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1 土壤样品的采集
2.1.1概述
土壤是一个不均一体,影响它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

有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高度、坡度)、母质等;人为因素有耕作、施肥等等,特别是耕作施肥导致土壤养分分布的不均匀,例如条施和穴施、起垄种植、深耕等措施,均能造成局部差异。

这些都说明了土壤不均一性的普遍存在,因而给土壤样品的采集带来了很大困难。

采取1kg样品,再在其中取出几克或几百毫克,而足以代表一定面积的土壤,似乎要比正确的化学分析还困难些。

实验室工作者只能对送来样品的分析结果负责,如果送来的样品不符合要求,那么任何精密仪器和熟练的分析技术都将毫无意义。

因此,分析结果能否说明问题,关键在于采样。

分析测定,只能是样品,但要求通过样品的分析,而达到以样品论“总体”的目的。

因此,采集的样品对所研究的对象(总体),必须具有最大的代表性。

所谓总体,是指一个从特定来源的、具有相同性质的大量个体事物或现象的全体。

所谓样品,是由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的一些个体所组成的。

因为个体之间是有变异的。

因此,样品也必然存在着变异。

由此看来,样品与总体之间,既存在着同质的“亲缘”联系,因而样品可作为总体的代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非异性的差异,差异愈小,样品的代表性愈大;反之亦然。

为了达到所采集样品的代表性,采样时要贯彻“随机”化原则,即样品应当随机地取自所代表的总体,而不是凭主观因素决定的。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诸样品(即样品1、样品2……样品n),应当有同样的个体数组成。

2.1.2混合土样的采集
2.1.2.1采样误差土壤样品的代表性与采样误差的控制直接相关。

例如:在一块不到2/3公顷的同一种土类的土壤上取9个样点,分别采9个土样,分析其速效磷的含量。

每个土样称取两个分析样品作为重复。

土壤中的速效磷用浸提液提
取,吸取两分滤液作为重复进行磷的比色分析,测定结果和统计分析列于表2-1和表2-2。

表2-1 土壤速效磷的分析结果(P2O5mg·kg-1)
表2-2 土壤速效磷分析结果方差分析
*表示达到5%显著水准;**表示达到1%显著水准
从表2-2方差分析结果,说明采样(即样品间)的误差非常显著(达到1%显著水准)。

这是由于土壤的不均一性造成的。

因此,采样误差则比较难克服。

一般在田间任意取若干点,组成混合样品,混合样品组成的点愈多,其代表性愈大。

但实际上因工作量太大,有时不易做到,因此,采样时必须兼顾样品的可靠性和工作量。

这充分说明代表性样品采集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称样误差主要决定于样品的混合均匀程度和样品的粗细。

一个混合均匀的土样,在称取过程中大小不同的土粒有分离现象。

因为大小不同的土粒化学成分不同,给分析结果带来差异。

称样的量愈少,这种影响愈大。

一般常根据称样的多少,决定样品的细度。

分析误差是由分析方法、试剂、仪器以及分析工作者的判断产生的。

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熟练分析人员可以使分析误差降至最低限度。

从表2-2方差结果也证明称样和分析误差很小(都没达到差异显著水准)。

2.1.2.2采样时间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

以速效磷、钾为例,最大差异可达1~2倍。

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随着季节而变化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无疑土壤温度和水分是重要因素。

温度和水分的影响,表土比底为明显。

因为表土冷热变化和干湿变化较大。

温度和水分还有它们的间接影响,例如冬季土壤中有效磷、钾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温度降低,土壤中有机酸有所积累,由于有机酸能与铁、铝、钙等离子铬合,降低了这些阳离子的活性,增加了磷的活性,同时也有一部分非交换态钾转变成交换态钾。

分析土壤养分供应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集土样。

总之,采取土样时要注意时间因素,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2.1.2.3混合样品采集的原则混合样品是由很多点样品混合组成。

它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平均数,借以减少土壤差异。

从理论上讲,每个混合样品的采样点愈多,即每个样品所包含的个体数愈多,则对该总体,样品的代表性就愈大。

在一般情况下,采样点的多少,取决于采样的土地面积、土壤的差异程度和试验研究所要求的精密度等因素。

研究的范围愈大,对象愈复杂,采样点数必将增加。

在理想情况下,应该使采样的点和量最少,而样品的代表性又最大,使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得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土壤分析结果,应代表一定面积耕地的养分水平。

过去因受分析工作速度的限制,一般偏重于在少数代表性田块上采取混合土壤样品,来进行分析,把结果推广到大面积的农业生产上,例如几十公顷或几百公顷。

少数田块上所采集的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