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
▪ 刘心武《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宋 宝琦、谢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曲和 精神的伤害,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 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 “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 的时代呼声。
▪ 你愿意结识一个小流氓,并且每天同他相 处吗?我想,你肯定不愿意,甚至会嗔怪 我何以提出这么一个荒唐的问题。
伤痕文学
▪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
《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
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
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
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
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
《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伤痕文学
▪ 卢新华《伤痕》写 “文革”时期 的“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 亲的故事。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 人最为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 “文化大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
宋宝琦的形象
▪ 小说中的宋宝琦,还不足十六岁,就 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是十年动乱中 我们社会的一个不足为怪的现象。但 是作者并没有把笔墨花费在描写宋宝 琦如何斗殴逞凶、聚众闹事上(读者 从他那被打裂过又缝上的嘴唇上的疤 痕完全可以想见到这一点),他所紧 紧抓住的,是对这个“有幸生活在我 们这个不愁吃不愁穿的社会里”的小 青年堕落为小流氓的原因的探索。
▪ 《铺花的歧路》、《啊!》, 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 《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 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 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 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 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 《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 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 斗》,中篇小说《啊!》《神 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 中篇小说奖。冯骥才以写知识 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 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 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 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 嚼人生的况味。
(1)她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 子,她身上有着劳动人 民闪光的一面。
例如:她坚持“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 一粒麦子”的信念,让同学把偷偷带走 的麦穗送回去。
(2)但是她作为班里的团支书,是一个很 敏感的女生,尤其是涉及政治的问题,动不 动就喜欢搬用政治大道理。 例如:她很关注班上同学思想动态的发展, 但是却没有了同龄人的纯真好动。
伤痕文学
▪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 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 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 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 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 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 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人民 文学》1977年第11期)。接着,卢新华 的《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
▪ 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 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其作品 以关注现实为特征,其长篇小说 《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是 当代主流作家之一。90年代之后, 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 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 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1977年发表的 短篇小说《班主 任》,被认为是 新时期文学的发 轫作,获首届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 首奖。
但是,在光明中学党支部办公室里,当黑 瘦而结实的支部书记老曹,用信任的眼光 望着初三(3)班班主任张俊石老师,换一 种方式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张老师并不 以为古怪荒唐。他只是极其严肃地考虑了 一分钟左右,便断然回答说:"好吧!我愿 意认识认识他……"
▪ 现在我们可以仔细看看宋宝琦是个什么模样 了。他上身只穿着尼龙弹力背心,一疙瘩一 疙瘩的横肉,和那白里透红的肤色,充分说 明他有幸生活在我们这个不愁吃不愁穿的社 会里,营养是多么充分,躯体里蕴藏着多么 充沛的精力。唉,他那张脸啊,即便是以经 常直视受教育者为习惯的张老师,乍一看也 不免浑身起栗。并非五官不端正,令人寒心 的是从面部肌肉里,从殴斗中打裂过又缝上 的上唇中,从鼻翅的神经质扇动中,特别是 从那双一目了然地充斥着空虚与愚蠢的眼神 中,你立即会感觉到,仿佛一个被污水泼得 变了形的灵魂,赤裸裸地立在了聚光灯下。
▪ 恼羞成怒的郑百如大肆散布流言蜚语,诬蔑秀云 与金东水有不正当关系,在葫芦坝掀起一场风波。 郑百如的恶毒诬陷 、老爹的无情斥责、亲姐妹的 怀疑怨恨以及金东水的故意疏远,逼得秀云投河 自尽,幸为工作组长颜少春和金东水所救,他们 鼓起了她与邪恶势力抗争的勇气。经过调查研究, 工作组停止了郑百如的工作,恢复了金东水的职 务。泼辣而善良的三姑娘理解了秀云,仗义执言, 鼓励妹妹建立新的家庭。在颜少春的撮合下,许 茂老汉同意了秀云和东水的婚事。正当葫芦坝重 现生机之际,全国又掀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 的运动,郑百如之流蠢蠢欲动,工作组被迫撤离。 秀云为颜组长送行,坚定地表示她要同金东水、 老爹和姐妹们一起,抗拒任何歪风邪气,迎接葫 芦坝未来的春天。
班主任张俊石的形象
▪ 作者把他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祖国未来的信念都熔 铸在班主任张俊石的形象中。这位工作在平凡岗 位上的人民教师,他的一个最可贵的优点,是善 于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研究孩子们的心 灵,从对社会的广泛观察和了解中去探寻救治孩 子们心灵创伤的途径,从而表现了一个人民教师 深邃的目光和宽广的襟怀。为了祖国的未来而毫 不犹豫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疗救“四人帮”坑害 的孩子、铸造丰富而美丽的革命灵魂的伟大事业 中。张俊石这一形象使人们对新一代的健康成长 充满了信心。
《班主任》分析 小说《班主任》并不因它艺术成就的杰
出而是因它提出问题的现实性、深刻性和警世 性而载入当代文学史册的。
对比:两个人物形象,宋宝琦的头脑愚 钝得令人可怜,谢惠敏的思想僵化得令人痛心; 宋宝琦的流氓恶习使人可憎,谢惠敏的言行 “左”得令人震惊。尽管两人的个性品行截然 不同,心灵畸变的表现形式有异,但在愚昧无 知这一点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 特定社会环境中灵魂被扭曲的畸形儿和受害者, 其“内伤”令人触目惊心,救救他们已是迫在 眉睫。
(3)她盲目排斥宋宝琦、不理解石红与张老 师,认为《牛虻》是落后书籍,并不是 因为她从不读书,而恰恰相反,她只读 “过滤”好的书,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 她受到的是“左”的毒害,以致于颠倒了 是非。
总体来说,谢惠敏是一个 受害者,但是在她身上却不容 易看到被伤害的痕迹,原因很 简单——因为她的“受害”并 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 深处的,甚至连她也尚未醒悟。
▪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 当代作家。从小喜爱美术、文 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 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 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 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 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 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 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 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 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 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 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 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 兴合写)、《神灯前传》,中 篇小说集
▪ 川西葫芦坝的许茂老汉一生养了九个女 儿。他早年丧妻,一个人拉扯着孩子们 长大。十年动乱中,大姑娘由于身为大 队党支部书记的丈夫金东水被批判斗争, 含恨离世。温柔的四姑娘秀云被造反起 家、窃取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职位的郑百 如强行占有,后被迫结婚,不久又遭遗 弃。变得沉默寡言的秀云因拒绝三姑娘 秋云为她说妥的婚事,引起老父与众姐 妹的不满。他们哪里知道,秀云疼爱死 去的大姐留下的孩子,无限同情大姐夫 金东水的遭遇。1975年,县里派工作 组进村搞整顿,心怀鬼胎的郑百如夜闯 秀云小屋,要求复婚,被秀云赶出。
▪ 作品尖锐地告诉人们:宋宝琦 及其伙伴们的堕落,恰恰是因 为他们什么书也不读而坠入愚 蠢无知的深渊 。
▪谢惠敏的形象及其意义
文中主要人物谢慧敏,出于劳动者家 庭,她从家庭教育中受益匪浅。
她的父亲经常嘱咐她要听毛主席的话, 要认真听广播,看报纸,要求她遵守纪 律,尊重老师,要求她好好学习功课。 她具备了强烈的无产阶级感情、劳动者 后代的气质。但是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 那些宣传机器中洒满了“四人帮”戕害 青少年的毒汁,广播里讲的报纸上登的 都是被阉割了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二、刘心武
▪ 1979年11月期 《人民文学》发 表了刘心武的 《班主任》,标 志着新时期小说 创作的新突破。
▪ 刘心武
▪
简历:(1942~) 当代作家。笔名刘浏、 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1950 年随父迁居 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 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 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 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 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 在13所大学讲学。
▪ (1)其实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坏,但是 家庭对他的约束与教育却并不好,这 是他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 (2)文化水平低下,被笼统地贴标签 认识,导致有些自暴自弃。
▪ (3)他再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时候赶上 了“十年浩劫”,无止的运动使他随 波逐流,在沉沦中失去判断能力与独 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认为《牛虻》 不是好书。他是需要拯救而非无药可 救的对象。
在她看来,无产阶级要对资产阶级全面 专政,必须时时注意阶级斗争:一切用铅字 新排印出来的东西都是可信的,凡不是书店 出售、图书馆外界的书全都是黄书、黑书。 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外国的黄书当然一 律又要比中国的黄书更黄了。”所以她对宋 宝琦那样的社会小流氓的态度是:“这是阶 级斗争,他敢狂妄,我们就跟他斗!”对石 红领同学看外国小说也很反感,就连她非常 尊敬的张老师说《牛虻》不是黄书时她也要 瞪圆了眼睛。
伤痕文学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
周克芹(1936—1990):四
川简阳人。1980年出版长篇小说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首届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