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3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1 OSI参考模型
(4)TCP/IP一开始就向用户同时提供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 务,而OSI在开始时只考虑到向用户提供可靠服务。相对说来, TCP/IP更侧重于考虑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而OSI参考模型更 侧重于考虑网络传输的可靠性
(5)通信方式上面,在网络层OSI模型支持无连接和面向 有连接的方式,而TCP/IP模型只支持无连接通信模式;在传输 层OSI模式仅有面向有连接的通信,而TCP/IP模型支持两种通 信方式,给用户选择机会。这种选择对简单的请求-应答协议 是非常重要的。
24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2 物理层协议 物理层协议举例(EIA RS-232C/D接口标准)
25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3 数据链路层 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该层解决两个相邻
节点之间的通信问题,实现两个相邻节点链路上无差错的协议 数据单元传输。数据链路层传输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帧。
息。头部的信息包括发送结点和接收结点的地址(MAC地址) 等。校验和、头、尾部分一般由发送设备的硬件实现,数据链路 层不必考虑其实现方法。
数据链路层不关心数据包中包含什么信息,而仅是将其传递 到网络中的下一结点。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概括如下:
(1) 数据链路的管理 和物理层相似,数据链路层要负责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 的连接。(包括同步、站址确认、收发关系的确定、最终一次传输 的表示等。)
(a)DB-25
(b)DB-9
RS-232C或D规定的连接器的机械特性
17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2 物理层协议 (2) 电气特性 电气特性规定了在链路上传输二进制比特流有关的电路特
性,如信号电压的高低、阻抗匹配、传输速率和距离限制等, 通常包括发送器和接收器的电气特性以及与互连电缆相关的有 关规则等。
3.1 OSI参考模型
(5) 会话层 会话层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协调不同主机上各种进 程之间的通信(对话),即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 的会话。会话层得名的原因是它很类似于两个实体间的会话概念。 例如,一个交互的用户会话以登录到计算机开始,以注销结束。
(6) 表示层 表示层处理流经结点的数据编码的表示方式问题, 以保证一个系统应用层发出的信息可被另一系统的应用层读出。 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一种标准表示形式,用于将计算机内部的 多种数据表示格式转换成网络通信中采用的标准表示形式。数据 压缩和加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一。
EIA RS-232C和EIA RS-232D是一种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串 行物理接口,其定义的连接器的机械特性主要有以下两点:
16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2 物理层协议
☆ 建议使用25针连接器(DB-25)。 ☆ 在DTE一侧采用孔式插座形式,DCE一侧采用针式插头形式, 并对连接器的尺寸、针或孔芯的排列位置等都作了确切的规定, 如图所示:
一个系统是开放的,是指它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遵守 相同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通信。
3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1 OSI参考模型 (一)OSI参考模型的结构及功能划分 OSI参考模型提供了概念性和功能性结构。该模型将开放 系统的通信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各层协议细节的研究是各自 独立进行的。这样一旦导入新技术或提出新的业务要求时,就 可以把由通信功能扩充、变更所带来的影响限制在直接相关的 层内,而不必改动全部协议。
典型的EIA-232-D规程特性
21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2 物理层协议 物理层协议举例(EIA RS-232C/D接口标准)
22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2 物理层协议 物理层协议举例(EIA RS-232C/D接口标准)
23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2 物理层协议 物理层协议举例(EIA RS-232C/D接口标准)
(4) 传输层 传输层的作用是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 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问题。该 层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使高层用户看到的只是在 两个传输实体间的一条主机到主机的、可由用户控制和设定的、 可靠的数据通路。传输层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段或报文。
8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6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1 OSI参考模型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是为网络层提供服务的,解决两个相邻结点之 间的通信问题,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帧。数据帧中包 含物理地址(又称MAC地址)、控制码、数据及校验码等信息。 该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不可 靠的物理链路转换成对网络层来说无差错的数据链路。此外, 数据链路层还要协调收发双方的数据传输速率,即进行流量控 制,以防止接收方因来不及处理发送方来的高速数据而导致缓 冲器溢出及线路阻塞。
所谓链路就是数据传输中任何两个相邻节点间的点到点的 物理线路。数据帧通常是由网卡(NIC)产生:上一层的协议数 据单元(数据包)传递到NIC后,NIC通过添加头部和尾部将数 据打包(封装成帧),如图所示;然后数据帧沿着链路再传送 至目的结点。
26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3 数据链路层 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数据帧首部和尾部含有对等数据链路进程需要使用的协议信
为数据线、控制线、定时线和接地线等。
DB-25的引线分配
20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2 物理层协议
(4) 规程特性
规程特性定义DTE和DCE通过接口连接时,各信号线进行二进 制位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规程(动作序列),如,怎样建立、维持和 拆除物理连接,全双工还是半双工操作等等。下图就是一种典型的 DTE根据EIA-232-D规程特性进行数据发送流程图、信号时序与操 作过程。
7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1 OSI参考模型
(3) 网络层 网络层是为传输层提供服务的,传送的协议数 据单元称为数据包或分组。该层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如何使数据包 通过各结点传送的问题,即通过路径选择算法(路由)将数据包 送到目的地。另外,为避免通信子网中出现过多的数据包而造成 网络阻塞,需要对流入的数据包数量进行控制(拥塞控制)。当 数据包要跨越多个通信子网才能到达目的地时,还要解决网际互 连的问题。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本章主要内容 3.1 OSI参考模型 3.2 物理层协议 3.3 数据链路层协议 3.4 网络层协议 3.5 传输层及高层协议 3.6 OSI参考模型与现场总线通信模型 3.7 一致性与互操作性测试技术
1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引言: 1、计算机网络协议 2、计算机网络怎么会和层次有关系呢 ?
15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2 物理层协议 2. 物理层协议(标准)的内容
物理层接口协议实际上是(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 通信设备)DCE或其它通信设备之间的一组约定,主要解决网 络结点与物理信道如何连接的问题。
(1)通信介质的参数和特性等。例如,PC机上的COM1和 COM2接口称为RS-232接口,使用的是典型的物理层协议RS232C和RS-232D。(这两种接口标准基本是等同的)
(2)TCP/IP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异种网的互连问题,并将互连 网协议作为TCP/IP的重要组成部分。而ISO只考虑到用一种统 一标准的公用数据网将各种不同的系统互连在一起,根本未想 到异种网的存在,这是OSI/RM的一大缺点。
(3) OSI模型有3个主要明确概念:服务、接口、协议。而 TCP/IP参考模型最初没有明确区分这三者。这是OSI模型最大的贡 献。
(7) 应用层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是用户与网络
的接口。该层通过应用程序来完成网络用户的应用需求,如文件
传输、收发电子邮件等。
9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1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以上简单介绍了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那么,按照 这样的分层结构,信息传输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
10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1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11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1 OSI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简介
12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1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1)TCP/IP虽然也分层,但其层次之间的调用关系不像OSI 那样严格。在OSI参考模型中,两个N层实体之间的通信必须经 过(N—1)层。但TCP/IP可以越级调用更低层提供的服务。这 样做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销,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局域网中,数据链路层又被划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
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
27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3 数据链路层 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2) 帧同步功能 为了使传输中发生差错后只将出错的 有限数据进行重发,数据链路层将比特流组织成以帧为单位传 送。帧的组织结构必须设计成使接收方法能够明确的从物理 层收到比特流中对其进行识别,也即能从比特流中区分出帧 的起始与终止,这就是帧同步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传输 中很难保证计时的正确和一致,所以不能采用依靠时间间隔 关系来确定一帧的起始与终止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 帧同步方法。
OSI的参考模型分层的原则:是将相似的功能集中在同一层 内,功能差别较大时则分层处理,每层只对相邻的上、下层定 义接口。
4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1 OSI参考模型 (一)OSI参考模型的结构及功能划分
OSI参考模型
5
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