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疹,中心色暗或有水疱,界清,分布全身,肢端著; 瘙痒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临床表现:多形红斑表现,伴 粘膜糜烂、皮肤大疱、糜烂,可有高热、肝肾功受 损,皮损疼痛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8)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致敏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巴比妥、磺胺药 等。
以面部及手足为重 严重者如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及积极治疗,常因
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诊断
依据: 有明显的用药史。 有一定的潜伏期。(1-3周或更长;数日或数小时) 起病急,除固定型药疹外,常广泛而对称。 排除其它类似疾病。
➢ 发生部位:全身 ➢ 皮疹特点:多形皮疹,渗出倾向 ➢ 全身症状:较轻 ➢ 转归:停药后好转
.
41
(4)紫癜型药疹
2型变态反应-----血小板减少 3型变态反应-----血管炎 致敏药:巴比妥类 皮损:瘀斑、瘀点甚至可见血疱 发生部位:双小腿(轻)→四肢躯干及粘膜(重)
.
42
.
43
.
等、形状不规则,泛发全身,色泽红,但持续时 间较长 伴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 血管性水肿甚至蛋白尿等。 易发展为慢性荨麻疹,致敏药排泄缓慢,生活或 工作中不断接触微量致敏原。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3)湿疹型药疹
➢ 致敏药:青霉素、磺胺、汞等。先局部 外用过敏(接触性皮炎)再口服后出现;
药物性皮炎 (药疹)
.
1
概念
药物
各种途径 皮肤粘膜炎症反应
多系统损害
.
2
病因

.
3
关于“是药三分毒”正确的理解是?
A.凡是药物都有三分毒性 B.凡是药物都有七分治疗作用 C.凡是药物都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
D.以上都不是
.
4
目前引起药疹的排序情况
抗生素类 解热镇痛类 磺胺类 安眠镇静类及抗癫痫类 其它药物 中药
临床表现:弥漫性紫红色或暗红色斑,其上有松 弛水疱(尼氏征阳性),破后形成糜烂面,有粘 膜糜烂皮损疼。
病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严重者可继发感染、 肝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导致死亡。
.
67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尼氏征阳性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
12
非变态反应
药物直接诱导炎症介质的释放 光毒性反应 过量反应: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药疹称为中毒性药
疹。 蓄积作用:如碘化物、溴化物所引起的痤疮样皮损。 酶的缺陷及抑制
.
13
临床表现
多种多样 分局限性、全身性 可仅累及皮肤与粘膜,重者可累及内脏 轻、重型
.
14
局限性
固定型药疹 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反复固定于某处 水肿性暗紫红色斑疹,边界清楚 严重时可见有水疱或大疱 伴有瘙痒 反复发作者可多年不褪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全身性
皮损多样性 临床表现有轻、重之分 重型药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药
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
28
(1)麻疹样或猩红热样
致敏药:解热镇痛药、苯巴比妥、青霉素 麻疹样:表现为散在密集的红色斑丘疹,对称
44
.
45
.
46
.
47
(5)痤疮样药疹
致敏药:碘剂、糖皮质激素等制剂。 潜伏期较长 面部、胸背部 毛囊性丘疹、丘脓疱疹等痤疮样皮损 一般无全身症状。
.
48
.
49
.
50
(6)光感性药疹
用药史:磺胺类、冬眠灵、四环素 日光暴露史 多见暴露部位 机理:①药物进入人体后,经日光照射变成抗原性物
质引起光变态反应性药疹;②为光毒性反应,接触光 感物体后,吸收中长波紫外线较多,达到一定能量时 对细胞产生损害。 光毒性红斑、光变应性药疹
.
51
光毒性红斑
暴露部位 晒斑样皮损 任何人均可发病 无潜伏期
.
52
.
53
.
54
.
55
(7)多形红斑型药疹
致敏药:巴比妥、解热镇痛药、磺胺等 临床表现:圆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虹膜状)、丘
.
6
除药物有关外,还与个体有关 个体差异
.
7
发病机制
变态反应 非变态反应
.
8
变态反应
Ⅰ型(速发型):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荨麻疹 Ⅱ型(细胞毒型):磺胺类药物引起的紫癜、溶血性
贫血等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药物引起的血清病、荨麻疹、
变应性血管炎、固定型等 Ⅳ型(迟发型):湿疹型、剥脱性皮炎型、中毒性表
.
5
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 临床常见的致敏药物有以下几类: ①抗生素类: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等。 ②磺胺类:长效磺胺。 ③解热镇痛类: 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等。复 方制剂多见,商品名复杂 ④安眠镇静药: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苯巴比妥较 多见; ⑤抗毒素与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 蛇毒免疫血清等 另外,近年来,中草药引起本病的报道亦日渐增多。
分布全身,疹间见正常皮肤;(无卡他症状、 克氏斑) 猩红热样:小的红色斑片,2-3天由面部发展 至全身;(无杨梅舌等) 病情突发,可伴发热、转氨酶高等 可发展成重症药疹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2)荨麻疹型药疹
药物:青霉素、血清制品、痢特灵等 Ⅲ型变态反应。 类似急性荨麻疹皮损---风团为主, 表现为大小不
皮坏死松解型、固定型等
.
9
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的皮疹与症状 同一症状与皮疹可由不同的药物诱发
.
10
变态反应药疹共同特点:
(1) 有一定的潜伏期(7-9天) (2) 愈后再用该药,极微量也可复发 (3) 临床表现与药理性质无关,与药物剂量 不平衡
.
11
(4) 部分可以用致敏药脱敏 (5) 有交叉、多元过敏 (6) 停用致敏药后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