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三突出”: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任务中
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2、“三红一创”:《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青
3、干预文学:体现独立思考,冲破写作禁区。
4、伤痕文学:新时期的文学潮流是从“伤痕文学”开始的。
伤痕文学指的是揭露和控诉十
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
1978年8月
11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引起了广泛的注
意和争论,《伤痕》敏锐地写出了文革历史的沉痛反思,写出了一种永远的心
灵伤痕,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伤痕文学”也因此而得名。
代表作有,
王蒙的《最宝贵的》,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等。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是:创造了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
悲剧;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不足:“伤痕文学”绝大多数作品在艺术上都很粗糙,某种程度上是“文革”
时期那种声讨式的批判稿的延续。
5、“反思文学”:思想基础是感性认识上的理性思考,作家们已经突破了“伤痕文学”对“文
革”灾难的简单呈现,开始进一步思考灾难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反思文
学”的作家多是50年代的“右派”,通过自己苦难的人生体验,揭示社会和
历史的悲剧,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刻画悲剧人物的性格,对近十几年来的
社会历史进行了理性的反思。
代表作品有:王蒙的《布礼》、鲁彦周的《天云
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
6、“改革文学”:1978年党的第十三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革的浪潮。
改革
开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话语,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
于是在80年代
前半期出现了改革文学的热潮,涌现了大量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这些作品
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
革与冲突,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精神风貌的急剧
变化,体味其中新旧历史交替中的痛苦与快乐。
改革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1979年蒋子龙发表了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成功地塑造了改革者乔光朴的形象,揭开了“改革文学”的第一页。
这一阶段的改革小说还显得有些单一和粗糙,有模式化的倾向,
大多表现改革者与极左路线以及旧的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 1981年张洁出版了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标志着改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作品折射出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
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
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
(三)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改革文学题材进一步扩大,更趋于生活化和日常化,作家侧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写改革中人心世态、风俗习惯的变化,如贾平凹的《浮躁》,张炜的《古船》等。
7、“寻根”小说:
简答题:
1、十七年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1)宏伟的建构和史诗的追求。
“三红一创”
(2)纪实性的品格
(3)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教化作用
2、郭小川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1)战士诗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充沛的革命激情。
思想大于形象,议论多于描写。
(2)富有深邃哲理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3)重视诗歌的形式,民歌体、格律体、自由体,是诗歌形式的改造的探索者,善于运用“楼梯体”。
3、《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答:主题: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1)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形象。
梁三老汉:当代文学史上塑造最经典的中国传统农民的形象。
他动摇于集体和个人两条道路之间:一方面自私,一方面希望儿子成功,而儿子越成功与他的思想距离却越远。
梁生宝:典型的人物代表,具有进取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他把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全部无私地献给了党。
(2)将宏大的结构,精细的心理描写,柳青式的议论结合在一起。
A、宏伟的结构,高度的视角。
B、对比手法。
1、良师父子之间的矛盾;
2、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农民与扶农、重农之间的矛盾。
(3)对比手法:人物语言口语化,叙述语言书面化。
论述
1、《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
(1)作者:杨沫
(2)主题: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
(3)艺术特色
1、两条中心主线,均以林道静为中心展开的第一条主线是她自身的成长,第二条主线是她的革命道路。
2、丰富的人物形象:
正面人物:卢嘉川、江华(英雄形象)、林道静。
反面人物:余用泽(自私、平庸)、戴愉
林道静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经过自身成长,从此义无反顾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人物形象。
2、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的刻画人物的心理,
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
尤其是杨沫作为女性作家的丰富细腻柔情的笔调。
2、《茶馆》的艺术特色
(1)作者: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2)主题:埋葬三个时代(1、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2、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军阀混战同这下的民国社会3、抗战后,国名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3、场景:裕泰茶馆
4、人物:王利发(老板)——左右逢源,典型的北京商人形象。
他勤奋、重利、心肠不坏,小资产者的思想。
秦仲义(民族资本家)——爱国,希望民族振兴,搞工业救国。
常四爷(满清遗子)——入过狱,加入过义和团,后认准自力更生:卖菜、打猎维持生活更生:卖菜、打猎维持生活更生:卖菜、打猎维持生活,但最后仍逃脱不了残酷的命
运。
5、艺术特色
(1)侧面透露法(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历史)民族地方的特色:北方茶馆各色人等的出现,集体亮相:掌柜的和伙计、受宠的太监、特务、打手等。
各色人等均可在此暴露社会矛盾:康六卖女、太监取媳妇。
象征意味:茶馆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旧社会的缩影。
(2)人像展览式,超越一人一事。
(3)结构:坐标式的结构——二维式立体感。
有纵有横,有虚有实,纵是三个时代的历史迁三个时代的横断面。
老舍的作品追求荒诞性和怪异性,这也是作品情节的小高潮。
“康六女”、“太监取媳妇”、“两个逃兵买一个媳妇”都体现了老舍家与戏剧的能力。
(4)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有名有姓的有70多个人物,让人一遍就记住的有50来个人物。
杨沫的《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成长经历
主人公林道静是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小说重点描写了她由一个充满幻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艰难过程。
她的成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离家出走到与余永泽的结合。
这一阶段的林道静,一方面有着小资情调,幼稚、耽于幻想。
另一方面有秉持了劳动者的倔强、善良。
这种矛盾的性格决定了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付出超过常人的痛苦与磨练。
第二阶段:
从参加东北学生的除夕聚会到第一次被捕。
在这一阶段她渐渐从个人的郁郁寡欢中走出来,但单纯、狂热导致了第一次被捕。
这次被捕促使她逐渐成熟。
完成了思想上的那一次飞跃。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被捕到“一二九”运动。
这一阶段中,她已经由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
在一年的铁窗生活中,林道静的思想感情和革命理想都有了新的升华。
她经受住了毒刑拷打,用坚定的意志战胜了肉体上的痛苦。
共产党员林红为她讲述的许许多多共产党人为真理而献身的故事使她深受启发,懂得了革命的真正意义,思想也更趋于成熟。
出狱不久,她就入了党,后来,党又派她到北大领导学生运动,终于成为虽不完善却异常坚强的革命战士。
《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
《青春之歌》布局严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作品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贯入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概括了广泛的社会内容。
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作者善于选择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善于通过对比来刻画不同人物的心理特征。
如卢嘉川的献身精神与余永泽的自私自利,林红的傲雪寒梅的高洁与白莉萍的腐化堕落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好的展现了人物不同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