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周明春 刘西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100007)摘要 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备受关注,损失惨重的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加剧金融危机,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因此,本文对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进行深入思考,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决策有用观和金融创新的需要,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一定程度上缺乏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但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历史成本适用的环境不断发生改变,缺乏相关性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从经济发展的特定环境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应该仍然以历史成本作为基本的会计信息,结合补充公允价值的信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将是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公允价值历史成本 优点 缺点一、引言: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面临巨大压力在围绕着金融危机的种种分析和指责中,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因为可能加剧金融危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损失惨重的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加剧金融危机,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而背负罪名的会计界则认为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因而反对修改规则。
2008年9、10月份随着美国金融形势的进一步恶化,这场原被认为是隔靴搔痒的会计准则之争迅速升级,部分国会议员将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提升到政治高度,联名致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强烈要求监管者立即暂停公允价值计量。
随后在布什总统签署的 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 中,也有两条专门针对公允价值,要求对美国 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 公允价值计量 和公允价值会计进行调查,并在极端、必要的情况下停止执行该准则。
在政界和金融界的强大压力下,会计界虽然仍然坚持公允价值计量规则,但也不得不改变一向强硬的不妥协立场。
10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出台一些调整措施,欧盟、日本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相继变革,放宽了金融资产按市值计价的会计标准。
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交会向提交国会了调查报告 市值会计研究 ,认为公允价值不是导致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但公允价值计量有待改进。
2009年5月12日,英国下院发布金融危机系列报告之二 银行业危机:改革公司治理和金融城薪酬 ,也认为 公允价值不应成为傲慢无知的风险管理和糟糕的银行业决策的替罪羊 。
2009年7月28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 A SB)联合成立的金融危机咨询组(FCAG)发布报告,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仅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甚至也不是推波助澜的因素,如果大型金融机构更早更广泛地采用公允价值,金融危机可能不会爆发得如此集中和剧烈。
随着有关机构的一系列表态,这场公允价值之争暂时告一段落,但还远远没有画上句号。
为此有必要对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进一步明确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
二、公允价值的背景内涵及优缺点分析公允价值,英文为Fair Va l u e,亦称M ark-to-M ar ket。
公允价值包含 公允价值会计 和 公允价值计量 两个范畴。
所谓公允价值会计,是指对财务报告中的哪些项目以公允价值来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计量取得这些项目公允价值的方法。
传统上,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 了解情况的自愿交易双方在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中形成的公平价格 。
但这一定义失之宽泛,在实务中的操作性不强。
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从计量属性角度看,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其运用的范围和程度也就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组织会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缺乏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公允价值并不易推广应用。
(一)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自80年代后期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欧美国家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从而使他们所处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些国家,市场风险的增大和企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现行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所提供的信息正在失去其应有的真实与公允性,为此,欧美国家纷纷就如何改进现有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以适应新的会计环境而进行研究。
这正如美国会计学家埃劳特和杰克逊所说, 建立在工业时代的传统会计必须演进到信息技术时代中去 。
最早的公允价值概念是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 illia m Paton在1946提出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在70年代初将其引入几项公告。
促使美国会计界重视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并运用的直接原因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大量出现,并由于8O年代美国发生的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而走向高潮。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 良好 的经营业绩和 健康 的财务状况。
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
为此,他们强烈呼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重新考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否适合于金融机构。
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
此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一系列财务会计准则,极大地推动了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
1984年颁布的 财务概念公告第5号 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 (SF AC5)指出美国实务中采用的五种计量属性,其中一些在实质上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
1990年9月,美国证监会主席理查德 C 布雷登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2000年颁布的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 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与现值 (SFAC7)则正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个概念,推荐在缺乏市场价格的条件下,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由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
2006年9月发布的第157号准则统一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建立了公允价值的新层次,明确了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提高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要求。
同时,这一准则的发布也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与特征各国对于公允价值的界定不尽相同。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157号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卖出资产所收到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 。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 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 金融工具:列报 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
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 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各套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中都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1.公平交易。
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市场的确认。
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是理性双方自愿2009年5月28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 征求意见稿 公允价值计量 。
该征求意见稿也采用了与美国第157号准则相同的定义。
达成的交易价格,所以其确定并不在于业务是否真正发生,而在于交易双方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对市场中某项资产真实价值进行合理估计并达成一致形成一个公允价格。
而在关联方交易中,由于关联方关系有可能存在不平等,不平等关系下的交易一般是不公平和不公允的,因此要特别关注的是关联方的资本交易、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并购交易、资产租赁交易、金融工具交易等的计价是否公允。
2.动态时态观。
无论 在当前交易中 还是 在计量日 ,都表明公允价值计量中的时态观是跳跃性的,即同样的资产和负债在不同的计量日或不同的交易日,其公允价值可能是不同的,这也是来自于市场的变动性,因此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不符合现实公允价值的项目进行调整。
3.要持续经营。
对于清算条件下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公允价值,而应该用现行市价法来计量。
同时I A S39明确指出:在公允价值中隐含着一项假设,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的条件进行交易。
公允价值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计量属性,其所反映的是一种模拟市场价格,在尚未交易和非清算的情况下,采用各种估价技术对缺乏有效市场的资产或负债项目的价值进行近似市场定价方式的评估,从而试图得到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以反映报表截止日各项资产或负债项目的静态价值。
广义上,公允价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涵盖了其他几个计量属性,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涵的公平、允当的价值,同时兼具可靠、相关的信息质量特征。
(三)公允价值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分析近年来,各国准则制定机构不遗余力地推广使用公允价值,并形成了国际应用大趋势,这是公允价值自身具有一些优点的结果。
1.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下,现代会计目标基本以决策有用为主导,兼顾反映受托责任。
决策有用观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既提供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还表现为未来的信息。
与历史成本相比较,公允价值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不受时间、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影响,无论在纵向的时间还是横向的空间中均可比,能够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公允价值计量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市场迅速扩展,产生了许多创新性融资工具或公司理财的新手段。
期货、期权、套期、对冲等等,给财务会计带来重大冲击。
金融及衍生金融工具蕴涵着极大的风险,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无能为力,而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交易的实质,反映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有利于金融工具等的核算与创新。
3.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为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企业必须对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进行回购。
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计算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
相反,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管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使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企业的生产得以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4.公允价值计量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利润是通过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配比计算的,历史成本下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而成本费用却按历史成本计量,这样因为计量属性不同形成价差,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经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