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论语》(十则)教师寄语: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知识链接】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
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
后世称他为“圣人”。
据说,孔子一生接收的弟子有3000多人,有72贤人精通“六艺”,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子贡、曾参等。
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
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
其中之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
”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
”孩子说:“青蛙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
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们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
一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独立完成)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弘.毅()不处.也()冠.者()成人之恶.()从吾所好.()莫.春者()喟.然叹曰()浴乎沂.()风舞乎雩.()其恕.乎()二、合作交流。
1、二读尝试翻译,读懂大意(注意加点的字)。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6)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9)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10)(点)曰:“莫春...,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者,春服既成,冠者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2.积累字词,读精全文。
(1)通假字莫春者(2)一词多义①道:任重而道远。
不以其道得之。
②士:士不可以不弘毅。
虽执鞭之士。
③成:春服既成。
成人之美。
④恶: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成人之恶。
⑤行:终身行之者。
先行其言。
⑥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富而可求也。
⑦为:为人谋而不忠。
吾亦为之。
不图为乐(3)词类活用①传不习乎②见贤思齐焉③成人之美④不成人之恶⑤风乎舞雩⑥吾日三省吾身(4)句式倒装句①欲乎沂。
即“乎沂欲”,状语后置②风乎舞雩。
即“乎舞雩风”,状语后置③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五六”“六七”定语后置判断句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也”表判断语气。
省略句①小人反是“是”前面省略介词“于”。
②勿施于人“于”前面省略宾语“之”(5)成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3、熟读精思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人生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三、整理总结。
四、达标检测。
1.《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家学派的创始人。
3.《〈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书”指、、、。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5)吾与.点也。
五、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我的疑惑:25.《论语》(十则)导学案(编号:054第2课时)教师寄语: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有所成就。
九年级(上)执笔:刘志开审核:课型:新授课执行时间:13.11班级组名姓名评分小组长签名【学习目标】1、能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及修身原则。
2、理解全文思想意义,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知识链接】1、孔子所说的君子应具有怎样的品德?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文中第六、七则中指出君子应具有多实践、少说空话的特点和有成人之美、助人为乐之德,即具有劝人向善、劝人戒恶的品质。
另外,孔子在其他语录中也提到“君子”,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中的“君子”则是有宽广胸襟的人。
可见,“君子”的内涵是广阔而丰富的。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培养学生成才为人生的一大乐事,在这一点上,曾皙与他完全一致。
曾皙畅想在暮春时节跟学生一起“澡身而浴德”,接着在舞雩台上吹风,思念苍生,归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从而培养青少年优美的情操、高洁的志趣,这是曾皙追求的礼治社会的图景。
这恰恰与孔子所期望的“风清俗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太平景象相符。
因此,从积极意义上说,他们主张以礼治国,希望享受太平盛世的志向是一致的,故而曾皙得到了孔子的赞赏。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
1、自读课文,理解文意,思考《论语》十则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试分类说明。
2、默写课文。
二、合作交流。
1.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2.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6.如何贯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一处世原则?联系实际说说。
7、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的精髓是“仁”,在这十则语录中,哪一则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8、《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它的文学性表现在什么地方?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孔子的有关学习和修身的语录,请写出来。
四、整理巩固。
齐读并背诵课文。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字准确注音。
愠( ) 罔( ) 殆( ) 诲( ) 弘( )凋( ) 恕( ) 勿( ) 施(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为人谋而不忠.(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见贤思齐.焉(4)吾与.点也(5)富而可求.也3.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亦说乎(2)诲女知之乎(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下列对课文句子翻译错误的有一项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识。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D、“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5.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属于体散文,是记录的书,共。
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2)孔子,名,字,时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家。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论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6、选择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A、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出主意。
忠,尽心。
)B、传不习.乎(习,复习)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即省自,检查自己)D、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宽恕)7、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A、不亦说乎B、诲女知之乎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孔子用于实践的思想的句子是。
(3)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B.孔子的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
C.《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D.《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10.儒家最早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于这句话应该有不同的看法。
联系社会个人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六、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我的疑惑:《<论语>十则》答案一、1.见教参2.见教参3.(1)“莫”通“暮”(2)①道路仁道②指读书人小官③做好成全④厌恶坏的,不好的事⑤遵守,奉行,使之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与依据。
实行⑥表承接表假设⑦替,给做为,作,指创作(3)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②形容词作名词,指德行优秀的人、贤人。
③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好事。
④形容词作名词,坏的,不好的事。
⑤名词作动词,吹风。
⑥名词作状语,每天。
(4)略(5)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二、见教参P433三、1.儒;孔子及其门徒2.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3.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4.《论语》《孟子》《大学》《中庸》5.见教参P430第25课《<论语>六则》第二课时答案二1.为别人办事与朋友交往温习知识2.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3.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