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用研究概述王道英(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200032)[关键词]语用学;语法;语义;语境;篇章[摘要]随着句法、语义研究的深入,语用学独特的解释能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语用学的引进,探索适合于汉语的语用学理论,以及从语境、语篇的角度等方面对汉语语用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简要的评述。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4-0046-07The Survey of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WANG Dao-ying(Shanghai Xuhui Community College,Shanghai200032)Key words:pragmatics;grammar;semantics;context;tex tAbstract:As the further studies on sy ntax and semantics w ent on,the unique feature of prag matic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This paper attem pts to survey the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in follow ing aspects:the orig in and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the introduction of pragmatics to Ch-i na,apply ing pragmatic theory to Chinese,and individual field and the pragmatic studies in tex t and context.Meanw hile,w e make a brief comment on it.k1引言传统语法分析研究的语料是孤立的句子,可以是自造的,也可以是经过一番剪裁改编的实例。
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类型的异同上。
研究的对象是静态的、脱离语境的成品(陈平1987)。
因此,在以往的句法和语义研究中,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
语用学结合语境研究动态的语言,在很多方面有其独特的解释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k2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语用学0(pragm atics)这个术语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 orris)1938年在他的5符号理论基础6(Foundations of the T heory of Signs)一书中首先提出。
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 matics)。
语用学研究的是/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0(1938),后又易为/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0(1946)。
莫里斯对符号学的划分得到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卡纳普(R.Carnap)的支持。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语用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 lel)1954年提出的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是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由J.C.Urmson1962年整理成书),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的5言语行¹º[作者简介]王道英,女,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200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研究。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导师范开泰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为6(Speech Acts)、1975年的5间接言语行为6 (Indirect Speech Acts),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1975年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等等,为语用学的创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语用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有三个标志:一是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5语用学杂志6(Journal of Pragmatics);二是1985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语用学大会;三是1986年正式建立的国际语用学会。
80年代,列文森(S.C.Levinson)(1983)的5语用学6(Pragmatics)和利奇(G.N.Leech) (1983)的5语用学原则6(Principles of Pragmatics)等著作相继问世,为语用学的理论体系构筑了雏形。
语用学有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
90年代,语用学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入,具体成果有:1993年梅(J.Mey)的5语用学概要6 (Prag matics:An Introduction),1995年托马斯(J.Thomas)的5言语交际中的意义:语用学引论6(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1996年耶尔(G.Yule)的5语用学6 (Prag matics),1999年唯索尔伦(J.Verschueren)的5理解语用学6(Understanding Pragm atics)等。
k3汉语语用学研究3.1语用学的引进国内率先向读者全面介绍语用学的是胡壮麟(1980)在5国外语言学6第三期上发表的/语用学0一文,使后来的学习者有了一个大致的门路。
此后,外语界学者的翻译、评价、综述、介绍的文章纷至沓来。
(钱冠连1990)就引进的层面而言,除了对指示语、会话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会话结构、荷恩阶(H orn-Scale)理论的引进之外,对言语活动类型(Activity Types)、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语用模糊等研究问题也都有所涉及。
(易仲良1996)随着国外语用学研究的进展,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也都能及时在国内得到介绍,如关联理论、社会与语用、语用与外语教学、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语言顺应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等,使国内读者较快地掌握了西方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给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新视野、新方法。
语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1989年起设立了/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0课题组,运用国外语用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汉语语法和语用法,部分成果见5语用研究论集6(1994,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中华社科规划课题/中国语用学研究0课题组(1996)也发表了他们的/语用学和中国语用学思想0的论文。
该文指出,中国语用学思想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从古至今的语用学思想,包括理论语用学研究和应用语用学研究,如中国古代的易经的语用推理、辩学、名学、表达和释义理论、谬误论等语用学思想和中国当代的形式语用学、描述语用学和应用语用学思想。
3.2探索适合于汉语的语用学理论将语用学的研究与汉语结合起来,目的在于建立符合汉语实际的语用学理论。
在引进的过程中,学者们一方面着眼于语用学或语用规律的理论性探讨,另一方面,特别注意语用学在汉语研究中的实际运用。
因此,在中国的语用学研究中,时时可见一些/碰撞的火花0。
(钱冠连1990)何自然(1988)5语用学概论6、(1997)5语用学与英语学习6,何兆熊(1989)5语用学概要6、(2000)5新编语用学概要6,熊学亮(1999)5认知语用学6、5英汉前指对比研究6,左思明(2000) 5汉语语用学6,索振羽(2000)5语用学教程6等虽然大的框架取自格赖斯、列文森、利奇等人的语用学理论,但在借用的同时,也重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根据汉语运用的实际加入了自己的认识和研究成果。
如何自然在英汉语言对比的基础上,研究中国人使用外语的语用现象很有特色。
索振羽增加了/语境0专章,阐述了得体准则。
何兆熊的/语用学研究中的语料收集方法0、左思明的篇章结构、熊学亮的前指现象等都很有创新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主要是对现存的语用学理论加以评述、修正和补充(沈家煊1996)。
徐盛桓(1993,1994)通过对Levinson语用推导机制的修正和补充,构建出自己的会话含义理论框架。
钱冠连从1986年起,针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连续发表了四篇不同的文章:针对量准则,指出语言对冗余信息有一个容忍度,可以接受多余的话;利奇的礼貌原则不能拯救合作原则,提出了假信息论;在不合作现象中,存在着既不遵守四个准则,又不产生会话含义的合作系统;因而他指出/合作并不是原则0,并建议增加一条准则:身势面相必须与话语和谐一致(转引自钱冠连1997:63)。
通过对中国禅宗对话的分析研究,钱冠连(1997:323)得出了/言语交际三相论0的语用模式:言语交际=混成符号束+语境干涉+智力干涉混成符号束=语词+声气息+面部符号+身势符号+伴随的物理符号+意外的符号语境干涉=社会背景+交际背景智力干涉=合适感觉的选择他认为,语用学实质上就是人文网络语言学。
顾曰国(1990)结合汉语,对Brow n&Levinson (1987)提出的礼貌原则和/面子0概念做出重要修正,并在1993、1994发表的两篇文章中把言语行为置于社会活动的大范围里加以考察,指出/言语行为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与听话人有关的双方共同的行为0,很有新意(沈家煊1996)。
程雨民(1997)在他的5语言系统及其运作6中对语言中的推理过程也进行了详细研究。
3.3汉语语用学研究3.3.1三个平面语法中的语用研究国外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也影响到我国汉语的研究,特别是汉语语法的研究。
范开泰(1985)首先在5中国语文6上发表了5语用分析说略6一文,指出语用分析包括话语结构分析,如话题;交际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分析,如焦点;信息结构的分析;语气情态分析等。
他举例说明了语用分析对语法研究的意义。
语用作为跟句法和语义相关联的一部分开始纳入汉语语法的研究范围。
(沈家煊1996)关于语法研究中要区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思想是在胡裕树主编的5现代汉语6 (1981年增补本)中提出的。
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结合的思想是1984年发表的文炼、胡附两位先生合写的5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6一文中提出来的。
此后的十几年里,汉语语法学界关于三个平面学说的讨论很热烈(可参看袁晖、戴耀晶1998年主编的5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6一书)。
三个平面学说的面貌由朦胧而渐趋清晰。
范晓(1996)5三个平面的语法观6、(1998)5现代汉语句子的类型6,邵敬敏(1996)5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6等专著是明确运用三个平面学说开展研究的可喜成果。
邢福义(1991)提出两个/三角0的语法研究方法论,也主张对语法事实进行多角度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