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化学1(必修)》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包含钠与氧气、铝与氧气的反应。
这既是学生在初中所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基础上的深化,也渗透了学生在第一、二章里所学的知识,如物质分类法、氧化还原反应等等,有利于巩固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同时本课时要介绍的金属性质的研究获取方法,将是学生在后续章节里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将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探究,了解钠、镁、铝、铁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出合金的重要应用。
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隶属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验教学将占较大的比例,但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学生只看实验现象而忽视了思考的情况出现,基于以上分析按照《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编排体系,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O Si、Al、Fe、Ca)的含量;掌握钠、镁、铝、铁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感受探究的过程及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用途,指出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热情。
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钠与氧气的反应难点: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分析
二、学情、教法分析:
学生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先从举例介绍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入手,引入新课,通过对比
美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 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
4. 通过图标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三、学法分析
学生在本课时中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从而初步了解研究金属化学性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与练习,培养自己深层次思考以及应变的能力;通过自己尝试着归纳不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理解金属性质的共性与特性(金属活动顺序表)。
四、教学程序
1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你认识和接触过哪些金属制品
(2)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
2 、回顾旧知,做好衔接
结合课本,书写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化学反应,总结归纳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归纳: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
3、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1)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猜想金属钠具有哪些性质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例如:氧气)
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与盐溶液反应,置换出盐中金属
(2)提出以上问题,弓|导学生开始实验探究
首先让学生观察在煤油中保存的钠,使其激发对于钠性质的探究。
其次通过学生实验,取出在煤油中保存的钠,用小刀切开观察钠的物理性质,教师穿插取钠的注意事项。
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利用大屏幕将结果
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
4、层层深入,突破重难点
通过了解钠的原子结构、活动性顺序表,对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将钠与氧气自然氧化和燃烧这两个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观察上述实验,得出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特点和生成条件
5、知识回顾,存在应用
回顾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使学生明确性质决定存在、制取、保存、用
途这一基本知识。
学生明确掌握钠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工业制法和钠的用途。
6 Al与氧气的反应
五、板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物理性质:多数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绝大多数常温下为固体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 钠与氧气的反应
+0 2==2NaO
+0 2==NaQ
2. 铝与氧气的反应
4A1+3O 2==2Al2O(AI2Q薄膜具有保护作用)
4A1+3O 2==2ALQ (燃烧)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 •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设置练习)
2. 学习档案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是一种形式。
我还设计课后活动记录档案袋。
3. 随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