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媒体对教学负面影响

多媒体对教学负面影响

浅谈多媒体对教学的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改变了以往单一、沉闷的课堂现象,以集图、文、音、视为一体的综合表现力,使课堂教学内容由静态灌输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为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它美丽的光环后面也隐藏着不足。

如果老师不能注意到这点,就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窄化了学生思维想象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

这既是对教者提出的教学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的审美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文学素养不同,往往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把抽象、生涩、陌生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创建生动的表象。

它能将课文主要内容用图、文、音、视直观地呈现出来,但不能完全把文章所描写的事物的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课文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要远远大于多媒体展示的直观空间。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就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的权利,它往往以先人为主的画面方式出现,容易让学生形成定势思维,束缚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来有着丰富想象思维的学生的头脑被限制,无法延伸到课外。

这样一来,学生的
想象思维空间被挤兑了,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就不能获得很好的发展。

二、挫伤了学生探究的动机
很多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的课件设计中都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即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都反映在已设计好的课件之中,一旦运用,教师很难适时调整。

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就是将学生的思路往课件预先设计好的程序上引,在规定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目标。

这种做东法并不是不可取,而是它无法预料课堂上学生的突发性思维与生成资源的形成。

因为在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都按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一旦学生提出预设之外的问题,就很容易打乱原来的设计过程。

此时,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好敷衍了之,仍然按课件中的程序去完成教学任务。

这样就使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真正探究的目的。

长此以往,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动机。

三、忽视了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为了能有效扩充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前,会搜集大量的资料和运用相关的资源来开阔学生的思路,压缩所需课时。

本来需要三个课时的内容被压缩成两个课时来完成,这使容量尽量增大。

但是大量的信息资料、知识内容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来,大部分学生都很难跟上多媒体的节奏,根本没有思考问题的余地,无法摄取所需信息,进而造成大多数学生只是简单地观看画面,听取悦耳的音乐或动听的讲解。

从表现上看起业,
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却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和“装饰”。

教师只注重技术的操纵而忽视了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与迁移。

为此,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留下思考的余地,才会提高教学效率,才会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四、淡化了学生的写字教学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方便、省时、省力。

现在,很多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时都很少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了,甚至有些老师一堂课下来根本就一个字不写。

当课堂内容需要板书时全部用多媒体展示,只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屏幕上立刻就出现整齐、美观的方块字。

虽说这样让教师减轻了负担,为课堂节省了时间,但这样做毕竟错了展示教师写字基本功的一个机会,无法让学生欣赏到教师有个性书法字,也无形中抹杀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下去,这会逐渐淡化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

反过来看,当教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书写汉字时,学生在观察老师民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也会耳濡目染地按照老师的一笔一画,一招一式练习写字,在无声中学会汉字的书写。

这样,教师就在无形中加强了对学生的写字教。

学,这比多媒体在瞬间显示汉字的效果要强得多。

总之,多媒体ca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它为教学服务,又不要过分地依赖它。

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不仅仅是
技术和手段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教者教学观念的更新。

有了新的教学理念,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多媒体,只要我们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使用,就一定能发挥它们的所长,为我们所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对多媒体对教学的负面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