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司法考试法律逻辑学复习课件 归纳逻辑
司法考试法律逻辑学复习课件 归纳逻辑
第二节 全称归纳逻辑
例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有一个关于归纳主义者火 鸡的故事。有一只火鸡发现,第一天上午 9点钟的时 候,主人给它喂食。但作为一个卓越的归纳主义者, 这个火鸡并没有马上作出结论。它一直在观察在不同 的情况下,比如,晴天、下雨天;星期一到星期日 ……主人都准时在上午9点钟来给它喂食。等到它收 集到了足够多的材料时,归纳主义良心才使它最终得 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主人每天上午9点钟来给 我喂食。”但是,在圣诞节的上午9点钟,主人没有 来给它喂食,而是来把它杀了。归纳主义者火鸡辛辛 苦苦通过归纳概括出来的结论被无情地推翻了。
第二节 全称归纳逻辑
4、运用完全归纳推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1)完全归纳推理的每一个前提必须真实 可靠; (2)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必须是完全的, 如果遗漏其中的任何一个,结论都将是不可靠的。 例如:“世界上属猪的最多”。对一个班是 完全归纳,但只要超出这个班的范围,这个结论 就是轻率概括。 (3)完全归纳推理应用的对象是具有有限 分子的类。
第一节 归纳逻辑概述
三、归纳逻辑的种类: 1、从研究范围上看,分为狭义归纳逻辑和广义归 纳逻辑; 2、狭义归纳逻辑又分为古典归纳逻辑和现代归纳 逻辑; 3、古典归纳逻辑包括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 推理以及特称归纳推理; 4、现代归纳逻辑主要研究概率推理。
第二节 全称归纳逻辑
第二节 全称归纳逻辑
在运用简单枚举法的过程中,应尽量增加枚举 的数量,扩展考察的范围,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增加 结论的可靠性。同时,一旦发现反例,就应该推翻 原来带有普遍性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证伪”。 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常犯的一种错误叫 “轻率概括”,仅凭很少的事例就作出一般的结 论。所以,在人际沟通和学术研究中,简单枚举归 纳推理应该谨慎使用。因为,当你通过简单枚举提 出一个一般性结论时,别人的一个“反例”的“证 伪”就可以一下子驳倒你。 经验很宝贵,但我们绝不可以犯经验主义的错 误。
(一)求同法
3、运用求同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a.求同法的结论具有或然性。 如:日蚀、月蚀、彗星——→引起人间动乱和 灾害的原因。 b.注意发现其他相同情况。 各场合中的共同情况可能不止一个,人们首先 发现的共同情况未必就是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 c.不同的情况中很可能包含有共同的因素或它 们本身就是复合原因的一部分。
(一)求同法
二、穆勒五法 (一)求同法(契合法) 1、基本内容: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只有一种情 况是共同的,那么,可断定这种共同的情况与被研究 现象有因果联系。 特点:异中求同 例 1 :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经观察, 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都伴有物体上空气的振动。因此, 可以断定:物体上空气的振动是发声的原因。
一、特征与种类: 全称归纳推理:从某类事物中某个、某些对 象具有某属性,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属性的全称 命题结论的推理。 二、完全归纳推理: 是从一类事物中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或不具 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全体都具有(或不具 有)这种属性的推理。 1、性质:由于完全归纳推理列举了一类事物 的全部,所以它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的范围,因此, 它的结论具有 必然性 。从它的这个性质看,现代 逻辑学认为完全归纳推理不属于归纳推理范围,属 于演绎推理的范围。
3、注意: (1)选取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2)要找准共性特征。而以上两点都取决于推 理者的背景知识。 五、科学归纳推理 1、定义: 是根据一类对象中的部分对象与其 属性之间的联系具有必然性,推出该类对象的全部都 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
第二节 全称归纳逻辑
2、逻辑结构式 S 1 是 P S 2 是 P …… S n 是 P ( S 1 、 S 2 、 S 3 …… S n 是 S 类的 部分对象, 并且 S 与P可能有因果联系 ) —————————————————— 所以,所有的 S 是 P
第二节 全称归纳逻辑
四、典型归纳推理 1、典型归纳推理是指根据某类事物的代表性 对象具有某属性,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 该属性的推理。 2、逻辑结构式 : S 1 是 P; S 1 是S类的典型代表对象; —————————————————— 所以,所有的S都是P
第二节 全称归纳逻辑
第二节 全称归纳逻辑
从题目所给的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有下列情况: 2 的倍数加 1 = 3 、5 、7 、9 …… 119 ; 3 的倍数加 2 = 5 、8 、11 、14 …… 119 ; 4 的倍数加 3 = 7 、11 、13 、19 …… 119 ; 5 的倍数加 4 = 9 、14 、19 、24 …… 119 ; 6 的倍数加 5 = 11 、17 、23 、29 ……119 ; 7 的倍数加 0 = 7 、14 、21 、28 …… 119 。 在上面的任何一种情况中,都含有“ 119 ”这个 数字,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个楼梯最少有 119 阶”。这既是结论,也是发现。
第二节 全称归纳逻辑
2 、逻辑结构式 S 1 是(不是) P S 2 是(不是) P S 3 是(不是) P …… S n 是(不是) P ( S 1 、 S 2 、 S 3 …… S n 是 S 类的部 分对象) —————————————————— 所以,所有的 S 是(不是) P
第三节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一、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及其特征: 19世纪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穆勒(1806-1873) 提出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因此也称“穆勒五 法”。包括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 变法、剩余法。 因果联系的特点: 1、时间上前后相继(但不能以前后为因果,春、 夏、秋、冬) ; 2、在一定条件下,因果联系是确定的(种瓜得 瓜,种豆得豆); 3、因果联系复杂多样(一因一果、一因多果、 多因一果、多因多果)
第二节 全称归纳逻辑
爱因斯坦《长长的楼梯》 :
有一条长长的楼梯,如果每步跨 2 阶,则最后 剩下 1 阶;如果每步跨 3 阶,则最后剩下 2 阶; 如果每步跨 4 阶,则最后剩下 3 阶;如果每步跨 5 阶,则最后剩下 4 阶;如果每步跨 6 阶,则最 后剩下 5 阶;如果每步跨 7 阶,则最后 1 阶不剩, 刚好跨完。 问:这条长长的楼梯,最少有多少阶?
第三节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二)求异法(差异法) 1、基本内容 比较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如 果其他情况相同,只有一种情况不同,也就是说,它 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存在,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 的场合不存在,那么,这种情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 有因果联系。 求异法的特点:“同中求异”。由于通过这种方 法所得到的结论比较可靠,因此,常常被用来证明或 验证用求同法所得到的推测和假定。
第二节 全称归纳逻辑
由于简单枚举只是考察了一类事物的部分对 象,而它的结论却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在这个 考察过程中,它可能是没有遇到反例,或者是忽视 了反例,因此,这就涉及到简单枚举推理的性质。 3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性质: 由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 围,因此,它的结论只具有 或然性 ,具有猜测的 性质。 如:天下乌鸦一般黑: 1957 年日本有个养蜂的 农民在乌鸦窝里抓到了一只全身羽毛以及脚和嘴都 是雪白的乌鸦。 坦桑比亚的斑驳鸦。
第二节 全称归纳逻辑
三、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1、定义: 是由一类事物对象中部分对象都具有 (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知识,推出该类对象全体都具 有(或不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能够得出结论的根据是:在考 察对象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反例。 简单枚举是一种最直接的经验归纳,直观性最强。 中国古代的许多民彦俗语基本上都是简单枚举的结果。 例如: 瑞雪兆丰年;月晕风,础润雨;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月高风黑 夜,杀人放火天。
(一)求同法
例:未到致死量的氰化合物,假定第一个人吃了这 些毒物后,又饮葡萄酒,结果死亡;第二个人吃了这些 毒物后,又吃加醋的面食,结果死亡;第三个人吃了这 些毒物后,又吃水果,结果死亡。 这里,葡萄酒、加醋的面食、水果表明三种不同的 情况,但绝不能认为它们与死亡无关,而把毒性完全归 结为未到致死量的氰化物。其实这三种不同的情况都起 了作用,因为氰化物和酸性溶液混合,毒性会加强,而 葡萄酒、加醋的面条、水果都是带酸性的。 求同法要求各个场合的共同情况是唯一的,实际当 中很少见。
第一节 归纳逻辑概述
一、归纳逻辑及其特征: 1、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 推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它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完全归纳推理除外)具有或然性。 或然性推理:指前提不蕴涵结论即前提真而结 论不必然真的推理。 2、归纳推理的特征: (1)思维进程上,从个别到一般; (2)结论超出前提断定的范围; (3)结论具有或然性; (4)前提只给予结论一定程度的支持。
第二节 全称归纳逻辑
3、完全归纳推理的作用:
完全归纳推理是对一类对象全部的概括,可 以使人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这是它在认识过程 中的作用。因此,完全归纳推理既是认识客观世界的 方法,也是说明问题和论证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同 时也是一种科学发现的方法。 例如: 数学王子高斯的“百子图”: 101 × 50=5050
第二节 全称归纳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