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科学-第三十一章 腹外疝-第三十二章 腹部损伤(含案例分析)

外科学-第三十一章 腹外疝-第三十二章 腹部损伤(含案例分析)


外科学(第9版)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
斜疝
由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 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穿出腹股沟管皮下环,可进入阴囊
直疝
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Hesselbach三角)直接 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腹壁下动脉
直疝三角
腹股沟管内环
腹股沟区的解剖
外科学(第9版)
难复性斜疝 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疝尚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
外科学(第9版)
嵌顿性疝 绞窄性疝
临床表现和诊断
常在腹内压骤增时突出,疝块不能回纳,疝块突然增大,质地硬,伴 疼痛及触痛,可伴有肠梗阻表现 嵌顿物缺血坏死、感染、肠漏、腹膜炎、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腹股沟直疝
多见于年老体弱者,直立时腹股沟肿物在直疝三角呈半球形突出,平 卧后多能自行消失。很少进入阴囊,极少嵌顿
◆ 嵌顿在3~4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无腹膜刺激征 ◆ 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估计肠袢未坏死者
外科学(第9版)
治疗
(2) 手术治疗
• 疝囊高位结扎 • 传统疝修补术
前壁修补:Ferguson法
后壁修补:Bassini法、Halsted法、McVay法、 Shouldice法 • 无张力疝修补术 •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左腹股沟斜疝
外科学(第9版)
难复性疝
• 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称难复性疝。 其中,腹内脏器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者,称滑动性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巨大疝
滑动性疝:盲肠成为 疝囊的一部分
巨大疝
滑动性疝
外科学(第9版)
嵌顿性疝
• 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 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 颈的弹性收缩,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 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疝
外科学(第9版)
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 精索鞘膜积液 交通性鞘膜积液
隐睾 急性肠梗阻
外科学(第9版) 透光试验
睾丸鞘 膜积液
精索鞘 膜积液
交通性 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示意图
外科学(第9版)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 1岁以下的婴幼儿 •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 • 部分嵌顿性疝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
外科学(第9版)
疝囊高位结扎
必须要高位(显露腹膜外脂肪)。适合于婴幼儿斜疝、绞窄性疝(局部 感染重)
• 对于幼儿的疝气手术,只需高位结扎即可,因为幼儿的腹肌可在成长发育中逐渐强壮
• 对于成人,仅此治疗是不彻底的,只用于绞窄性疝有肠坏死造成局部严重感染者,需 择期行修补手术
嵌顿性疝
外科学(第9版)
绞窄性疝
• 嵌顿性疝未能及时解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 情况不断加重,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 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此时,肠系膜动 脉搏动消失,肠壁失去光泽、弹性和蠕动能 力,最终变黑坏死
坏死的肠管
绞窄性疝
外科学(第9版)
特殊类型
腹腔内的肠管 已坏死
肠管壁疝(Richter疝)和Maydl 疝
精索、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 穿过脐环,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年老、肥胖等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妊娠、举重、腹水、婴儿经常啼 哭等
外科学(第9版)
疝环 疝囊 疝内容物 疝外被盖
病理解剖
疝突向体表的门户,即腹壁薄弱区或缺损所在 壁层腹膜的憩室样突出部 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 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第三十一章
腹外疝
目录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腹股沟疝 第三节 股疝 第四节 其他腹外疝
重点难点
掌握 1. 各种腹外疝的基本概念 2. 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 3. 腹股沟疝的诊断及直疝和斜疝的鉴别要点 4. 腹股沟疝的治疗
熟悉 1. 腹外疝的病理解剖和临床类型 2. 股疝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了解 1. 腹外疝的病因和病理解剖 2. 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 3. 切口疝、脐疝和白线疝的治疗
第二节
腹股沟疝
外科学(第9版)
腹股沟疝
• 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称腹股沟疝 下界:腹股沟韧带 内界:腹直肌外侧缘 上界: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
• 依据疝囊突出部位可分为 斜疝:由内环突出,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或 占腹股沟疝的85%~95% 直疝:由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
外科学(第9版) 腹外疝病理解剖
外科学(第9版)
临床类型
易复性疝 难复性疝
能自由进出 粘连、巨大疝、滑动性疝
嵌顿性疝 疝内容物被卡住,不能还纳
绞窄性疝 嵌顿性疝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动脉血运障碍
特殊类型 Richter疝、Littre疝、Maydl 疝、Amyand 疝
外科学(第9版)
易复性疝
• 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疝,称易复 性疝
外科学(第9版)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斜疝
发病年龄 突出途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疝块不再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嵌顿机会
较多
直疝
多见于老年 由直疝三角突出,很少进入阴囊 半球形,基底较宽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极少
先天性斜疝
发病机制
睾丸下降后,未闭锁的鞘突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
后天性斜疝及直疝
腹壁薄弱或缺损、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发育不全、腹内斜肌 弓状下缘发育不全或位置偏高有关
外科学(第9版)
临床表现和诊断
易复性斜疝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增加腹压时肿物突出,平卧或用手可还纳。还 纳后压住腹股沟深环,增加腹压时肿块不能突出
腹股沟区的解剖
外科学(第9版)
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
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外科学(第9版)
腹股沟管解剖
内口 外口 前壁 后壁 上壁 下壁
即深环,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即浅环,是腹外斜肌的三角形裂隙 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但外侧1/3部分尚有腹内斜肌覆盖 腹横筋膜和腹膜 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第一节
概论
外科学(第9版)
基本概念
疝(Hernia) 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
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腹外疝
腹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
腹内疝
腹内脏器或组织不正常地进入原有的或因病变或手术而形成的腹内 孔隙
外科学(第9版)
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
相关主题