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该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3.学习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4.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6.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7.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8.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9.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10.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11.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学习
12.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13.德育的起订是提高道德认识
14.教学具有教育性
15.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16.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17.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18.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9.注意分配就是注意分散
20.学生知识越多,说明学生能力越强
21.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22.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3.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24.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25.谈话法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
26.智育只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实现
27.过度学习的程度越高,记忆效果越好
28.注意的分散就是注意的动摇
29.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都是间接经验
30.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
31.在有现实基础的幻想是理想,没有现实基础的是空想
32.场独立型的学生喜欢结构严密的教学
3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是无条件的
34.教学就是教师教的活动
35.晶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
36.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引起的
37.教育的发挥在那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优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教育
38.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均衡教育,但是不是削弱个性的教育
39.学生的学习成功经验越多,其自我效能感就会越强
40.思维定式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41.教育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种要素所构成的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
42.课程是自上而下由国家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教学形式
43.学习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经常开展学习竞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44.德育就是道德教育
45.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结果和评判的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
46.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侧重点是一样的
47.内隐记忆往往被人意识不到,更容易被遗忘,因此不重要
48.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49.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50.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是两个内涵相同的概念
51.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科他们的智能
52.道德意志就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53.在一定条件下,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54.教学活动除了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应发展学生的品德、体质等
55.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于各种情境中,这是一种垂直迁移
56.倒摄抑制是顺向负迁移
57.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58.某中学开设了“小主持人”“水彩画”等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属于地方课程
59.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是学生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
60.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直保持随意注意
61.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始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62.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63.奖励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因此奖励越多越好
64.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的都是正面影响
65.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没有关系
66.教学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67.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时,教师必须推迟教
学活动
68.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最后阶段是角色认同
69.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坚持社会本位论
70.三维课程目标是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71.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信息量越大,他所能包含的外延就越大
72.“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明气质的稳定性是不易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